视障人士出行“三大难”:就业、社交和出行
发布时间:2025-09-23 08:08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于支持残疾人就业和职业培训 #生活知识# #社会生活# #社会保障#
视障人士·现状河南现有视障人士100余万人
持有残疾人证的188956人
每年导盲犬申请者超过5万人
但截至去年5月全省仅有3只导盲犬
(数据根据公开报道整理)
等车体验中,记者左手始终扶着站牌不敢动。妈妈就是嘉琦的眼
记者贺笑天刘瑶实习生王堃文图
核心提示“你为啥把车停在盲道上?”“都没见盲人用过。”在郑州,随机询问几位市民,答案如出一辙。可是你知道吗?一边是“轻描淡写”的回答,一边是因为视障痛苦地生活着。河南省残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省持有残疾人证的视障人士共有18.89万名。然而功能不齐全的无障碍设施和公共交通,让他们的每次出行都像是大冒险。今天是“国际盲人节”,大河报记者选择闭上双眼,亲身体验视障人群的生活,感受他们的世界。
调查环卫工人道班房,偏偏“横”在盲道上
今年7月初,郑州市林科路两侧的人行道进行了翻修改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此前一直阻断盲道的道班房,在翻修后仍保持着“拦腰阻断”的节奏。附近居民抱怨:“这不是在给盲人添堵吗?”
日前,记者再次来到经三路与经二路之间的林科路段,恰好见到两名施工工人,正手持盲道地砖,绕开道班房,重新铺设盲道。一位工人称,在翻修人行道时,盲道的盲点还未敲定,所以暂时保留了原状。另一位工人称,当时计划是将道班房移走,所以一直没对此处的盲道进行施工,现在道班房不搬了,就需要重新铺设盲道。
记者实地查看,在林科路短短200米的盲道上,竟然停放了9辆汽车。
无独有偶。今年9月就有报道称,在郑州京广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处,“最窄人行道”最窄处仅30厘米,与其相连的盲道也被围墙阻断成了断头路。
故事上学路上“艰难险阻”,妈妈成了他的眼
10月10日一早,14岁的刘嘉琦早早醒来,这个身高1.79米的大男孩,1岁多时不幸患上视网膜母细胞瘤,两个眼球都没能保住。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7年前,申莉带着儿子嘉琦从滑县城关镇来到了郑州市盲聋哑学校,并在学校旁边租了间14平方米的小屋,边打工边陪读。自从嘉琦2009年被挑选成为运动员后,每天还要练习游泳至少2000米。
申莉炒好了一盘土豆条,然后细心地把稀饭一勺勺晾凉,嘉琦专心吃着,每夹一次菜,他都要调整筷子的位置,每喝一口稀饭,都要用勺子刮刮碗底看还剩多少。
7点半,上学时间到了,尽管拐个弯不远处就是学校,然而申莉还是不放心嘉琦自己面对马路的凶险,拉着他的胳膊出了门。
这条路走了7年,嘉琦依然小心谨慎。为了躲避盲道上的各种障碍物、不在意的行人和马路上毫不谦让的电动车,申莉拉了他不下5次,成了儿子的“活盲杖”。
终于到校了,从家到学校,虽然仅仅400米,嘉琦却用了7分钟。
体验
对于盲人,黑暗的世界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有多不便?为了真切感知这一人群的痛苦,本报记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三大场景,进行了实地体验。
场景
1上学路
400米,记者足足走了19分钟
把嘉琦送到教室,记者紧闭双眼,原路返回。
“我前面没东西吧?总觉得有堵墙。”记者迈开步,不忘伸手摸向同伴,“你可扶着我点。”
“偏了吧?出大门了吗?地上是不是有个坑啊?”一路追问着,记者终于踏上了盲道。然而好景不长,还没走出10米就遇到了第一个障碍:电线杆。
同伴数了数,400米的上学路,盲道上一共有四大障碍:电线杆、垃圾桶、电动三轮车和占道停放的10辆汽车。在同伴的看护引导下,记者胆战心惊地走完400米,用了整整19分钟。
记者感受
闭上眼那一刻,恐惧感相伴而生。在同伴鼓励下,我硬着头皮迈出第一步,右手紧紧地拽着她的衣角。出了院门,走在盲道上,同伴撒开手,让我独立行走。可是,没走几步她便在一旁喊停,手脚不听使唤的我,一脚碰到了电线杆上,疼痛难忍。
同伴考虑到安全问题,过路口时主动上前搀扶我,即便如此,听着嗖嗖的汽车通行声,仍无法克服心理障碍,迟迟不愿挪步。
场景
2等公交
忍受不了焦躁和不安,仅13分钟就结束体验
上午8点半,记者来到桃源路大学路公交站,等候216路公交车。
没有携带盲杖、只以一副太阳镜遮面的记者并没有引起站牌旁其他候车乘客的注意。两位年轻姑娘靠近时,其中一位不小心踩了记者一脚,当她抬起头看到记者的眼睛似乎“看不到”时,愣了一下,慌忙开口道“对不起”。
记者左手始终撑在站牌一侧不敢乱动、不住向同伴询问“来了吗”,不放心地叮嘱“你可别走”。虽然这一站一共经过了4路、111路、904路、906路等11辆公交车,但全靠听的记者只听到了111路和904路自报车次的声音,其他几路只听到有公交经过,不确定是哪一路。
这时,一片枯黄的落叶飘落,打在了记者脸上,记者迅速大叫着弹开“这啥啊”?
8点43分,记者终于无法忍受焦躁和不安,决定结束这次等车体验。睁开眼一看,216路车进站了!
记者感受
这个体验,我选择提前退出,在黑暗中等待实在是痛苦的煎熬。站在公交站台上,盼着听到公交进站的声音,而当车辆真的驶进站台时,却什么也听不出来,根本无法判断出是几路车,此时内心是崩溃的。
场景
3购物
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把钱按面值大小排列好
人民币正面右下角凸起的点和线条,是盲文符号。这些凸起错综排列,仔细触摸,可感觉微微凸起。可是记者摸了半天仍然感觉差别不大,所以在出门购物前用最原始的方法,把钱按面值大小排列好,携带着1元、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纸币各一张共186元前往超市。
记者选择了经二路上一家小超市,打算买一瓶饮料。热情的老板马上察觉到了异样,主动指引记者来到货架前,把饮料递到记者手中,第一“坎儿”算是过了。
“老板,多少钱?”“三块五。”
记者摸出排列好的纸币,找到第二张5元的,递给老板。
“给,找你一块五。”
接过钱,记者拿着1元纸币与原有的第一张1元钱做了对比,确认大小一致后终于放了心。
老板娘最后得知这是个体验后笑了起来,“虽然没碰到过盲人,但我见过聋哑人。我问了半天‘你要啥’都没回答,我才发现不对劲儿,最后我是打着计算器报价钱的。能帮就帮呗!” 记者感受
体验前,我反复触摸6张人民币,“培养”与它们之间的亲密感。闭上眼睛后,货架上的东西,被我碰得“叮咣”往下掉。正在我措手不及时,老板主动上前帮忙,我顺利拿到了中意的商品。结账时,生怕拿错钱,攥在手里的钱摸了又摸,因为看不到,害怕上当受骗。
关键词设施无障碍设施不完善视障人群出行等同“大冒险”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首先就要走出家门。独自出行对于视障人群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大冒险。”郑州市和勤青年志愿互助中心(以下简称“和勤”)理事长张楠感慨道。为啥这么说?根据经验,张楠总结出了视障人士的“三大难”:就业、社交和出行。出行难,是最为直接的。
公共交通
视障人群不像肢残群体,完全没有驾驶交通工具的能力,出行只能依靠公共交通。然而没有相应的语音指引,视障人士步履维艰,记者的体验就很能说明问题。
几个月前,记者也曾在纬二路上的公交站遇到过一位打算乘车的视障人士,应该是常去的车站,他熟练地走到站牌附近驻足等车。由于无法分辨来车是哪一路,他只得求助路人,所幸一位好心的小伙子一直留下陪他等车,直到搀扶他上车。
“很多视障人士宁愿窝在家也不愿出门,就是不想到处问路、麻烦别人。”和勤项目经理柳云川说,其实有很多办法很简单就能帮助到他们。“比如给公交站牌加上盲文;给公交车安个外置扩音器,这样等车的盲人就能清楚知道来车是哪一路;公交车保证停站到位,到站提醒精确;出租车的计价器也装上语音提示;把现有的公交APP加上适合视障人士使用的读屏功能等。”
听起来简单的改进,为何迟迟不能进行?柳云川称,此前有视障人士跟公交公司反映过该问题,但因成本等原因耽搁了,“其实停车时手动按一下报站不就行了吗?”
回应
郑州公交总公司负责宣传的一位工作人员称,公交车装有GPS定位设备,报站器也有重复报站功能。车辆快进站时,一般会先进行车内报站,再进行车外报站。若因堵车等原因导致车辆无法一次进站,都会要求车长进行重复报站。
不过,在公交站牌上添加盲文,这并不现实。“现在都是灯箱式站牌,所有站表都在灯箱里面,没有办法加入盲文。”该工作人员说。
公交APP实现语音播报的功能?“这个建议非常好!”该工作人员表示,在后续升级中,他们会考虑加入语音播报功能,为视障人士提供方便。
无障碍设施
“公共场所缺乏针对盲人的服务设施,比如缺少盲文指引,人行道上的盲道也往往被占用,甚至还出现了各种奇葩的盲道。”张楠说,很多盲道被截断,就连普通人走在盲道上,一不小心就会撞到电线杆或墙角,更别说视障人群了,记者的体验足以说明问题。
此外,还有盲道设计不合理,“根据我们调研的结果,盲道距离人行道边沿应在80厘米以上,不能距离快车道太近。”张楠补充道。
“地铁站的盲道也有问题,离墙太近,还有垃圾桶,总是碰到。”刘嘉琦也深有体会。
经过长期调查走访,张楠发现街头不少盲道提示的信息是错误的,长条’是行走,‘小圆点’是暂停,而‘大圆点’代表的是等待,可有些盲道偏偏设置得非常奇特。”张楠无奈地说,主要还是明眼人不了解失明的状态,在修建无障碍设施时,没有让视障人士参与。
盲道很“忙”,信号灯却很“沉默”。在香港,所有的信号灯都有语音提示,当发出急促的“嘀嘀嘀”声音时,表示绿灯亮起、行人可通行,当发出较为缓慢的“嘀-嘀-嘀”声音时,表示红灯亮起、需要驻足等待,郑州街头是否可以实现?
回应
郑州市交警支队宣传科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中原路和花园路段的信号灯都有语音提示功能,等道路施工完成后会重新投入使用。至于是否可以全市普及,该工作人员称,考虑到成本等问题,目前还没有计划,不过在规划新修的信号灯时,他们会考虑使用此功能。
关键词歧视
帮助视障人群,首先要对抗歧视
回顾三年多来从事视障人士公益事业的经历,张楠感触最深的是“无奈无力,自娱自乐”,症结就是整个社会对视障人士的歧视。除了常人的不理解、不重视、不感同身受,法律的缺失也是造成视障人士种种不便的重要原因。
柳云川说,为了创造无障碍环境,保障残疾人等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早在2012年国务院就公布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可却迟迟未见相关的实施细则出台,视障人士出行等各个方面,都没有具体法律可以保障。“沟通和尊重要前置,比如在立法环节中是不是可以让视障人群参与进去,保证他们平等地享有城市福利和公共设施使用权,也能更有效。”张楠说。
而已经组织过几次视障人士旅游活动的和勤各位工作人员,也经历了次次胆战心惊,原因竟是,旅游保险里视障人士甚至不在受保范围内,“尽管次次都为他们买了保险,却更像是自我安慰。”张楠很无奈。
昨天,记者致电国内三家保险公司,得到的答复均为短期的人身意外险、综合险、旅游险等,视障人士不在受保范围内。至于养老、理财这类保险,则视不同公司而定,有保险公司认为其不涉及太多身体健康的问题,申请时更容易通过,也有保险公司的相应标准更为严格。
职场歧视:老板不给交社保,还被肢残同事欺负
年近不惑的王麒(化名)是郑州的一位视障人士按摩师,在他看来,受制于社会环境的不友好以及个人条件的千差万别,视障人士就业本身已经出路狭窄,“大部分都从事按摩行业了”,此外还要承受就业过程中的歧视。
比如社会保障的缺失。“不少盲人都是农村出来的,没上过盲校,文化程度不高,人脉缺乏,大医院进不去,只能去小店。100家店里有三五家能给交‘三险’就了不得了。”王麒说,“五险一金?不可能!弄得我现在连公租房都申请不了。”而他感触最深的是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我们不像明眼人,集体生活过得多,不太懂得为人处世,同事间常常相互猜疑、‘抢钟’。”王麒说,他就曾遭到同为按摩师的一位肢体残疾同事的“暗算”。而这种时候,老板通常只向着干活多、创收多的一方,他们的道德准则是以钱来衡量的。此外,加班加点也是常事,“老板只顾着赚钱,过了下班时间照样接待顾客,很多时候半夜才能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
更为极端的例子,张楠也遇到过,“有位视障人士就是因为遭受了同事的歧视,最后变得自闭了。”还有让张楠颇感困难的一项工作,“视障人士的社交范围窄,对象也不好找,下一步我们就计划开展帮助他们相亲的活动。”
借鉴帮助视障人士出行,看香港咋做的
在柳云川眼里,香港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大概是无障碍设施和助残服务做得非常完备的地区,视障人士可以方便地出行并享受都市生活的种种便利与繁荣。在香港,几乎每一个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都配有语音提示和振动按钮。“除了声音帮助辨识,在灯杆下方往往还有一个振动按钮,视障人士通过马路时,不需要任何人搀扶,只需手指轻轻触碰震动装置,根据震动提示的频率,就能判断出,是否可以安全通过。”柳云川介绍,此外还有香港的公交站牌上,都有盲文符号,非常周到。
在使用率极高的香港地铁上,为视障人士提供的便利设施也随处可见。比如大部分车站安装着引导触感板材的盲道;对通道中的障碍物如废纸箱、公用收费电话和资料板进行改装,以便使视障人士更容易察觉障碍物的位置;同时,客服中心都备有提供地铁旅游资讯的盲文路线图,供视障人士索取,部分车站还在车站入口处设有视障人士触摸式地铁路线导向板,以了解行程及换车地点。
作者:贺笑天刘瑶王堃文图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网址:视障人士出行“三大难”:就业、社交和出行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26800
相关内容
上海交大教授创新研发可穿戴AI导航系统,助力视障人士出行视障人群智能出行产品设计研究.pptx
从无障碍出行到无障碍就业 深圳持续推进无障碍城市建设 实现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大学生100%就业
视无界,感其行——基于视觉障碍人群友好的出行环境空间设计
“无碍”生活圈,让残障人士出行无忧
上海交通大学推出AI导航眼镜:让视障人士的生活更便利!
上海交大研发可穿戴AI系统 助力盲人无障碍出行
智元四足机器人:视障人士的室内导航新助手,助力安全出行
视障出行新篇章:蝙蝠避障App引领智能导航 在现代社会,视障导航是提升视障人士独立出行能力的关键。浙江工商大学蝙蝠避障团队开发的“蝙蝠避障”App,正是为了满足这一...
山大力量——智能导盲腰带,为视障人群出行提供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