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最好的装修风格,叫做「松弛感」
装修前最好先做好预算,明确装修范围和风格 #生活常识# #家居装修#
不知从何时起,“松弛感”也成了装修关键词,简单的吊顶,搭着盖毯的沙发,窗台摆着旅行小摆件...,网上的这些案例让人看着就暖。
可自己装修抄同款,住进去却发现并没所谓的“松弛感”——反而是怕沙发脏不敢躺,怕摆件摔不让孩子碰,“完美的家”反倒成了束缚。究竟要如何装修,才能有“松弛感”?
一、如何装修才有「松弛感」?
想让家有松弛感,不用追网红风格,做好“4个不”,再落实好“4个要”,空间自然就松弛起来了。
首先要做到“4个不”——
1.风格不刻意:
不要被风格“绑架”,这样会很累,因为——前年盛行轻奢风,今年流行奶油风,明年推崇中古风,如果被风格束缚,你家就容易“过时”了。
喜欢简单就刷大白墙,偏爱深色家具就大胆选,家是给自己住的,自己喜欢才自在,不必盲目跟着网上的风格走。
2.空间不拥挤:
空间布局要合理、家具不要贪大,否则走两步就碰脚,就很难松弛起来理念。
装修先规划好“来客、家务、居住”的动线,不要让家具挡路。比如客厅别摆大L型沙发、大尺寸茶几,留空客厅,家人活动才更轻松。尤其是小户型,更要“空间留白”,空间不拥挤是“松弛感”的基础。
3.设计不折腾:
一切设计应“以人为本”,为“颜值”做反人类设计,只会降低居住体验。
装修前,与家人深入沟通,想清楚每个人的核心需求:比如爱做饭就留宽厨房台面、装大吸力油烟机;爱看书就在床头装壁灯、留插座。所有设计都围绕真实需求展开,当一个家能为你的生活服务时,松弛感便油然而生。
4.接纳不完美:
松弛感不是“时刻整洁”,不用紧绷维持体面,心里才轻松。
别追求“一尘不染”,家是生活的容器,生活本身就不是完美的——孩子的涂鸦、沙发上没叠的毯子、餐桌上没收拾的茶杯...,生活就要有烟火气,哪有整天都是诗情画意?都是柴米油盐罢了!
然后得做到“4个要”——
1.要光线明亮:
白天尽量引入自然光,做打通开放的格局,阳台装推拉门,用通透的玻璃隔断、浅色窗帘等,让阳光营造温暖而慵懒的氛围。夜晚摒弃单一的主灯照明,用多种光源组合:用筒灯提供基础照明,用落地灯或壁灯作为局部重点照明,用灯带或烛光营造氛围照明,明亮有层次的空间,会让人更轻松。
但记住:明亮≠刺眼。尤要其警惕抛光砖、镜面反射的光线。
2.要减轻家务:
一个被家务压得喘不过气的人,很难感受到空间的松弛——每天打扫两小时,再舒服的瞬间也难受。
装修要多做“减轻家务”的设计——比如卫生间装壁挂洗手台、选择好打理的台面、瓷砖通铺、长腿家具等,减少卫生死角,减少家务负担,才有时间享受生活。
此外,收纳遵循“常用露出、备用藏起”原则——比如厨房台面只放油盐酱醋,并且摆放位置要靠近灶台,这样每次用完后能轻松归位。
3.要温和材质:
多采用天然、亲肤、温润的材料,冰冷硬邦邦的材质,也难实现松弛感。
比如在冰冷的冬天,用原木地板的温感替代冰冷瓷砖;用棉麻、羊毛、灯芯绒的柔软毯子包裹身体。
在家具形态上,多用曲线和圆弧替代生硬的直角,圆润的边几、包裹感强的云朵沙发、慵懒的懒人沙发,这些都能从视觉和触觉上传递出“安心、放松”的信号,产生松弛氛围。
4.要有故事性:
有故事的家,更容易产生松弛感。
家里摆饰物品有故事才显灵魂——成套网红摆件再美也没得感情,但你从海边带回的贝壳,哪怕普普通通,它背后也有一段值得纪念的旅途,有回忆的家是“港湾”,住着才更松弛。
二、「松弛感」装修注意事项:
避开“过度设计”,记住“硬装做减法,软装做加法”。
1.硬装做减法:
就像一张白纸,越好作画,松弛感的基底,是一个干净利落的硬装。
尽量减少复杂的吊顶、花哨的背景墙、不必要的隔断等造型,把钱和精力花在“看不见”但影响居住体验的地方,如水电布局、门窗隔音等,为后续的软装陈设提供自由度。
2.软装做加法:
软装是营造松弛感的“魔法”,花小钱见效快:客厅铺柔软地毯,可光脚踩、坐上面追剧;沙发搭几个抱枕,累了能靠且显温馨;窗台摆绿萝、多肉,添生机;窗帘选透光款,阳光洒进的光影温柔。而且软装可灵活更换,永保新鲜感。
最后总结一下:
装修中真正的松弛,是在家能随便瘫、随便放东西,不用时刻维持体面,不用为别人眼光装“样板间”,不用为“完美”紧绷。它不完美,但足够温暖、舒适和自在,能让你卸下所有防备,安心地做回自己。
网址:如今最好的装修风格,叫做「松弛感」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26963
相关内容
今夏亚麻穿搭新风尚:三种高级风格解锁松弛魅力人生最好的活法,过出松弛感
"松弛感"新风尚:随性而活,自在如风
松弛感....
2024最好的活法:拒绝内耗,拥抱松弛感
哪些家居家电好物能让生活更有「松弛感」?
自然系把松弛焊死:突出风格核心“自然+松弛”
一生紧绷的东亚人,正在努力模仿“松弛感”
从风格态度迈向生活哲学:“松弛感”的本土化突围
2024年最好的活法:拒绝内耗,拥抱松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