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与人格》人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所有不幸都源于需求层次的自我封锁,需求早日升级,才能获得自由和幸福!
提升自我理解: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更好地满足自我发展。 #生活乐趣# #心理健康乐趣# #心理治疗#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对于叔本华犀利的钟摆理论,心理学大师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给出了深刻的解释,并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这部经典著作中,马斯洛指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低层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损害健康,要么身体受伤,要么心灵受伤,并因此而感到痛苦。低层次的需求相对满足之后,如不能让需求进入更高层次,人就会锁死在低层次需求中,在痛苦和无聊的循环里难以自拔。
1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在某个层次的需求上过于贪婪和执着,就很难实现需求层次的升级而陷入无限的痛苦和焦虑之中。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与爱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些需求由低到高逐层递进,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相对满足之后,个体才会有动力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
其中,前四个层级——生理、安全、社交以及尊重与爱的需求——通常被称为“基本需求”。
如果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人就会面临饥饿、寒冷、疾病甚至死亡的威胁;若安全需求得不到保障,人则会陷入持续的焦虑与不安;社交需求缺失会导致孤独与无聊;而缺乏尊重与爱,则会使人失去归属感与价值感。这些基本需求若长期得不到适度满足,不仅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引发各种身心疾病。
然而,人生的真谛在于不断向前发展,追求自我实现这一终极目标。如果一个人过分贪恋某一层次的需求,总是不知满足,便会将自己困于需求的底层,难以迈向更高层次的成长。
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正是这样一个被基本需求牢牢束缚住的例子。他毕生都在积攒财富,将欲望锁定在金钱之上,永不知足。他的需求层次始终停留在安全需求这一较低层级,从未真正迈入更高层次的情感、尊重乃至自我实现的领域。
他对金钱的贪婪不仅吞噬了自身的情感与理性,也使他变得极度吝啬刻薄,甚至连对家人也毫无温情可言。在他临终之际,仍紧盯着金子,仿佛那才是生命唯一的寄托。
正如马斯洛所说:
“一个人如果长期沉迷于某一层级的需求,即便该需求已获得超额满足,他也难以自发地向上跃迁。”
葛朗台虽然拥有巨额财富,但他并未获得真正的安全感,更遑论精神层面的满足。
他的贪婪源于一种永远无法填满的心理空洞。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在某一个层次的需求上始终抱持着“永不满足”的心理状态,不仅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反而会陷入持续的痛苦之中,同时也将错失人生更广阔、更深层的风景。
与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不同,在茨威格的经典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主角则将自己的情感需求完全锁死在爱情之上。
她因童年缺爱而极度渴望被爱,于是以幻想和执念的方式,将一生的情感寄托在一个风流作家身上——即便对方从未真正认识她。她与他仅有三次短暂的约会,却为他生下一个孩子。直到她临终前写下那封充满深情的长信,作家才第一次得知她的存在与那份深沉而沉默的爱。
对某一基本需求的过度贪婪与痴迷,会吞噬人全部的心理能量,使其无法关注和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最终导致需求层次的固化与停滞。
2
基本需求太过满足了,又不努力跨进更高的层级,人就会因为心理富足症而病倒。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说:
“物质生活过于富足会引发心理富足症,表现为空虚无聊、自私自利、自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优越感、低级幼稚病以及寡情绝义。这种病症归结为患者受到无微不至的呵护和照料,受到忘我地爱慕、崇敬、欣赏和关注,占据舞台的中心,拥有死忠的追随者,能做到心想事成、尽如人意。”
托尔斯泰就曾经是心理富足症的受害者。他的人生除了早年失去父母之外,几乎是一帆风顺。作为一位靠谱的贵族后裔,他从未为生计担忧,无私的姑妈和婶婶给予了他充足的关爱。他娶妻生子,妻贤子孝,事业一帆风顺,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让整个世界为他倾倒,他无比幸福,然而他却抑郁了。
他在《忏悔录》中坦言,他不得不经常用意念阻止自己用绳子上吊。他不敢带枪出去打猎,害怕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用枪将自己干掉。
所幸,他终于找到了对抗抑郁的方法,即跨越到了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以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人的方式来救赎自己
在后半生,他一心想把田地分给穷人,尽最大努力帮助弱者,过最简朴的自食其力的农夫生活。这并非出自纯粹的同情心,而是一种内在精神需求不断升级的结果,是他为摆脱“心理富足症”所做的深刻努力。
托尔斯泰从某种程度上已经进入了自我实现的阶段,却仍然会感到痛苦,仍需要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来化解生命的无意义。因此,真正的自我实现并不是一次性的终点,而是一个持续向上、不断超越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早已实现了基本需求,他们过着有钱有闲的退休生活,过着衣食无忧、有闲有钱的退休生活,却依然感到空虚、焦虑甚至抑郁。究其根本,是因为他们未能迈入“自我实现”的需求层次,也未意识到人的成长不应止步于物质和情感的满足,而应继续向精神的高度攀登。
正如马斯洛所强调的那样,人类的终极驱动力不是占有,而是成为——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有意义的存在。只有当我们不再沉溺于过去的成就与舒适之中,而是主动去创造、去给予、去探索生命更深层的价值时,才能真正走出“心理富足症”的阴影,走向完整而自由的人格发展之路。
3
自我实现的本质,在于输出、爱人、利他以及持续发挥创造性。它是人生幸福的永恒保障,也是个体走向完整与自由的核心路径。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说:
“需求层次理论并非是某一层次需求充分满足后,高层次需求才会应运而生。事实上,对社会中的大多数正常人而言,基本需求都只得到部分满足,同时部分需求得不到满足。一般人也许只需满足85%的生理需求、70%的安全需求、50%的爱的需求、40%的自尊需求和10%的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一观点打破了我们对“先满足所有基础再追求理想”的固有认知。等待所有条件都完美之后才去追求成长和意义,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拖延。相反,即使在基本需求尚未完全满足的情况下,我们也完全可以开始迈向自我实现之路。
人要想从痛苦和无聊的循环中得以解脱,就要适度调低基本需求的依赖比例——降低物欲、简化社交、不再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换取他人认可。唯有如此,才能腾出心理空间,迅速进入自我实现的轨道,将注意力从过度关注自身,转向对他人、社会和事业的真诚投入。
托尔斯泰说:
“真正的幸福就是全心全意地爱他人。”
这正是自我实现的终极意义:源源不断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将生命与能量投入到爱他人、爱世界、服务社会的行动之中,从而实现精神的升华与人格的成熟。
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内心会自然产生一种深层的愉悦感。因为我们在给予中找到了价值,在创造中体验了自由,在利他中超越了烦恼。这种由内而外的幸福感,不是成功带来的结果,而是推动我们走向成功的动力源泉。
有人说:
“如果你能连续24小时保持愉悦,那你的智力水平几乎就会翻倍。”
深以为然。我们并不是因为成功才快乐,而是因为我们每天本来就很快乐,所以顺道走向了成功。
可以说,自我实现是摆脱个人烦恼的最佳方式。它通过创造性、独特性和利他性的结合,让我们永远远离空虚与无趣,走上一条持续幸福、不断成长的人生通道。
在这个意义上,幸福不再是某种遥远的目标,而是我们在不断给予、创造与成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获得的生命状态。当我们把人生的意义建立在“输出”与“利他”之上,便拥有了抵御虚无与焦虑的力量,也真正走进了属于自己的丰盛人生。
【名著橱窗】已为您精选了本书的经典版本
豆瓣8.8分的大师之作
网址:《动机与人格》人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所有不幸都源于需求层次的自我封锁,需求早日升级,才能获得自由和幸福!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31792
相关内容
生命是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在痛苦无聊之间摇摆哲学家叔本华: 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无聊,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左右摇摆。1860年...
人活着,小欲望,小满足,就是大幸福!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人类的一切痛苦,其实在于欲望得不到满足
叔本华说:“人生没有任何意义,就是一团欲望,欲望满足了,就会空虚。”
幸福=满足感/欲望
欲望与知足:在追求中寻找内心的平静
人所有痛苦和烦恼的根源往往在于内心的执念与不满足
快乐=满足/欲望
幸福是生活欲望被满足的综合性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