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 | 马凌、朱竑:旅游中的主体塑造与自我发展
在健身房中锻炼,发现塑造自我的喜悦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运动乐趣发现# #运动赛事体验#
哲学为深入认识旅游的作用提供了理论指引。对于主体性的塑造和主体存在的思考是近现代哲学的重要内容,这与旅游基础研究中对旅游主体(比如旅游体验和旅行的意义等)的重视是一致的。诠释现象学认为,只有通过迂回的他者,人才能解释和认识主体自身。旅游一方面提供了认识他者和反观/反思自我的场域;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一种直接经验,经验本身具有开放性,为主体的“经验-解释-再体验-再解释”提供了可能性。
人的发展一方面是解释能力或获得真理的能力(认知力)提升,另一方面是情感和自我普遍性(伦理性)的提升,以达到一种“真正的存在”。海德格尔认为,真正的存在是人超越作为存在者的此在,能够通过对自身存在状态的反思展现出自我的超越性,人在仰望天空和俯瞰大地之间诗意地居住。日本哲学家西田几多郎也指出,主客合一、知情意为一体的“意识现象”才是真正唯一的存在。这样的存在作为人发展的目标,它显然不仅是外部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而是从人的内部灵性如何充分生成的角度探求人的内在发展,以达到更高的认知以及自身的不断完善和超越的可能性。近年来,多种形式旅游(如灵性旅游、志愿者旅游等)中所体现的对于人的深层发展的欲求的满足,也反映了通过旅游关注人类生存和人自身生命价值实现的终身教育的理念。
一、旅游中的知识扩展与“知的直观”:知情意合一
中国古代俗语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是一种行走,也是一种实践。行走和实践事实上就是人(旅行者)进入了一个与抽象(知识)世界相对的生活世界。胡塞尔曾指出,重返生活世界或接近事象本身是现象学的根本目的,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指出,“事物还原为具体的表情,有机体还原为自身与世界对立相处的固有方式,主观性还原为其历史的内属性”。旅游世界同样是具体生动的生活世界,在旅游中生活世界的各种事物直接参与到我们的经验之中,而不是站在与生活世界相隔离的外部来认识事物。比如在山地旅游中,人们不仅把山作为客体来了解其高度或相关知识,而是与客体融为一体,通过爬山的具身体验感受其带给身体和心灵的刺激。山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知觉的对象,而且被看作是让人感受到征服感、美或舒畅的事物。在此,不仅是知识,人的情意和情感(“事物的表情”)也参与到体验的活动之中。这种主客合一的“意识现象”和纯粹经验即是日本哲学家西田几多郎所主张的真正的“知”,在这样的认知中它“不是知识的纯粹的量的扩张,而是带有了人们与事件相互‘邂逅’的方式也将发生转变的深刻内涵”。真正的知显然是主客合一的知。
从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直观”的概念看,它即是进入事物的内部,从内部来把握事物的一种态度或者方法。这与从外部来把握和认识事物的方式有着截然不同。把认知的对象还原为抽象的要素是一种知识意义上的分析的方法,而“直观”是要深入到不断运动的、生生不息的事物的内部,“如果站在外部来认识存在的真正面目的话,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窥探到它的真相。只有成为存在本身,站在其内部来感知它,才会成为可能。”比如当人们沉浸在旅行中美好的景色中时,常常会生出对人生或生活的本质感悟。人们会在生动的、不断变化的旅游场景中找到一种生机勃勃的把握事物的方式,这与符号式的试图切割事物进而把握事物整体的知识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先从内部直接体验,然后才走向分析,在流动中把握事物的价值与意义是旅游可以带给旅行者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
旅游中的身体力行可以扩充人的知识视野和认知事物的途径,每个人在主客合一的过程中可以创造独属于自己的旅行的意义。当沉浸于旅游的景点之中流连忘返、甚至忘我的时候,旅游者就可能放下“为了生存”这样的思维框架下所认识到的世界,转而关注自身和事物的本来面目,被微小的事物、生命或人情打动,从而获得一种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这也是一个真正“爱知”或者哲学的立场。知情意合一的认知因而是一种超越主客对立而朝向意义理解的世界整体认识方式。当然,在旅游中获得的经验或知识是否可以转换成更深层的对世界的认知(即“经验的深化”),这与每个旅游者个人的前知识结构、自我学习与反思能力以及旅行动机都是相关的。而旅游地或景点本身的美感或文化价值也会激发人们的这种认知,其好的设计与规划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二、旅游中的主体塑造与人的自我发展:“在旅行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与其他本能性的生物物种不同,人具有自我意识,人总是要追问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思考有关生存的一些基本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追求更加理想、更有意义的生活。费尔巴哈提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观点,认为人要在对象性活动中确认自我,“人由对象而意识到自己:对于对象的意识,就是人的自我意识。你由对象而认识人;人的本质在对象中显现出来。”陈烨通过对大众旅游者的调研曾表明,在旅游的情境下,对情境因素的知觉、旅游者的情绪以及意志过程都会刺激旅游者对自我的内在观察,即内省行为。在旅游者自我发展的实现过程中,最核心的活动是内省。在旅游的“非凡体验”中,旅游者可以认知到自我的“不同面”,体验“旅游世界”对自我认知的变化,这正是“旅游世界”对于旅游者的重要意义。
人的发展因而是人改变环境与改变自身的统一,而实践是人的改变的充分且必要条件,人应当并且也只能在实践或改变世界中改变自己。在主体塑造上的意义上来说,旅游是一种重要的生活实践。在当下的青年旅游中,不少青年通过多种旅游形式如骑行旅游、自助探险旅游等,在对“现实自我的逃避”和“理想自我的寻求”中建立日常生活中所缺失的自我同一性或者获得社会化进而获得自我发展。这些旅游形式都具有明显的自我审视、自我历练和自我发展的理性目的。因此,人们常说,身体与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在现代性发展的条件下,人们的旅游规模和频率超过任何历史时期。现代科技促进了旅游的便利,而现代生活的程序化或异化则促使了更多人在出行的过程中寻找更本真的自我。当下,人们在旅行中注重的身体经验与自我关怀,既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又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反思。
人们除了旅游中的自我塑造与自我反思,一些旅游者在旅游地也会与他人/当地人互动,而与他人互动过程中的观点碰撞也常会让旅游者的价值观念得到更新。芬内尔认为,人都具有伦理天性,人们在追求旅游享乐和愉悦的同时也可能关注当地社区的发展,比如参与社区发展行动和动物保护,支持旅行中的良好品行和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伦理意义上的旅游因而是追求真善美的旅游,也是特赖布所倡导的“深思熟虑的旅游”(thoughtful tourism),它倡导人们“要去清晰地说出一个符合人们(可实现的)梦想的旅游世界,而不仅仅是一个勉强的旅游世界”。对于个人来说,追求真善美的旅游可以帮助人发现和了解内在真正的自我,进而帮助形成具有明确的主体意识的人格。“所谓真正的善只有一个,也就是以了解真正的自我为终结”。
发展“好的旅游”需要对人的主体性及其发展的深层理解。关注旅游中的重要主体——人(旅游者)的需要,就要理解人是具有超越性地追求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存在,是知觉、情感、思维和意志等的统一,如何通过旅游促进人的整体发展和自我成长,需要从认知、审美、休闲、伦理以及生命价值和意义等多重角度来考虑。
终身教育和人的发展理论认为,一方面,人的自我改变要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另一方面,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要通过人的自我修养来完成。人的改变,其能力、修养、素质和境界的提升不只是一个认识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相对于传统的书本和课堂教育,旅游意味着走入真正的(可能陌生的)生活世界,在行走和实践中观看他者和反思自我。在扩展人对世界的整体认知中,以及人从“小我”到“大我”的转换中,旅游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真正的自我是人作为“无限统一者的自我,而了解真正的自我是一种终极的善”。人需要教化和自我成长,即是人需要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的东西,其本质具有精神的理性的方面,使自身成为一个普遍的精神存在。当然,在旅游经验、解释/想象以及自我成长之间,是人的自我学习和总结。未来的好的旅游,应该帮助和促进人发现内在真正的自我,并不断超越自我,从而实现真善美的伦理目标。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马凌,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朱竑,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通讯作者
引用本文
马凌, 朱竑. 旅游中的主体塑造与自我发展[J]. 旅游学刊, 2022, 37(11): 7-9.
责任编辑 || 吴巧红
责任校对 || 宋志伟
技术编辑 || 籍祥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图片来源 || 籍祥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旅
游
学
刊
Tourism Tribune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科类)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 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 权威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lyxkwx@163.com)
网址:笔谈 | 马凌、朱竑:旅游中的主体塑造与自我发展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39818
相关内容
笔谈 | 共同体视角下的旅游体验新论专题聚焦 | 旅游与艺术
笔谈 | 在路上:旅游与哲学关系的思考
朱自清《经典常谈》的魅力:让经典焕发新生
浅谈我国旅游纪念品外观设计专利的发展与保护
"生活调色板:微笑、放松与自我塑造之旅"
自动智能炒菜机菜谱「广东帝竑食科技术供应」
生活随笔:旅游
专题聚焦 | 旅游者幸福感
关于慢生活推广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