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沉迷在昏暗人生为人们寻找精神寄托的作者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精神寄托,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乐趣# #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改善# #精神满足#
契柯夫
严格来说,契诃夫不是在“写”小说,或者像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作家在编小说,他是在“流”小说。他无需编故事,他甚至也不要构思,他的故事在空中四处荡漾。他能从任何角度开篇,又能从任何章节断流,但都是天衣无缝,都是自然胶合。他的人物不请自来,他的情节随手拈来。他仿佛只要拿起笔,就像拧开了自来水龙头,小说便如水源源流出…… 契诃夫之所以能随意地“流”小说,在于它独特的叙述方法。这种叙述方法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处理,用眼睛和耳朵去追寻,文字像音符那样流动。快节奏,简洁,自然,质朴构成了清纯的文风,单刀直入,不拖泥带水,高度浓缩与深入浅出的表现,更增加了作品的韵味。
海明威
人生的路途很坎坷,我们都知道。但真正像老人那么倒霉的人却还是不多,在最困难的时候,没有人可以帮助他,他只有靠自己,靠双手来博得自己的一切,不管结局怎么样,他可以自豪的说,我尽力了,我没有胜利,但是我并不失败,我也丝毫不可悲。老人真正的胜利是什么?是他的从不放弃,他战斗到了最后,他怀着无穷的勇气,面对恐怖而可怕的大海,所以他永远不会失败。
我喜欢这样的老人,他称的上是真正的男人,是注定受人尊敬的人,他人性里的一切也是让人喜爱的。很多时候,当我和那些男男女女一起高谈阔论、沉迷别人不能了解的感情的时候,我总能瞬间发现,我不喜欢这样的生活。沉迷人性的脆弱,讨论自身情感的软弱,那是一种似乎有些窝囊颓废的状态。所以,我喜欢那样的老人。
强者和弱者的命运是注定的,他们会做着不同的事情。他们可能不会互相讨厌,但肯定不会互相羡慕。强者带有令人称赞的性格,弱者有人性软弱和温存的一面。强者斩荆棘为大家开路,弱者享受着强者给他带来的一切,单他永远只能给强者端茶递水,享受不了强者的功劳和待遇,为强者所凌驾和奴役。老人为游客打鱼,为别人打鱼,那他究竟是强者还是弱者?
《老人与海》讲述的是人类共同的命运,揭示的是人类共同的弱点。在这个基础上,即使他的结构再简单,故事再单调,他也是无法打倒的,尤其是如此巧妙的暗喻和暗示,成就了《老人与海》的伟大。所以,美国人海明威是不朽的,他拥有如此清澈的思想,不带任何信仰的构建他的文学城堡。这种纯洁人性文字,大概也只有在他那里才能看见吧。(摘自——《文化学者罗星读书笔记》)
海明威写作时,有一个常人所没有的习惯,这就是站着。他说:“我站着写,而且用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有人问他:“您简洁风格的秘诀在哪里?”他就简单地回答说:“站着写!”
七支铅笔
海明威每天早晨6点半,便聚精会神地站着写作,一直写到中午12点半,通常一次写作不超过6小时,偶尔延长两小时。他喜欢用铅笔写作,便于修改。有人说他写作时一天用了20支铅笔。他说没这么多,写得最顺手时一天就用了7支铅笔。海明威在埋头创作的同时,每年都要读点莎士比亚的剧作,以及其他著名作家的巨著;此外还精心研究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西班牙油画家戈雅、法国现代派画家谢赞勒的作品。他说,他向画家学到的东西跟向文学家学到的东西一样多。他特别注意学习音乐作品基调的和谐和旋律的配合。难怪他的小说情景交融,浓淡适宜,语言简洁清新、 独创一格。
改到出版前最后一分钟
海明威写作态度极其严肃,十分重视作品的修改。他每天开始写作时,先把前一天写的读一遍,写到哪里就改到哪里。全书写完后又从头到尾改一遍;草稿请人家打字誊清后又改一遍;最后清样出来再改一遍。他认为这样三次大修改是写好一本书的必要条件。他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初稿写了6个月,修改又花了5个月,清样出来后还在改,最后一页一共改了39次才满意。《丧钟为谁而鸣》的创作花了17个月,脱稿后天天都在修改,清样出来后,他连续修改了96个小时,没有离开房间。他主张“去掉废话”,把一切华而不实的词句删去。最终取得了成功。
1926年发表成名作《太阳照样升起》,作品表现战后青年人的幻灭感,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
雷蒙德卡佛
卡佛小说里的一切尖锐得令人生畏,如果说他“杀人不见血”有点夸大他对读者的精神压迫的话,说他拿着刮胡子刀片专挑人们的痛处可能比较被人赞同。有批评家论及卡佛的世界观,说是黑色的。怎么会呢?那是把追求简单叙述的卡佛一起简单化了,我反而觉得卡佛是个很复杂的作家,只有复杂的作家会对语言有超常的狠心肠,杀的杀,剐的剐,留下的反而是文字锻造的一把匕首。
《大教堂》——卡佛公认的成熟之作,曾被选入《1982年美国最佳短篇小说选》。
自话
“用普通但准确的语言,去写普通的事物,并赋予这些普通的事物,以广阔而惊人的力量,这是可以做到的。写一句表面上看起来无伤大雅的寒暄,并随之传递给读者冷彻骨髓的寒意,这是可以做到的。”卡佛这样写道,并且身体力行。
“我开始写东西的时候,期望值很低。在这个国家里,选择当一个短篇小说家或一个诗人,基本就等于让自己生活在阴影里,不会有人注意。”
“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没钱。我们工作累得吐了血,我和我爱人都使尽了全力,但生活也没有任何进展。那时,我一直是干着一个接一个的狗屁工作。我爱人也一样。她当招待员或是挨家挨户地推销东西。很多年以后,她终于在高中里教书了,但那是很多年以后。我则在锯木厂,加油站,仓库里干过,也当过看门人,送货员——你随便说吧,我什么都干过。有一年夏天,在加州,我为了养家,白天给人家采郁金香,晚上饭店打烊之后,我给一家‘免下车餐厅’做清洁,还要清扫停车场。有比写小说和写首诗更重要的事情,明白这一点对我来说是很痛苦的,但我只能接受。要把牛奶和食物放在餐桌上,要交房租,要是非得做出选择的话,我只能选择放弃写作。”
欧亨利
欧·亨利的小说语言很生动而且很精练,他的短篇小说一开始就抓住了我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小说中除了文字的幽默诙谐之外,总有一些让费人猜测的地方,他常常让我们以为以逻辑思维就可以猜到的结局,却往往情节一转,使故事的结尾变的出人意料却又合情合理,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被誉为“欧·亨利式结尾”,这也是欧·亨利最为出名的一个方面。《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内容很多:其中多为描写一些小人物,描写美国西部牧场,描写那些死要面子,成天做白日梦的小职员,以及一些城市的骗子,和对拜金主义者的嘲讽。尽管欧·亨利对于社会现状总有不满,可他也没有放弃希望,因此,悲惨的故事和人物总会有一个相对比较好的结局,也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微笑里的辛酸,讽刺里的悲哀和无可奈何。
莫泊桑
莫泊桑继承了福楼拜、巴尔扎克、斯汤达等现实主义大师的写实传统,同时又追随左拉等自然主义先驱人物,在写作中他正视现实、尊重历史,特别是不让自己在作品中出现。他的文章中几乎找不到平铺直叙的说教,他的创作最大特点就是善于隐藏自己。同时,他更巧妙地掌握了如何在隐藏的同时,传达给读者自己的观点,最终给读者以启迪和教育。这种隐藏并不是真正的隐藏,他恰到好处地突出了作品的主题,比那些平铺直叙的陈述和冗长的道理更耐人寻味。
其小说描绘了各色各样的生活场景,刻画了处于各个社会阶层,从事各种职业的人物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生活的状况。其创作的时期正值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他对资产阶级政治和社会的腐败十分不满,因此很少有积极向上的作品。其文章布局精巧,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人物、事件、、生活片段作为透视点,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反映社会现象,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于平凡中见真谛。小说通常采用第一人称,灵活的细节描写,鲜明的语言,容易产生共鸣。
——极简主义
最早来自评论家赫金格对卡佛作品的定义,“表面的平静,主题的普通,僵硬的叙述者和面无表情的叙事,故事的无足轻重以及想不清楚的人物。” 小说家杰弗里·伍尔夫更干脆地把卡佛及他的追随者命名为“减法者”。而颇具号召力的“加法者”约翰·巴斯,则以一种喜恨交加的语态,为“极简主义”文学做出了最令人信服的定义:“极简主义美学的枢纽准则是:艺术手段的极端简约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即回到了罗伯特·勃朗宁的名言‘少就是多’──即使这种节俭吝啬会威胁到其他的文艺价值,比如说完整性,或陈述的丰富性和精确性。”
网址:那些沉迷在昏暗人生为人们寻找精神寄托的作者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45169
相关内容
如何寻找心灵寄托?迷茫无助?轻松找到你的心灵寄托!!如何在孤独中找到精神寄托:别把期待寄托在他人身上!
唯独不可以是人:寻找精神寄托的正确方式
人到中年,一定要给自己找个精神寄托
精神寄托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每个人都应该有精神寄托
如何帮助他人寻找心灵寄托?
本来生活: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寄托
心灵寄托寻找内心的安宁与支持
为什么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精神寄托?
觅一处心灵家园,寻一种精神寄托(美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