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训鹏:国际视角下的中国高耗能、高排放设备更新与双循环发展策略

发布时间:2025-09-29 21:02

国际视角下的中国社会热点解读 #生活知识# #社会生活# #社会热点#

内容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领域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日益突出。作为产品设备生产和使用大国,中国各类产品设备产销量大、应用范围广、能源消耗高,许多设备能效水平偏低,更新改造潜力巨大。大量陈旧、低效的高耗能、高排放设备不仅严重影响了能源利用效率,还带来了显著的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这些落后设备的存在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能源资源,而且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进一步加剧了环境问题和健康风险。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既能促进消费、拉动投资,也能增加先进产能、提高生产效率,还能促进节能降碳、减少安全隐患。在此背景下,本报告从国际视角出发,深入探讨通过最低能效标准等强制性标准来促进高耗能、高排放设备更新的可行性、切入点及相关政策建议。

一、中国高耗能、高排放设备更新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通过制定和实施强制性标准,如最低能效标准(MEPS),或者说准入水平,可以有效促进高耗能、高排放设备的更新换代,从而提高整体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经济大局看,中国经济总体呈回升向好态势,但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挑战。“需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拉动有效投资、激发潜在消费,形成消费与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切实增强经济活力、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内需复苏态势。”

从可行性角度看,中国已经具备能效准入标准所需要的法律依据、技术标准和认证检测设备等这方面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市场也适应了各种能效标准。2024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4年版)》(发改环资规〔2024〕127号,以下简称《2024年版》)。综合考虑应用规模、能源消耗量和节能减排降碳工作需要,扩大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覆盖范围,《2024年版》在2022年已明确能效水平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电力变压器、房间空气调节器等20种产品设备基础上,增加工业锅炉、数据中心、服务器、充电桩、通信基站、光伏组件等23种产品设备或设施,工业设备、信息通信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商用设备、家用电器、照明器具等6大类,基本实现重点用能产品设备全覆盖。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水平划分为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准入水平三档。其中准入水平,也就是国际上通行的最低能效标准。基于完备的法律、标准、基础设施和实施经验,提高能效准入水平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提高设备标准也有坚实的基础。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不仅在产值和增长率上表现突出,更在先进制造技术和工艺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2023年末,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资产总计达36万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的21.5%。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快速发展。2023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7%。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还说明中国有能力生产符合更高能效标准的设备。通过提高能效标准,中国企业不仅可以在国内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还能在全球市场中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对于企业而言,虽然更新设备将带来短期成本增加,但其经济性正在不断提升。使用高效电机可在节约能源和减少排放方面立即取得成效,并且可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回本。安装变频器可以将电机驱动系统的节能效率提高至30%。相对于预期寿命而言,变频器在节能方面的投资回报期较短(通常为1-2年)。如果能源价格高昂,会进一步缩短投资回报期。

在当前国际环境下,中国高耗能、高排放设备的更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美之间的竞争和地缘政治对抗加剧,使得中国面临极其险恶的外部环境。通过提升能效标准和更新高耗能设备,中国可以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在国际舞台上占据有利位置,应对外部压力。随着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板和储能电池等绿色低碳产品的飞速发展,贸易摩擦必然会延伸到这些新兴产业。更新设备和提高能效标准将帮助中国巩固在这些领域的领先地位,并在贸易摩擦中占据主动。此外,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中国通过更新高耗能设备,可以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满足全球市场对绿色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保持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中国的许多产品、技术和实践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可以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适用的节能减排方案。通过推广高效能设备和绿色技术,中国不仅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扩大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还能帮助这些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全球环保事业的贡献,也是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因此,国际视角下中国高耗能、高排放设备更新的重要性在于应对复杂的国际竞争和地缘政治环境,推动国内产业绿色转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广绿色低碳产品是加速能源转型和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在全球碳中和进展不足的背景下,推广低碳产品不仅具有道德优势,还能展示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领导地位。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急需先进适用的碳中和方案,中国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做法可以很好地应用于这些国家。例如,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实现了全民通电,这一成就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此外,中国的许多低碳产品价廉物美,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选择。尽管发达国家可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发展中国家或其他缺乏产业既得利益冲击的国家更有可能采用中国产品、技术和实践。因此,大力宣传中国的低碳方案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推广这些方案,中国不仅能巩固自身的国际市场地位,还能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而言之,在当前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前提下,推动高耗能设备的更新可以一石二鸟,既减少了排放,有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又创造了新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新设备的需求将带动制造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促进就业。此外,新设备通常具有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这不仅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还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更新高耗能设备,不仅可以实现环保和经济双重目标,还能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推动高耗能、高排放设备的更新不仅是实现节能减排和“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也是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政治角力以及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策略。

二、国际视角下的中国高耗能、高排放设备更新的切入点

基于设备在工业能耗中的重要地位、技术提升的可行性和潜力以及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综合考虑,选择电动机系统、工业锅炉、压缩空气系统、冶金设备和化工设备作为通过强制性标准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设备的切入点。同时,这些设备更新的策略需要结合国际市场和合作等因素,提升中国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一)电动机系统。

目前中国电机保有量超过30亿千瓦,电机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一半以上,但在役高效电机比重仅为20%左右。更新潜力巨大。由于电动机广泛应用于各类工业生产过程,其能效直接影响整个工业领域的能源消耗水平。提高电动机的能效,不仅可以显著降低工业能耗,还能带来巨大的节能效益。此外,提高电机系统整体效率,包括变频器、传动系统等,也能显著降低能耗。推广高效电动机不仅有助于国内产业升级,还能增强中国电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特别是在绿色低碳产品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

(二)工业锅炉。

工业锅炉是重要的耗能设备和排放源,全国在用工业锅炉超过65万台,其中25%左右为低效锅炉。截至2021年底,我国各类锅炉保有量约35万台,年消耗能源约20亿吨标准煤,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约40%,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最大的高耗能设备。锅炉平均运行热效率仅为60%~65%,输配热网热损失达4%~10%,节能潜力较大。提高锅炉能效和排放标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锅炉(如天然气锅炉、生物质锅炉)和余热回收技术,可以大幅提高能效和减少排放。高效工业锅炉的使用可以降低企业的燃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由于国际市场对环保和高效设备的需求增加,提升锅炉技术水平不仅有助于国内市场,还可以开拓国际市场,增强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三)压缩空气系统。

空压机2021年用电量约占社会总发电量的10%左右,通过各种节能方式有望将空压机的能源利用效率提升15%-25%,以2021年社会总发电量83128亿千瓦时计算,空压机的节流能带来1272~2120亿千瓦时电量的节省,如工业度电成本以0.65元/千瓦时计算,每年可节约成本826~1378亿元电费。通过提升压缩空气系统的能效,中国可以在全球市场上提供高效、环保的压缩空气解决方案,满足国际市场对高效能设备的需求,减少贸易摩擦带来的阻力。

(四)冶金设备。

据统计,冶金行业耗能约占全国总能耗的19%,碳排放约占21%,其中约80%来自冶金炉窑。冶金炉窑是金属冶炼和材料热加工过程的核心设备,我国冶金炉窑的平均热效率为30%左右,与国际先进水平(50%)存在较大差距。提高冶炼设备能效,推广先进工艺和设备,以及余热利用和清洁生产技术,可以显著降低能耗和排放。冶金设备的能效提升不仅有助于节能,还能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在国际市场上,提高冶金设备的能效水平,可以增强中国冶金产品的竞争力,特别是在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情况下。

(五)化工设备。

化工设备在化工行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中国六大高能耗行业之一,化工行业的能耗总量约占全国工业能耗的32%。2022年中国化工行业消耗10.7亿吨标准煤,碳排放总量达到约114.8亿吨。高效化工设备的使用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减少环境污染,提升社会效益。通过提高化工设备的能效水平,中国可以在国际市场上提供高效、环保的化工设备,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声誉。

三、国际视角下的中国高耗能、高排放设备更新与双循环发展策略

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在高耗能设备更新和节能减排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通过借鉴和融合这些国际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可以更有效地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此外,还要利用标准升级的机会,在全球能源转型和碳中和大背景下,把中国的高标准产品推广出去。通过国内设备更新的内循环,带动国际市场的外循环。通过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推动多边合作,中国可以确保其设备和技术在全球市场上的通行性和认可度。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对标国际前沿,兼顾国内产业能力和经济承受力,确定准入水平。

结合相关标准制修订情况和国内外同类产品设备技术现状,合理划定能效指标,是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能效标准的关键。通过分析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和最新的标准制修订动态,可以确保能效指标既具有前瞻性,又符合实际应用的可行性。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指标设定,确保能效标准能够真正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同时,还应考虑国内产业的技术基础和经济承受能力,制定出既能引导技术进步、又能促进市场平稳过渡的能效指标,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并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进有利的国际节能减排标准制定。

积极推进产品设备国际节能减排降碳标准的制定,加强能效标准标识国际互认,支持绿色产品贸易便利化,是促进双循环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制定和实施与国际接轨的节能减排标准,推动国内标准与国外兼容和互认,能够以内循环带动外循环,为绿色产品和技术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同时,应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组织的活动,鼓励国内相关机构和专家学者积极参加,并在联合国等相关组织设立专项项目,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加强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的国际合作,使国内创新成果惠及全球,提升全球节能减排效率,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前瞻性地推动国际低碳产品贸易。

当前,国际上对一些关键产品,如电池等,正在推动发放数字护照。数字护照不仅要求产品详细记录其生产过程和碳足迹,从而增加中国生产商的责任,还可能被用作歧视中国产品的工具,阻碍其进入国际市场。为应对这种潜在的不公平待遇,中国需要在国际规则制定过程中,积极提出并推动公平合理的标准,确保数字护照的实施不对特定国家的产品构成不公平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要提出这些对策,需要开展深入的前瞻性研究。有关部门应围绕争取有利的国际舆论问题,通过揭榜挂帅、集思广益的方式,形成有效策略,并寻找合适机会推动实施,确保中国在国际绿色低碳产品贸易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在全球绿色转型中发挥更大的领导作用。

(四)利用国际多边合作,加强非官方组织建设。

利用好国际规则,加强国际非官方组织的建设,是推动中国产品、技术和实践走向世界的重要策略。鼓励有关企业、事业单位乃至个人积极参与,乃至牵头组织非官方组织,通过这些组织总结和推广中国的优秀成果。这些非官方组织应遵守公正、透明、包容的国际治理准则,确保其具有代表性的国际治理机制。这样不仅能增强组织的公信力和吸引力,还能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中国的良好形象,扩大中国方案的全球影响力和认可度,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

(五)支持、利用国际平台推广中国产品和技术。

充分利用官方和民间机构,推广中国产品、技术和先进实践。通过积极参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国际能源转型学会等机构的绿色低碳发展优秀案例收集和全球大赛,鼓励国内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搜集整理中国的优秀成果,并通过这些第三方组织的认证,提升中国方案的国际认可度、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不仅能展示中国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创新和成就,还能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中国技术和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应用,助力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六)建立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在提高国内设备能效和排放标准的同时,中国还应将部分具有估计市场的生产技术转移到海外。在海外合作时,要利用多边平台,与利益攸关的发达国家合作,在第三国投资。一方面,发达国家具有较高的环保标准和治理要求,可以保证项目的口碑;另一方面,与这些利益攸关国家的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有利于保护产业。此外,在建立国际标准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通过多边平台,形成参与国家或组织的主人翁感觉,更有利于中国方案的推行。

施训鹏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碳排放权交易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讲座教授

网址:施训鹏:国际视角下的中国高耗能、高排放设备更新与双循环发展策略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48012

相关内容

循环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发展策略
国建培训:破解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碳排放管理员职业发展新机遇
循环经济新策略发布:助力中国加速气候行动进程
中国(北京)国际环卫与市政设施及清洗设备展览会
中国建筑低碳发展的一项必要策略:热舒适的低能耗设计
从高耗能到高能效:中国工业的绿色突围战
十三五高耗能种设备节能减排发展规划.doc
高耗能企业在绿色发展过程中的节能策略是怎样的?
能源与环境:循环经济策略
循环经济下的水资源管理策略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