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怎样适应气候变化

发布时间:2025-09-30 05:02

[护肤]护肤品应该怎样存放? #生活知识# #护肤#

  应对气候变化分减缓和适应,减排的温室气体对气候起作用要在30年至50年以后显现,而适应则是现实的、直接的,需要急迫去做的。就像“远水解不了近火”,减排固然重要,但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导致灾害增加的背景下,我们亟须提升的是防灾减灾能力。“若不注重适应气候变化的理论研究,不注重适应气候变化的工作,我们这代人将是历史的罪人。”许吟隆说。

  那么,目前国内外适应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如何?我们需要适应什么?应该怎样去适应?

  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对策针对性需加强“怎样适应”的研究

  关于适应研究的文献浩如烟海,为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许吟隆及其工作组对5次IPCC气候变化评估报告、3次美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3次中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进行了分析。该分析主要关注报告中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的部分。该部分主要回答人们三个问题——“为什么适应”“怎样适应”以及“如何实施适应”。

  通过筛选关于这三个问题的关键词,并进行多种敏感性试验和验证,许吟隆发现,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对风险的描述占比大幅增加。“从影响到适应的过渡需要连接风险和脆弱性,因此风险研究理应加强。”许吟隆说。另外,在5次评估报告中,“为什么适应”占比最大,“怎样适应”占比逐渐增加。

  从分区域报告的分析评估结果来看,在欧美澳等发达地区,“怎样适应”和“怎样实施适应”占比稳步增长;非洲和拉丁美洲也大幅增加;只有亚洲在减少。

  “发达国家在极力呼吁减缓的同时,对适应也丝毫没有放松。相比之下,我们在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实践方面,做的相对较少。”许吟隆对这样的现状表示担忧。在中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风险和脆弱性占比不高。在他看来,报告对最关键、最核心的“怎样适应”的描述不足。不过,报告对“怎样实施适应”的描述占比较大,这也反映了我国对适应的迫切需求。

  许吟隆曾参与编写第一次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他的感受是,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对策就像“两张皮”,拿掉影响,绝大多数对策还可以用。也就是说,报告提出的对策针对性不够强,较为宏观。另外,通过查阅农业适应的论文,他发现许多文章提出的适应对策不切实际。“要解决‘两张皮’的问题,就要加强‘怎样适应’的研究。”

  用方法学为适应气候变化研究打开思路

  “从学科发展来看,适应气候变化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学科。”许吟隆认为。旧的办法能解决旧问题,气候变化出现新问题就要寻求新方法。而新办法的探索并非一蹴而就。用旧的办法进行新的组合来解决新的问题,便是方法学的一个思路。

  若气候变化了,依旧采取原来的适应措施,灾害将越来越多,损失将越来越大。那么就要采取新的措施。问题在于,原来的措施不仅与原气候系统对应,也与经济社会系统相适应。新的措施要与原来的措施紧密结合,比如将过去的措施加强一些成为现在的适应措施,但有些也需要寻求全新的措施。

  首先,许吟隆对“适应什么”进行了梳理。他认为,适应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适应气候平均状况,这部分研究最多;二是适应极端气候事件;三是适应生态后果;四是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前两个是单纯的气候因素,后两个则要复杂得多。就适应生态后果来说,以农业为例,2012年东北和华北黏虫大暴发和2014年冬季海南岛红火蚁暴发,均明显与气候变化有关。此外,像草地退化、土地盐碱化等,都是要适应的生态后果。气候变化引起社会经济风险,而适应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研究则是少之又少,亟须加强。

  许吟隆在做影响评估时发现,在边界地区气候变化最大。由此得出“边缘适应”的概念,即由于气候变化加剧系统状态的不稳定性,两个或多个系统的边缘部分对气候变化异常敏感或脆弱,在系统边缘的交互作用处,通过采取积极主动的调控措施,促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与变化的气候条件相协调,从而达到稳定有序新状态的过程。该概念的基本思想是“系统的边界气候变化最大,该区域也应当是优先适应的地区”。

  “虽然‘边缘适应’的概念还不完善,但却是研究‘怎样适应’问题的一个突破口,是为方法学上的一个探索。”许吟隆认为,“基于‘边缘适应’,提出的适应途径更有的放矢。”他举例,系统边缘的子系统要根据气候变化及时调整的优化结构;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更多地采取有针对性的人为适应措施;加强适应行动的统筹协调。

  用系统学方法对适应气候变化理论进行创新

  “提到‘边缘适应’就必须要提系统学,我们应用系统学方法对适应气候变化的理论进行创新。”许吟隆介绍,第五次IPCC评估报告将适应定义为自然或人类系统对气候的影响所做出的调整过程。“对于人类系统,简要说就是要趋利避害;对于一些自然系统,就要通过人类的干预,向人们期待的方向发展。”许吟隆说。

  地球上的各个系统,由于人为作用,排放温室气体增加。人类和地球共同作用于气候系统,气候系统再反作用于地球。大到全球尺度小到基因水平,其中的相互作用不局限于同级别系统,非常复杂。比如黏虫是很小的系统,但有时会引起整个农业系统的崩溃。

  “不同的尺度,要采取的适应措施也不一样。以小麦霜冻害为例,单纯地更换作物品种、调节作物播种时间、调种植制度是不行的。”许吟隆表示。

  许吟隆介绍,IPCC评估报告将适应分为渐进适应和整体转型适应。以区域适应典型问题为例,他总结,黄淮海冬小麦霜冻害、西藏河谷农业和黄土高原集雨补灌是渐进适应;华北节水、东北作物与品种布局、热带作物种植界限北扩以渐进适应为主;棉花主产区西移以整体转型为主;宁夏硒砂瓜、川中丘陵地区种植结构调整是整体转型。

  “目前,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法学和数学表达尚很不成熟,而这又是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关键。”许吟隆坦言,“关于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未来还需要很多要做。”

  (作者:崔国辉 本期嘉宾: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许吟隆 责任编辑:唐淼)

网址:我们应该怎样适应气候变化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48898

相关内容

四季轮回,为适应每一个季节气候的变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秋天来了,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季节的变化?
爱生气的时候 应该怎样自我调节
适应气候变化
该如何适应气候转变? 爱问知识人
我们应该怎样管理好我们的情绪
敬畏自然,我们需要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
儿童胃胀气我们应该怎么办
如何适应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适应.pdf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