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月·大家谈|从台前去幕后——科影融合带来的一场科普进化
科技影响了饮食文化,比如外卖平台的普及。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科技生活变迁# #科技与生活深度融合#
编者按: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
【科普月·大家谈】
作者:林育智 (国机集团卓众科学传播中心总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秘书长)
今年的全国科普月,各行业部门、社会各界的科普活动蓬勃开展,科技工作者们站在台前,以主角的姿态向公众开展科普。鲜有人注意到,2025年9月24日,一份文件上线——《国家电影局等关于组织开展“跟着电影做科普”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跟着电影做科普”),文件中6次提到“电影+科普”。在这份文件里,科普似乎从传统“科普+”的“主角”,成为“+科普”的“配角”。而更早发布的“科幻十条”,科技工作者作为电影科学顾问,也让科技工作者从“台前”走向了“幕后”。有幸作为这两份“科影融合”重磅文件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认为这是一场科普的深刻进化。
甘居幕后,却拥有了广阔舞台
“科幻十条”的出台,将科普从“台前”推向了“幕后”,它不再是聚光灯下的独立表演,而是融入大众文化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传统科普模式里,科学经常被简化为一系列知识的集合,而非充满魅力的人类探索过程,公众与科学之间,始终隔着一道无形的高墙,而“科影融合”则打破了这堵高墙。
我们为《流浪地球2》《独行月球》《三体》等影视作品组建了科学顾问团。当《独行月球》引发观众对地月通讯系统的热烈讨论,当《流浪地球2》让洛希极限成为网络热搜,当《三体》电视剧使超强碳纳米管变得“危险且迷人”,科学不是被展示的主角,而是服务于故事情节的“配角”;当MOSS与图丫丫融合觉醒“人在回路”的超级人工智能,当独孤月在月球上“捡破烂”搭建回归地球的“拼凑式航天器”,科学不是被仰望的对象,而是与人物命运紧密相连的要素。科学顾问们处于这些影视项目的幕后,确保故事情节、画面细节、核心设定的合理性,将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创作灵感,甚至在电影热映期间带着电影主创团队走入校园去路演,在学生们最兴奋的时刻点燃他们的科学热情。
这些“幕后”工作不像传统科普那样引人注目,却能在源头上保证科学精神的文化渗透,实现科普效果的指数级增长。非但没有削弱科学的影响力,反而让它以更为柔软、更为持久的方式渗透进公众的意识。人们不再是因为“有用”“应该学习”而接触科学,而是因为“有趣”“有意义”而拥抱科学。这种转变的本质,是科普从知识本位的灌输,转向了以人为本的触动。
在这场“科影融合”的科普工作“进化”中,每一个文化消费者都不知不觉地成为了参与者。当观众为《流浪地球》的数字生命科学设定争论不休,当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哪吒2》学到的“冰不导电”科学知识,当他们因为《火星救援》而对植物科学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已然成为这场科普“进化”的见证者和推动者。科普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工作,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实践,科学不再远离日常生活,而是与文化认同、审美体验、娱乐消费紧密交融。
甘当配角,却打破了“次元壁”
首先,打破的是“源头”的“次元壁”。
“科幻十条”由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牵头,多个部委和科研机构参加;“跟着电影做科普”则是国家电影局、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国防科工局、中国科协五部委的联合行动。这种跨部门合作,为科普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使其能够借助多方力量,更加系统地开展。如果说“科幻十条”是科普工作战略层面的升维,那么“跟着电影做科普”就是这一战略之下的一场战术落地创新,从源头上推动科普逐渐融入电影、文化创意和日常生活,从“台前”走到“幕后”,从“主角”变为“配角”,以一种更加深入、持久的方式滋养着公众的科学素养。
其次,打破的是“传播”的“次元壁”。
科学从来不只是结论的集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探索精神、一种面对未知的勇气。当科学隐藏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当观众为角色命运揪心,看着银幕中如同造梦的未来场景,体验着科技武装下的爱恨情仇,观众感知到的不仅是具体的知识,更是所属角色身上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是科技失控引发灾难的哲学思辨,是对人类社会未来的虚拟见证,这是任何其它传统科普方式都无法企及的。
我们的大脑天然排斥枯燥的信息堆砌,却对包裹在情感与故事中的信息敞开心扉。科学若要真正进入公众的心灵,就必须放弃那种“我来告诉你真理”的傲慢,学会用文化的语言说话。一部优秀的科幻电影能够在120分钟的沉浸体验中传递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可能胜过传统科普讲座的影响;一个精心设计的科幻场景激发的科学兴趣,可能超过教科书的效果。
甘当配角,不是科普的降格,而是科学传播的升维——它承认在当代社会,“打破次元壁”的影响力不是通过直接宣告,而是通过文化渗透来实现。
科影融合,科学与人文的双向奔赴
“科影融合”之下,科学顾问帮电影人创作出了焕发属于东方的科技与文化魅力的好电影,这些影视作品中的科学轻盈曼妙,科研工作令人向往,科学家形象可亲可爱。随着这些电影的播映,“跟着电影做科普”,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科普资源,推出一批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节目、栏目、短视频、路演、展览等产品和活动,形成“一部电影多维科普”的效果,变得水到渠成。
“科影融合”的科普模式正在重塑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基于科学真实的艺术创作、融入电影的科普,让人们看到,科学探索本身就充满人文关怀,人类的未来既需要技术突破,也需要伦理思考;既需要理性计算,也需要情感共鸣。《流浪地球2》中那句“文明的命运取决于人类的选择;生存的最大障碍,从不是弱小,而是傲慢”,不正是科学与人文最动人的交汇吗?
从主角到配角,从台前到幕后,科普工作的这一进化,恰如一位智慧的导师,从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转变为坐在学生中间共同探索。这种姿态的转变,是影响力的升华,是科普工作的进化。
当科学知识悄然融入我们的文化生活,当科学思维无声地塑造我们的决策方式,当科学精神默化地成为我们的价值取向,科普工作便在这场“隐形进化”中,实现了它最为深刻的使命——我们不再“必须”站在聚光灯下高声呼喊,而是如春雨般渗透到文化艺术、生活消费中,在人们心灵深处埋下科学的种子。
[ 责编:蔡琳 ]
网址:科普月·大家谈|从台前去幕后——科影融合带来的一场科普进化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49724
相关内容
泉城科普盛宴开启!2025年全国科普月济南市主场活动拉开大幕首个全国科普月 中国科技馆打造科学嘉年华展现科创科普“两翼齐飞”
科学进万家,科普正当时
家门口的科普集市!普陀首届“全国科普月”承包你的9月
科技与生活融合:科普月引领生活新潮流
四大场景带你寻找“身边的人工智能” 2025年全国科普月浙江(杭州)主场活动在杭启幕
生活常识科普科普资讯
天津市首个生态环境科普月启幕
全国科普月浙江(杭州)主场活动启幕 四大场景,感受身边的人工智能
科普场馆带领青少年探索科学奥秘,原来科学这么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