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林语堂的“半字哲学”
《生活的艺术与智慧》——林语堂的现代生活哲学解读 #生活知识# #家居生活# #居家生活哲学# #生活哲学书籍#
全文共4976字,专心阅读10.2分钟
林语堂的人生智慧
林语堂是我所喜爱的一个作家。我喜爱他不仅是因为他“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也不仅是因为他拥有高超的常人难以企及的才情胆略、德识学养,我喜爱他,是因为他睁着一只眼闭着一只眼就看清了周遭所发生的一切,从而建立起一套超凡脱俗的人生智慧。
林语堂的人生是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他早年生活在基督教家庭,宗教观念深铭其心。后长期留学国外,接受过系统的西方文化熏陶,加之他本人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故他的人生观颇为复杂,其中既有基督教的观念、儒道佛文化的传统,也不乏西洋绅士的头脑和眼光。在林语堂那一整套人生智慧中,我最向往、最心仪的是他的“半字哲学”。
林语堂写过一篇文章《中庸的哲学:子思》。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他的人生哲学。林语堂这样写到:“我们大家都是天生一半道家主义者和一半儒家主义者。……中国思想上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也能够保存原有快乐的本性的人。……半玩世者是最优越的玩世者。生活的最高类型终究是《中庸》的作者,孔子的孙儿,子思所倡导的中庸生活。古今与人类生活问题有关的哲学,还不曾有一个发现比这种学说更深奥的真理,这种学说所发现的,就是一种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有条不紊的生活——中庸的学说。这种中庸的精神在动作和不动作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其理想就是一个半有名半无名的人;在懒惰中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至穷到付不起屋租,而有钱也不至有钱到可以完全不工作,或可以随心所欲地帮助朋友;钢琴会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以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最大的用处却是做自己的消遣;古董倒也收藏一些,可是只够排满屋里的壁炉架;书也读读,可是不太用功;学识颇渊博,可是不成为专家;文章也写写,可是寄给《泰晤士报》的信件有一半退回,有一半发表了——总而言之,我相信这种中等阶级生活的理想,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不仅如此,林语堂在文中还全文引用了清人李密庵的《半半歌》,以此来印证他的这套人生哲学。
林语堂是一个天分颇高的人。他先后深入研究过孔子、老子、庄子、陶渊明、武则天、苏东坡等人,并从这些人的人生经历中悟到了许多“只可意会无可言传”的东西。在历经了人生的种种磨砺之后,林语堂也逐渐形成了一套以“觉醒、幽默、闲适、享受”为特征的个人人生哲学,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当首推他的“半字哲学”。
林语堂的“半字哲学”有着它深刻的思想内涵的。从产生的根源上讲,它有四个来源:一是《周易》居安思危、否极泰来、“穷变通久”的思想;二是老子《道德经》中安时处顺、清静无为的思想;三是《菜根谭》中“路留一步、味让三分”、“让名远害、归咎养德”、“天道忌盈、业不求满”、“盛极必衰、居按虑患”等教诲规劝;四是《中庸》中“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执中”与“度”。
林语堂“半字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中庸。关于中庸孔子有一句话,“持满之道、挹而损之”,意思是说:保持盈满的关键在于“损”。在孔子看来,一个有德的君子应该是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这话实在是具有大智慧的,想必林语堂也注意到并予以琢磨、把玩。同样,清人曾国藩也说过一句话用来形容人生的最佳处境,那就是“花未尽开月未圆”。花开则谢、月圆则损。——人生关键在于一个“度”字。正是基于此,林语堂才强调“姓字半藏半显”。在林语堂看来,一个聪明而有智慧的人,应该是一个“半玩世者”、“中等阶级的人”。他说,“最快乐的人终究还是那个中等阶级的人,所赚的钱足以维持经济独立的生活,曾替人群做过一点点事情,仅是一点点事情,在社会上有点名誉,可是不太著名。只有在这种环境之下,当一个人的名字半隐半显,经济在相当限度内尚称充足的时候,当生活颇为逍遥自在,可是不是完全无忧无虑的时候,人类的精神才是最快乐的,才是最成功的”。
“半字哲学”讲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难,现实中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得到。我们都知道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勾践之所以能复仇雪耻,主要得益于两个人,一个是文仲,一个是范蠡。此二人皆有经邦治国之才,其能力谋略不差上下。但范蠡功成身退、见好就收,携美女西施泛舟太湖,成了一名富翁隐士。文仲贪图功名、流连忘返,结果落了个横刀自刎。同样的历史在张良、韩信身上再次上演。张良久习黄老之术,深知才大逼人、功高震主之理,自从汉高祖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最后再假托神道、明哲保身做了快活神仙。韩信居功自傲,终于身死未央宫。由此可见,一个人要真正的做到“半字哲学”那是何等的艰难?你要急流勇退、适可而止、知足常乐,你要忍受孤独与清寂,你要具有大智慧。
在我看来,林语堂的“半字哲学”那是贯通宇宙之理、明白人生之道的生活的智慧、生命的智慧。“半字哲学”的意义在于告诫人们为人要谦卑、做事要不偏不倚,要乐天知命、为而不争。
林语堂夫妇与女儿。前排左起:相如、太乙、如斯。
在古今中外众多的先贤圣哲中,我最欣赏的是林语堂的死亡情结。从一个人对死亡的态度和死亡的方式上,我们往往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关照、心态以及情感。你譬如: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其实就反映了孔子的死亡观,那就是对“生”的执著,对“死”的无知与恐惧。说实话,对于孔子的这种“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存而不论”的人生态度我并不满意。“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林语堂生于1895年,卒于1976年,一生活了81岁。林语堂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一生,是生动感人的一生。在林语堂婀娜摇曳、熠熠生辉的一生中最绚丽、灿烂者莫过于他对死亡的态度。
“死亡”从古至今一直是神秘莫测,许多哲学家、宗教家、科学家终其一生孜孜不倦的探索死亡的奥秘,直至今日仍没有一位能给予我们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也正是因此,我们一直把焦点放在对“生”的关注上,而忽略对“死”的探究。这样的结果是人们普遍不知珍惜生活和生命之美,缺乏对人生意义的深度思考。林语堂是一个人生本体意义的执著探寻者。对于死亡他表现出一种勇敢、达观、与探究的态度。对于死亡林语堂有着自己理智而清醒的认识。概括地讲,林语堂的死亡态度可以归纳为四点:死亡使得生命匆促、短暂,死亡映衬了生命的廉价、空泛,死亡是人生的总结,也是人生的开始,死亡不仅使得生命变得弥足珍贵,而且它本身也是一份忧伤的美感。
考察林语堂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他对生命有着一种强烈的悲剧意识。透过林语堂恣意汪洋、风流倜傥的文字,我们分明感受到一丝丝悲凉与忧郁。林语堂之所以从骨子里透露出生命的悲剧底色,我想这是与他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的。在林语堂的一生中,有过两次重大事件直接促成了他的死亡情结。一次是他少年的时候,一次是他76岁的时候。林语堂少时有一位姐姐,名叫美宫,年长语堂五岁,美艳如桃,快乐似雀。他们姐弟二人感情很是深厚。美宫后来嫁给了一个乡绅。不幸的是婚后十个月便因患鼠疫去世,去世时腹中已有孕七月。这件事,对林语堂打击很大,使得他在很小的时候便开始思考起死亡。另外,在林语堂76岁的时候,他的大女儿如斯因婚姻挫折而在房间窗帘杆上上吊自杀,死时留遗书给父母:“对不起,我实在活不下去了,我的心力耗尽了。我非常爱你们。”女儿的死一下子掏空了林语堂的心灵,同时也加速了他自身死亡的脚步。
林语堂一生从不回避死亡。在林语堂的十多部小说中,几乎篇篇都涉及到“死亡”。死亡情结不仅贯穿于他的整个作品,同时也渗透于他的整个人生。林语堂认为,“生命”与“死亡”在现实世界中是那样的微不足道!人的生命就如同路边的一棵小草,一朵野化,一只蚁虫,它们随时都可能被无情的毁灭。林语堂在谈到鲁迅之死时曾这样感叹,“夫人生在世,所为何事?碌碌终日,而一旦瞑目,所可传者极渺。若投石击水,皱起一池春水,及其波静浪过,复凭如镜,了无痕迹。惟圣贤传言,豪杰传事,然究其可传之事之言,亦不过圣贤豪杰所言为之万一。”这说明,林语堂充分认识到了个体在浩瀚宇宙的渺茫。
林语堂曾把人的生命比成自然的四季,春夏秋冬代表着人生的不同内蕴,像自然之循环一样,人之生命也周而复始,在完成了其死亡时又重新开始新生。他说:自然的韵律有一道法则,由童年、青年到衰老和死亡,一直支配着我们的身体,优雅的老化含有一份美感。”不仅如此他还说:“人生本是一场梦;我们正如划船在一个落日余辉反照的明朗的下午,沿着河划去;花不常好,月不常圆,人类生命也随着在动植物界的性行列中永久向前走着,出生、长成、死亡,把空位让给别人。”
在一篇题为《尘世是唯一的天堂》的文章中,林语堂写到:“我们都相信做人总是要死的,一支烛光,总有一日要熄灭的,我认为这感觉是好的,它使我们清醒,使我们悲哀,它也是某些人感到一些诗意。”那么林语堂的死是不是像他说的那样“充满了诗意”呢?关于林语堂的死,他的女儿林太乙这样叙述:
有一天,他(指林语堂)从书桌抬起头来看我时,我觉得他那对烁亮的眼睛变的迟钝了。我心里一震,感到不好。
“我喜欢中国以前一位作家说过的话:‘古人没有被迫说话,但他们心血来潮时,要说什么就说什么;有时候谈论重大的事件,有时抒发自己的感想。说完话,就走。’我也是这样。我的笔写出我胸中的话。我的话说完了。我就要告辞。”
我看了吓了一跳,好像爸爸有死亡的预感。
……
有一天早上,在我上班之前,妹妹打来电话给我说:“你快点来。爸在吐血,我已经叫了救护车要送他到玛丽医院。”我赶到干德道,陪着车子一起到医院。检查结果是胃出血。第二天,医生用探针从气管插入胃里,以了解出血的情形。妹妹和我在病房的走廊等了好几个小时,才看见护士把他推回来。他活受罪,心情很坏。我们在医院里陪他一天,看情况相当稳定,才回家。不料第三天我在办公室时,妹妹来电话说:“你快点来。爸爸心脏病突发,医生说,情况不好。”
到了医院一问,爸爸已送入加强医护部。我和妹妹穿上白色的罩衣,套上罩鞋进去那间大房间,看见医生正为他戴上氧气罩。他看见我叫了我一声,那也许是最后的一声。
我们在病房外面坐下。医生叫我们不要走开。许多医生进进出出病房。有一次我在门外看见七八个身穿白色衣服的人围着他的病床。偶尔我们得到报告,在给他打强心剂。他的肾功能失灵,再来是他的脑部已经死亡,但心脏仍然跳动。
我们进去看他时,他的心脏仍然跳动。他的眼睛贴着胶带,有四五个管子插在他双臂和身上,他赤裸裸的平卧着,只盖着一张被单。我想,他是赤裸裸出世的,现在赤裸裸的去了。他的心脏停了又恢复了跳动,一连九次,才终于放弃生命。那是一九七六年三月二十六日晚上十时十分。
读到此处,我已是泪水迷糊。林语堂是何等聪明、何等伟大的一个人物,他对死曾经是那样的达观、那样的洒脱,谁料想结局却是如此的苦、如此的悲。真是——自古艰难唯一死。
林语堂于120年前出生在平和县,在偏僻的坂仔镇小乡村度过了他的快乐童年,这里也是他走出大山、奔向广阔世界的人生旅途之起点。图为平和县坂仔镇林语堂故居.
作者简介
史飞翔 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陕西省首批重点扶持的一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陕西散文学会秘书长。长期致力于文化、人物研究与写作,文章在各种纸媒及互联网上广为流传,深受读者喜爱。已出版畅销书《民国大先生》《追影:真名士自风流》《历史的面孔》等15部。有多篇文章入选大中小学教材及各种权威选本。
1
END
【
…… ……网址:读经典:林语堂的“半字哲学”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51105
相关内容
林语堂:半字哲学,悠闲生活,享受人生《生活的艺术》林语堂的经典语录
林语堂快乐哲学初探(共6篇)
想要生活快乐,不妨读读林语堂
《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典藏版精装版 林语堂 湖南文艺出版社 中国文学散文 林语堂人生哲学 文学书籍》 【简介
林语堂快乐哲学初探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通用7篇)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优秀读后感(精选11篇)
“半字哲学”好
文章翻译学视域下林语堂《 生活的艺术》闲适风格再现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