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策略探讨
托幼园所环境创设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育儿生活经验# #托幼园所经验分享#
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策略探讨
Discussion on the Strategy of Kindergarten Class Environment Creation
1. 引言
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各种办学条件的统称,它对每一位幼儿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当前我国的幼儿园教育基本都是根据幼儿的年龄来划分教学单元,班级是幼儿园进行管理和教学的基本单元,是幼儿进行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基本场所。相对于幼儿园整体环境而言,班级环境对幼儿产生的影响更为直接、深刻和长远 [1] 。当前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受到普遍重视,但在实际准备与运用中也存在问题。因此对其研究,以使幼儿园班级环境产生的效果更有效,幼儿切实受益。
2. 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中存在的困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试行)中都强调环境作为教育资源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幼教事业不断受到重视的今天,环境创设的重要性也受到关注,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加强了对环境的创设,但在实际创设中也确实存在弊端,主要如下:
2.1. 功能单一,缺乏创造性
幼儿园的环境是无声的教育传递者,让幼儿在幼儿园的每个角落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培养幼儿观察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及探究欲,促进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全方位发展。在实际情况中,部分幼儿园班级环创过多地追求精美、华丽和有美感的鉴赏目的,而不是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幼儿教师在进行环创过程时大多会选择成型易做的材料作为创设的主要内容。对于教师来说,成型材料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直接收集来就可以使用,其主要功能也只是用来展示和完成任务。这些材料比较单一,可以更加快速地完成创设任务,但也正是因为便携好看的因素,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基本都喜欢采用这种方法,导致环境创设内容单调、层次简单、不具有创造性。再加上材料的更新周期长,经久不换,更难以让幼儿有创作的机会。这种便携精美的创设一开始的确会眼前一亮,但时间久了难免会枯燥乏味,也无法激发儿童的兴趣与创作动力。
2.2. 理解片面,动态性缺失
幼儿是在与四周的环境、丰富的材料互动的过程中探索逐步发展的,他们的成长过程是动态的、持续的、长期的。然而,现如今大多数幼儿园更加注重教育教学,以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为主,没有意识到环境对幼儿行为、生活习惯等方面所带来的教育性。在部分幼儿园环境创设长时间处于稳定的状态,表现出创设的单一性和重复性,其动态性严重缺失,这就很容易导致班级环境的僵硬和不灵活。环境缺少动态性,便极容易桎梏幼儿的审美,幼儿对材料缺乏兴趣、热情以及积极性,环境创设就仅仅变成了一种空间上的点缀。有些幼儿教师会把环境创设当做幼儿园安排给他们的任务,甚至有抵触心理,认为环境创设对于幼儿无关紧要,不会使环境随着活动的开展、自然与季节的更替、幼儿兴趣的转移保持与时俱进。但是长期固定的材料和较少的更新频率并不能满足幼儿对活动要求,幼儿教师在开展班级环创工作时,应充分重视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学习和发展,并持续更新。
2.3. 投放不足,缺乏时效性
环境创设的时效性缺失原因之一就是创设材料投放不足。绝大多数幼儿园在活动区投放材料时都选择精简的主题材料,像纸张材料的投入就较为多种,教师们都较为倾向于卡纸、皱纹纸等纸张的使用。在设置主题活动及各个区角时,虽然有象征性的家具、玩偶、模型等摆件,但东西少,所用材料不齐全,根据活动进展情况,也没有循序渐进地投放材料。幼儿在不同时期、年龄段会对不同的事物产生兴趣,而由于投放材料的不足,缺乏对应的环境,没有顾及到幼儿发展的实际需求,这就无法让幼儿具体感知,他们的认知和情感态度就很难有理想的效果。
2.4. 主客体颠倒,参与度不够
幼儿园中,应以幼儿为主体出发创设环境,教师进行环境创设所产生的作用实际上是在为幼儿服务,班级环境应该自始至终都追随幼儿年龄、个性的发展。实际在具体的环境创设过程中,环境创设的绝大部分任务都交给幼儿教师来承担,幼儿教师就是环境创设的专职人员。而在这个过程中却很少看见幼儿的身影。对环境创设的布局和大致方向,大多由幼儿教师一手操办,幼儿教师既是设计者又是实施者。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加重了幼儿教师的负担,本以为会对幼儿的发展有积极正面的影响,却忽视了幼儿实际动手和创新能力。这种以幼儿教师为主体,幼儿为客体的环境创设背景下,幼儿的真正需求与渴望被忽视,参与程度远远不够。
3. 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优化策略
3.1. 强化班级环境创设的教育性
3.1.1. 因地制宜创设环境
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中,环境中的人、事、物等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统一体。也就是说,幼儿园适宜性环境在本质上就是一组凝聚着幼儿园灵魂与生命力,体现幼儿园教育理念、办园宗旨、育人目标和发展目标等核心价值的符号体系 [2] 。所以,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幼儿园办学理念和园本特色来进行班级环境创设。例如:双语幼儿园、蒙台梭利幼儿园、华德福幼儿园等。根据办园理念不同,创设不同特点和风格的班级环境,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空间。幼儿园应该就本园班级环境创设进行探讨,明确认识到各班级在环境创设方面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结合园本特色进行改善和制定教学活动计划,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班级环境。充分认识和考虑环境带给幼儿的影响,确保环境创设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还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以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幼儿园只有从本园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的创设环境,这样才能聚焦真问题,科学有效地提高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质量。
3.1.2. 环境与课程相呼应
对环境的认识不应该仅仅只是局限在丰富多彩和美观上,而是要让环境成为一种具备教育功能的隐性课程。幼儿教师要用心的创设幼儿园环境,使班级环境真正体现环境的教育价值,不能仅仅为了创设环境而创设环境。第一,环境的创设要以教育目标为基础,幼儿教师要认识到环境对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不仅重视环境对幼儿认知方面的促进作用,也应加强环境对幼儿人格、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行为习惯、生活自理、社会性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幼儿是在丰富多样的环境中形成对世界的认知和情感的。第二,在制定幼儿园每周、月、学期、学年计划时,应考虑如何利用环境的创设达成这些课程目标,创设具有完整性和整体性的班级环境,从而加强环境与课程的连接。
3.2. 营造多样性的班级环境
3.2.1. 倡导“以动制动”的环境创设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3] 幼儿天性是活泼的,他们都会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所以他们所处的环境应该与他们的个性相匹配,也应该是活泼的、有趣的。为此,第一,要根据环境营造的不同要求对幼儿动态环境进行布置,可通过自然资源的运用进行环境营造。“以动制动”式的环境创设能大大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学习兴趣,让幼儿与周围环境产生对话,在交往中培养儿童探索的愿望。第二,环境内容应多样化,不仅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还要让儿童不断地和环境沟通,使环境能够“说话”。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平时的观察,将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疑问点和需求记录下来,形成一个适合幼儿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第三,“以动制动”的环境创设不仅要生动、形象的反应幼儿发展的形式及内容,还要将隐藏的教育价值体现出来,使环境对儿童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意义。
3.2.2. 方式多样,材料多样
教育不是单向度的活动,它依赖于环境中各种要素是否具有教育成分,是否充分参与到教育的过程中来,以及是否赋予空间以教育内涵 [4] 。幼儿教师为幼儿设计和投放的材料应该符合幼儿的年龄阶段特征,使幼儿能够理解活动的内容。环境创设的各项材料需要定期的更换,投放材料的选择要有序,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复杂,增加材料的可用性,为了满足幼儿的需要,幼儿教师要经常改变环境,使其适应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学期和不同的活动。使幼儿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体验不同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同时,依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合理地投入和利用活动材料,对各个地区的环境进行合理规划,使得不同班级环境多样化,各区域特色突出,利用班级环境的创设增强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性。
3.2.3. 统筹规划,兼顾多方
在环境创造过程中,幼儿教师应根据各种因素的差异和变化,灵活变通、富有创造性地进行创设,使环境创造的内容不再过于简单和普通。在班级环境的营造上,要善于利用环境的各种资源开展适合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也要结合幼儿园周围环境资源的特点来发展,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将幼儿发展的需要与环境的现实需要相结合。环境的营造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注重色彩、空间、造型等元素的协调一致,使人感到美感。幼儿教师要综合考虑到班级的环境空间,从班级人数、幼儿年龄阶段、兴趣需求、认知水平、日常生活体验等几个方面综合来考虑,营造一种适宜的孩子的温暖环境。如:在小班走廊活动区域,设置区域用来呈放小班幼儿发展小肌肉、大肌肉等方面的材料,以便家长检验;在中班走廊活动区域,可以为幼儿创设娃娃家、商店、医院等不同风格的空间,让幼儿通过同伴交往,发展语言、认知能力;在大班走廊活动区域,可以为儿童创设音乐区、科学区、游戏区、表演区等不同领域的空间,籍此促进幼儿在这种丰富自由的空间发展各项能力。同时,要兼顾课程的组织和班级的主题,力求做到统筹和顾及。
3.3. 树立以幼儿为主体的能动参与观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要使幼儿理解环境中的事物,就需让儿童用自己的双手和思想布置环境。环境创设的意义是幼儿与环境交互作用所产生的教育价值,幼儿教师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应重视幼儿的参与,提供促进幼儿主体性发挥的适宜土壤,从而使幼儿形成对班级的归属感、信任感。幼儿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在活动中其实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识,他们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但部分幼儿教师总是认为幼儿年龄小,思想不成熟,无法表达自己的见解。其实不然,这种参与活动的主体意识是在启发与引导中逐渐培养和形成的。目前很多幼儿园在创设环境时常常出现幼儿教师中心和成人化的倾向,幼儿几乎没有参与环境创设的机会,更加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幼儿园环境布置这个任务不仅仅是幼儿教师一个人来完成的,应该最大限度地使幼儿投入并参与环境布置,唤起幼儿对于环境的热爱与亲切感。这样的过程是需要幼儿教师一步步放手,把幼儿当做自己的伙伴,对幼儿的想法始终保持接纳和尊重,更多的去调动幼儿参与的环境创设积极性,充分发挥幼儿“主人公”的地位。这样才能让幼儿有机会自主参与环境创设。例如:秋天落叶缤纷,开展树叶装扮教室的活动,幼儿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幼儿,注重引导与鼓励,让幼儿自己去创设,如选择什么样子的树叶、怎样收集树叶、树叶如何呈现、人员的分工等,都由幼儿自己去讨论、决定。幼儿真切的参与其中,使幼儿与环境产生情感共鸣,自然会使幼儿愿意在时间和空间上去探索对环境的创设,从而产生一种成就感与满足感,在他们自己创设的发自内心喜欢的环境中自由成长。
3.4. 营造“家园共育”的大环境
幼儿家长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中往往被忽视,幼儿园教师也常常忽略了家长这个重要角色。家长不仅是幼儿亲密的家人,同时也是以幼儿为中心联系家园共育的纽带,其作用表现在家园共育的各个环节。教师创设布置班级环境,可以采取与家长合作的模式。家长的文化水平及社会经验不同,而且家长作为幼儿最亲密的人,他们更能清晰地了解孩子的需求。他们的“奇思妙想”或许能让环境创设更具特色和吸引幼儿的关注。收集的材料必须经过教师合理的筛选,符合教育性和安全性的要求。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不仅丰富了班级环境创设的材料,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幼儿学习和生活的联系,促进了幼儿各种能力及良好个性的发展 [5] 。秉着以“幼儿为本”的原则,共同朝着同一个方向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家园共育”大环境。
4. 结语
总之,在幼儿园环境创设过程中,应聚焦在儿童的视角上,精心设计符合幼儿园特色的环境,让环境服务于幼儿,力争做到由内到外都能体现对幼儿的支持、尊重、信任,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幼儿在幼儿园受到美的熏陶,在温馨的环境中快乐的成长。
网址: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策略探讨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53004
相关内容
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创设管理的实践研究幼儿园班主任工作艺术与班级管理策略.docx
幼儿园中班班级环境创设计划范文(通用11篇)
以“布”为媒,助推成长——儿童视角下幼儿园布艺环境创设的策略
幼儿园活动室内墙面环境创设现状及策略研究以楚雄城区公立幼儿园为例.docx
幼儿园自然教育实践策略探讨
幼儿园教师班级管理策略的运用研究
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必要性及策略
新时期幼儿园班级管理新策略
基于《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幼儿园班级生活活动常规提升策略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