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花开别样红——吉首市双塘街道文明实践共谋幸福生活纪实
人文纪实摄影捕捉社会生活的真实瞬间,展现人性与文化的多样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生活艺术摄影# #人文纪实#
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彭琴 龙海蓉 彭子晶
“大家要走的路,大家来修,应该的!”村民彭冬生边说边利落地挥动手里的铲子。9月26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双塘街道兴田村进村道路施工现场却热气腾腾。
镐头起落,铲车轰鸣,50余名村民与街道干部一起,正把一段老化破损200余米的“闹心路”变成平整水泥路。
走访听民声,小事连民心
双塘街道建立起一套紧密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街道和村干部每周分类走访,填写《群众生产生活服务走访台账》,将个人意见及时处理,群体意见在每周碰头会上向联村班子反馈,纳入党工委重点民生清单。
联村干部雷斌对此深有体会。大兴村位置偏远,取快递要跑11公里,村民常为此发愁。走访中了解到这一难题后,雷斌主动当起“快递员”。他说:“今年以来送了120多个包裹了,送包裹能走访在家群众,还能联系在外打工的村民,感情都拉近了。”
民心在点滴服务中凝聚。去年订单白菜丰收时,双塘村村民反映运输困难,希望修条产业路。联系该村的街道党工委委员、人大工委主任阙兴宇在周一碰头会上说:“要把个别人的意见变成群众的共识,只要大家愿意参与,我们就想办法干。”
集中走访后,尽管修路需占用土地,涉及的22户村民无一反对。“修路是好事,我家地随便占,不要钱!”村民张兴国积极支持。村里考虑到他家情况有意绕开,他反而找上门:“平时受照顾够多了,绕开就是瞧不起我!”
通过走访,街道收集到硬化生产路、修洗衣码头、建候车棚、安装路灯、维修停车场等群众急盼问题,覆盖11个村社区。街道定下原则:90%以上群众同意、群众投工投劳、硬性开支不超过5万元的,由党工委统筹解决。刚性支出由首先提意见的群众同联村班子、村干部一起核算,报党工委同意,开展公示公开,即可实施。
“主动入户问、党员群众提、方案众人议、大家一起干”,成为双塘凝聚民心的法宝。
合力破难题,旧貌换新颜
“大家听到我们要修路,把手头功夫一放,男女老少都主动来帮忙。”联兴村村民熊卫国说道。这种自愿投工投劳的场景,在双塘并不少见。
8月,坨丰村村两委走访过程中,村民袁世全提出建议:夯家溪片没有停车场,现有的坪场面积小且临河,存在安全隐患,希望扩建成停车场、安装护栏。
村里即刻开展前期意见收集和投工投劳发动。9月20日清晨,30余名党员群众自发分组,清碎石、装模具、摊水泥、焊护栏,现场热火朝天,特别是82岁老党员张开清也自发参与。历时4天修建完毕,可供停车12辆。
“停车场修好了,既方便大家有序停车又安全些。”村民张景泉说道,同时他还免费提供30余平方米土地供修停车场。
在大兴村,一条200多米长的土路连接着二十亩田地,村民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腿泥。老泥瓦匠张富祥看着不忍,提出硬化建议。街道出砂石,村民出劳力,他也拿出看家本领负责铺压。“路修好了,村民去种蔬菜、玉米就不会摔跤了。”他说。这条产业路,成了名副其实的“希望路”。
汇祥村则把力气花在候车棚上。村内公交站缺乏遮阳设施,日晒雨淋候车难。村两委发动党员群众义务投工,搬材料、拌水泥、安装固定……不久,6座带休息凳的便民候车棚建成。“以前等车日晒雨淋,现在舒服多了!”村民由衷赞叹。
从坨丰村的便民停车场,到大兴村的产业路,再到汇祥村的候车棚,双塘街道今年以来已通过“群众出力、街道支持”模式办成69个民生项目,真正把“问题清单”变为“幸福账单”。
田野铺锦绣,产业有温度
乡村振兴,既要基础设施“硬联通”,更需产业发展“强支撑”。
8月稻熟时节,汇祥村、明丰村、大兴村40余户劳动力短缺户的稻谷亟待抢收。“多亏你们来帮忙,再也不愁下雨烂地里了!”看到干部们下沉田头帮忙,汇祥村的田大爷笑容满面。抢收间隙,干部还收集到20条多群众意见,公交车招呼站增设座椅、停车场免费晒谷、优化村级便民服务流程等5项措施迅速落地。
双塘街道积极推行“订单农业”模式,构建“市场+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体系,以保底收购、利润分红保障农户收益。周家寨社区的辣椒、大兴村的食用菌、双塘村的高粱……盛夏田间,生机勃勃。
“产供销”各环节已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无缝对接。白菜、辣椒有企业上门收购,平菇有销售合同在手,高粱有酒厂订单锁定。此模式,让农民获得土地流转费、务工收入、销售收益三重实惠。
产业振兴不乏温情。周家寨社区引进湖南强泰鞋业有限责任公司,设置弹性“妈妈岗”、带薪培训、午餐补贴,让妇女“带娃挣钱两不误”。闲置厂房变身就业车间,每年还为村集体增收3万元租金。
“我们坚持一村一策,有的种果蔬,有的搞养殖,有的引入加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吴俊波介绍,多元化发展模式为农民开辟了更多增收路径。
文化润乡土,新风暖人心
经济发展重要,精神富足更是终极追求。双塘素有“阳戏艺术之乡”美誉,传承已三百年。
“90后”吴小婷从小在阳戏氛围中长大,爷爷是阳戏团二胡手。她先跟本地剧团学习,又赴张家界深造,如今随团各地展演。“要让更多人听到双塘的阳戏。”她说。
街道高度重视阳戏传承,2018年成立传习所,筹资10余万元升级改造,添置服装道具、音响设备。杨秀早、周凤莲、张明杰等省州市级非遗传承人扎根于此,通过实体班教学、进村入校等方式培训1800多人次,培养大量文艺骨干。传承人还多次带队登上四省边区民族民间艺术大赛、非遗展演及市里“乾州春会”“苗族四月八”“鼓文化节”等活动舞台,推动阳戏走出去。
乡村大舞台、阅读分享会、送电影下乡、广场舞比赛、村级篮球赛、趣味运动会……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滋养着村民精神生活。志愿服务也蔚然成风,5支志愿服务队在农忙时助收稻谷、黄桃、木耳,汛期参与巡河转移群众。村规民约倡导红白事简办,文明新风渐入人心。
今年暑假,双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惊叹阵阵。街道与吉首大学数统学院合作开展“数趣润童心”支教活动,为留守儿童带来七彩假期。通过“校地联合+结对共建”文明实践服务模式,双塘正努力实现青年与基层的双向奔赴。
秋阳铺洒,新修的水泥路泛着光。双塘街道干群同心,以“共谋、共建、共管、共享”描摹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路通了,村美了,心暖了,人笑了。
责编:李菁菁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网址:文明花开别样红——吉首市双塘街道文明实践共谋幸福生活纪实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60387
相关内容
金鸡湖街道:文明实践“出圈” 幸福生活“入圈”文明实践,为幸福生活“加码”
滕州龙泉街道:文明实践为城市“加温” “玩”出幸福文明新花样!
文明实践赋能幸福生活
文明实践“出圈” 幸福生活“入圈”
幸福新乡村的生动体现!文明实践处处开花、欢笑不断
【新时代文明实践】红旗街道青松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健康守护进社区 共筑幸福生活防线”活动
江陵县李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宣传
文明实践丨多彩文明实践活动 “点亮”群众幸福生活
学院路街道:文明实践“点亮”群众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