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成本极低,但能快速改善心理健康的小事(只做第一个都会好很多)
良好的睡眠习惯能改善心理健康,每晚7-9小时为宜 #生活知识# #科技生活# #健康生活技巧# #健康生活心理学#
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有时莫名感到倦怠——
早上睁开眼就觉得沉重,白天靠喝咖啡、奶茶强撑精神,努力扮演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下班回家后却连回复一条消息的力气都没有。
有时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
每天被工作和生活榨干,只想窝在家里玩手机,拒绝社交,连曾经热爱的事情也变得麻烦而遥远。
日本心理学家斋藤环在研究“茧居族”(Hikikomori)时,描绘了这种状态:
一个人长期自我封闭,切断几乎所有的社会联系,蜷缩在如同蚕茧般的私人空间里。
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茧居”,但或许,都正处在某种程度的“心理茧化”中。
工作的重压、信息的轰炸与人际的复杂,悄悄消耗着我们有限的心理能量,让人不自觉地缩回一个更小、更安全的角落。
这恰恰提醒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照顾好自己的内心,已经是我们维持正常生活、避免精神崩塌的必要能力。
今天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今年世卫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呼吁大家正视和关怀自己的内心世界。
因此,今天壹心理想和你分享9个改善心理健康的小tips,看似简单却十分有效,哪怕只做到第一个都会让你过得好很多。
希望大家能早点意识到,只要身心健康,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
01
培养“情绪灵活性”
允许任何情绪发生
心理健康的第一步,不是逼自己变得更坚强,而是学会温柔对待自己的内心。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比对别人更苛刻,不允许自己脆弱、悲伤、痛苦,一旦有了负面情绪就非常慌张:
“我是不是太悲观了?是不是有心理问题?”
“我总是想太多,要怎么改掉这个坏习惯?”
可正如弗洛伊德认为的:未被表达的情绪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埋藏在潜意识中,有朝一日会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
真正的心理健康,不是永远阳光积极,而是能允许并接纳所有情绪的存在。
心理学中把这种能力称为“情绪灵活性”。
它意味着:当负面情绪出现时,你不是急着压制它,而是留出一点空间去观察它、允许它存在。
有一个实用的小技巧叫做“情感标签化”(affect labeling),即给情绪命名。
比如,当你心烦意乱时,先不要转移注意力,而是练习说出情绪的名字:
“我现在有点‘焦虑’,因为明天要开会。”
“我感到很‘失望’,因为期待的事情没有发生。”
当我们能精准地说出具体的情绪时,大脑中与恐惧反应相关的杏仁核就会安静下来,而负责理性思考的前额叶皮层会被激活,情绪的强度自然会下降。
当情绪从“模糊”到“被看见”,反而更容易被理解和消化。
当你能够允许任何情绪的发生,允许万事万物自由地穿过自己,不纠缠、不内耗,你的内心就会平静而自由。
02
践行“身体慈悲”
停止与身体的对立
今年的脱口秀舞台上,演员王小利有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当我开始责怪自己的时候,我一下就惊醒了。我想我的身体已经陪我做了那么多事了,它都已经这么辛苦了,你不应该责怪它,你应该爱你的身体。”
我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和身体“对立”:嫌弃自己不够好看、不够高、不够瘦,或者为了追求成功而透支身体,直到病痛突然来袭。
心理学研究表明:身体与心理是一体的。
长期忽视或敌视身体,不仅会让我们更容易陷入焦虑和抑郁,也会削弱自尊与幸福感。
反之,当我们开始以慈悲的态度对待身体时,心理健康也会随之改善。
这就是“身体慈悲”的核心,它包括:
感激身体的功能:
你的身体远比你想象中的更爱你。
你可以每天花30秒,从具体细节中感谢身体的付出。
比如:“谢谢我的眼睛,让我看见美丽的日落”“谢谢我的胃,努力帮我消化食物”。
倾听身体的直觉:
身体常常比理性更快发出信号。
尊重身体的第一感受,饿了就吃,困了就休息,不舒服时就允许自己停下来。
不要总用“我应该坚持”“我是不是太矫情了”来否认它们。
与身体合作,而不是对抗:
身体不是需要“驯服”的敌人,而是陪你走过一生的伙伴。
到最后你会发现,心理的安定感,往往从善待身体开始。
03
为自己打造一个
“日常能量补给站”
最近,“低能量”“老鼠人”这类说法在网络上流行。
越来越多人执着于探索“如何快速恢复能量”,却常常忽略了,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其实是:
在日常生活中,为自己打造一个专属的、触手可及的“能量补给站”。
低能量的人在感到疲惫低落时,往往什么都懒得做,陷入反复刷手机和自责的恶性循环中。
这正是心理学所说的“行为退缩”。
而“能量补给站”的核心原理,就是基于行为激活理论,去做一些简单、愉悦、能带来掌控感的行为,主动提升情绪,而非被动等待变好。
你可以准备一份“自我愉悦清单”,写下能让自己瞬间回血的小事。
比如:听一首老歌、洗个热水澡、换上干净的床单、去公园散步 20 分钟等等。
这份清单的关键在于:一定要容易启动。
这样当你感到情绪电量低时,就不需要耗费心力思考“我该做什么”,直接挑清单上的一件小事去做,就可以给自己快速充能了。
04
设置“断联时间”
定期关掉社交媒体
互联网时代,人与人的连接似乎前所未有的紧密:消息秒回、朋友圈刷不完、社交平台的信息24小时不停地更新。
但这种“随时在线”的状态,并没有真正让我们更快乐,反而让我们变得更焦虑。
为什么?
一方面,大脑不断接收碎片化的信息,会造成“注意力疲劳”,就像手机后台开了太多程序,运行会越来越慢。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上充斥着无意识的比较:别人的升职、加薪、旅游、恋爱,看多了容易让我们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
研究显示,社会比较是焦虑和抑郁的重要风险因素。
此外,刷太多负面新闻,还可能引发替代性创伤:即便事情没有发生在你身上,你也会因为不断接触到负面信息,而产生类似的无力感和绝望感。
所以,心理健康不仅仅是“向内”的修炼,也需要“向外”的练习。
学会和外界适度断联,进行“信息节食”,既能减少消耗,也能给自己带来支持与滋养。
你可以每天设一个“断联时间”,比如睡前一小时关掉手机,给自己一个安静独处的时段。
当大脑不再被无休止的信息轰炸时,情绪也能慢慢松下来,获得真正的深度休息。
05
建立松驰的边界
创造健康成熟的关系
很多因为人际关系苦恼的人,往往是因为总在关系中走极端:
要么过度付出,把自己耗尽才能勉强维持关系;要么害怕冲突,干脆和所有人保持距离。
长久下来,不仅关系会变得紧绷,自己的心理能量也被慢慢消耗。
其实,健康的关系既不是无限迎合,也不是彻底回避,而是学会设定一种“松弛的边界”。
这条边界不是拒人千里,而是让对方知道“到哪里为止”,从而让关系更加轻松自在。
同时,不要因为预设最坏的结果就回避冲突,这只会让问题更加严重。
研究发现,能坦率表达需求的人,通常拥有更高的关系满意度和更低的焦虑水平。
最后,允许关系有进有退。
依恋理论指出,安全感来自于“可靠但不必时时存在”的关系体验。
这要求我们接受关系的流动,接受伴侣、朋友、同事可能会靠近,也可能会离开。
当你建立起健康成熟的关系,就会发现,人际关系的核心目的,不是让别人喜欢你,而是让你喜欢自己,能够在关系中舒服地做自己。
06
保持和世界
“微小的善意连接”
很多人以为心理健康只是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就行,但其实,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同样重要。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能保持开放的心态,去和环境、社会发生连接时,往往会获得更高的幸福感和更强的心理韧性。
像开头提到的“茧居族”那样,很多人虽然没有彻底封闭自己,但也在心理上慢慢退缩:减少与外界的接触,把自己困在熟悉又狭小的圈子里。
表面上,它能带来一时的安全感。
但长此以往,这样的自我孤立却会加重焦虑和无力感,让我们沉浸在负面感受中无法自拔。
人本质上是关系的产物。
依恋理论、社会神经科学都在强调一个事实:我们需要被看见、被回应,才能建立稳定的心理能量。
哪怕只是和外界微小的连接,都能打破坏情绪的循环。
比如对常去的便利店店员点头微笑、和朋友分享一条好笑的段子、参加一次全新的线上活动、给路边的流浪猫喂食等。
当你愿意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去更大的世界里互动、碰撞,你和世界的关系也会变得轻盈起来。
07
培养“玩商”
把世界当作游乐场
北大教授林小英在《十三邀》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人的一生不能只是为了谋生,你还得干点别的。你不直接为谋生而做的事情越多,你的一生就越幸福。如果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谋生,你这一生都是个苦役。”
在学校,我们被教会知识;在职场,我们被训练技能。
但很少有人告诉过我们:会玩,也是一种强大的能力。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指出,玩乐不仅带来愉悦,还能帮助我们恢复创造力、缓冲压力、提升心理弹性。
心理学家斯图亚特·布朗甚至提出:“The opposite of play is not work;the opposite of play is depression”(玩的反面不是工作,而是抑郁)。
这里所说的“玩”,不只是字面意义上的娱乐,而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
把世界当作游乐场,允许自己去尝试、探索和犯错,而不只是关注“有没有意义”和“值不值得”。
它可以是一场即兴的羽毛球赛,一次说走就走的小旅行,或一个突发奇想的小创作。
重要的是,它让我们从功利目标中抽离出来,全神贯注地投入此时此刻真正感兴趣的事,在玩乐中体验到“我活着真好”的每一个鲜活瞬间。
08
用长期主义的视角
重新养育自己
心理健康不仅是修复伤口、调节当下,更是一种“自我养育”的过程。
它提醒我们:不只是要学会善待自己,还要学会以更长远、更开阔的眼光去理解生命。
很多人陷入心理困境,是因为短期内缺少“成就感”,逐渐陷入了“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也不能改变现状。
其实,这可能只是“近视偏差”造成的:我们会高估眼前的困难和情绪,低估长期的成长与积累。
于是,很多人会过度关注短期结果,不管做什么都希望能“立刻见效”:
减肥要每天掉秤,学习要马上出成果,连心理健康都被期待“今天崩溃,明天痊愈”。
这种急切,不仅无法带来真正的改善,反而会制造更多自责和挫败。
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来看,稳定的心理健康依赖的是“纵向的耐心”,即承认恢复和成长都需要时间。
因此,理解失败是过程的一部分,学会活在当下,允许自己慢慢来,并学会在日常的小进步中找到满足和力量,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恢复。
09
走进自然与艺术
在敬畏中安顿内心
除了时间的维度,我们还可以在“更大的空间和意义”中安顿自己。
研究发现,当人们体验到“敬畏感”时,能够减少自我中心感,缓解焦虑,提升与世界的连接感。
无论是面对浩瀚的自然,还是置身于人类文明的杰作中,这种“感到自身渺小”的体验并非削弱自我,反而让我们从日常烦恼中抽离,重新找到内心的秩序与平静。
艺术疗愈的相关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参与艺术活动或沉浸于艺术作品,能激活大脑中负责情绪调节的区域,帮助我们暂时走出负面思维的循环。
一个很典型的应用是:英国、加拿大的一些心理医生会开出“博物馆处方”,建议抑郁或焦虑患者定期去参观博物馆或美术馆。
因此,当心情低落时,你也可以试试去博物馆、美术馆转转,或者干脆走进大自然,在公园看花开花落,在山顶看云海翻涌,在海边听潮起潮落。
当你意识到,自己是这宇宙宏大图景中的一小部分,那些困住你的焦虑与压力,也会在敬畏与美之中,渐渐消融、舒展。
10
写在最后
常常在上网时刷到这样的帖子:“20岁/30岁/40岁……才突然明白,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身心健康。”
事实上,关怀内心不必等到身心崩塌,也不必等到某个特殊的日子或年龄。
正如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所倡导的——“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
这不仅是一项公共倡议,更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自我善待的权利。
维护心理健康,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次次的停顿、觉察和调整。
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休息、一点微弱的情感连接、一次微不足道的尝试,都会让你感受到:
你值得被善待,也值得享受世界的一切美好。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麦子编辑:老啊嘛、笛子
图源:图虫创意参考文献:
[1] Lieberman, M. D., et al. (2007). Putting feelings into words: Affect labeling disrupts amygdala activity in response to affective stimuli. Psychological Science, 18(5), 421–428.
[2] Albertson, E. R., Neff, K. D., & Dill-Shackleford, K. E. (2015). Self-compassion and body dissatisfaction in wom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Mindfulness, 6, 444–454.
[3] 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 Waldinger, R. (2015). What makes a good life? Lessons from the longest study on happiness. TED Talk.
[4] Shiota, M. N., Keltner, D., & Mossman, A. (2007). The nature of awe: Elicitors, appraisals, and effects on self-concept. Cognition & Emotion, 21(5), 944–963.
[5] Stuckey, H. L., & Nobel, J. (2010).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rt, healing, and public health: A review of current litera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00(2), 254–263.
[6]Museum Prescription / UK pilot: Camic, P. M., & Chatterjee, H. J. (2013). Museums and art galleries as partners for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s. Perspectives in Public Health, 133(1), 66–71.
』
网址:9个成本极低,但能快速改善心理健康的小事(只做第一个都会好很多)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70655
相关内容
9个低成本,但能快速恢复精力的小事!很多人不知道余叔叔讲科普丨9 个低成本,但能快速恢复精力的小事!很多人不知道
不花钱就能改善心理健康的6个小方法
【心驿·第一百三十八站】只要善于培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很快乐
做一个更快乐的你——改善心理健康的 8 大 AI 工具
10个能够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来自Reddit网友
五个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
5个方法帮你改善心理健康,不要只关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更重要
9成女人都会忽视的10个健康误区
心脏不好的9个表现 8个守护神保护心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