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好运⑪

发布时间:2025-10-18 00:56

心理健康社区交流平台:"心灵港湾" #生活技巧# #心理健康建议# #心理辅导软件#

清晨六点半,闹钟把谢桂芳从被窝里叫醒。她先在床上做半小时的瑜伽拉筋,简单吃过早餐后送孙子上学,再匆匆赶往老年大学上舞蹈课。一下课,她有时从广州直奔开平陪伴九旬父亲,有时转道去香港探望妹妹——这是七旬长者谢桂芳的日常,也是这一家人在粤港澳大湾区幸福养老的鲜活缩影。

谢桂芳曾是改革开放初期“弄潮儿”,在创业浪潮中投身广州服装业;退休后,她在老年大学里焕发“第二春”。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土地上,她不仅留下了青春奋斗的故事,也书写着老有所享的幸福瞬间。

在老年大学“享老”

年轻时在广州闯出一片天 退休后在老年大学舞出“第二春”

如今72岁的谢桂芳,在舞台上跳起舞来从容自信。4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她就在广州闯出了一片天地。

谢桂芳的父亲1956年从老家江门开平赴香港谋生,直到20世纪90年代,母亲和两个妹妹也陆续赴港定居。“我本来也可以去香港,但那时已经在广州开了服装厂,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就选择留下来了。”

1984年,31岁的谢桂芳来到广州,正好赶上改革开放的浪潮。“那时在开平一个月才赚15元,来广州打工第一个月就有九百多元,我还以为算错数了!”收入差距之大,让她在惊喜之余,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凭着勤劳与眼光,她很快在广州扎根。从打工到自立门户,她见证了广州服装业的黄金年代。“那时候我做男装西装,货刚做好就被订完了,特别好卖。”她在白马服装市场有了摊位,生意最红火时在广州买房定居。二十多年里,她拼搏在服装行业的第一线,直到2012年才关厂退休。

谢桂芳(第二排左一)和广报老年大学舞蹈班的同学参加演出。 受访者供图

退休后,谢桂芳又踏上了人生新舞台。皆因她心中一直怀揣着舞蹈梦,早年奔波于事业和家庭让她没有时间学习舞蹈。两年前,她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的舞蹈体验课。零基础的她一度难以跟上节奏,想过放弃,所幸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她克服了心理障碍。凭借多年练习瑜伽打下的柔韧基础,她很快在舞蹈课堂上找到了成就感。

但真正的挑战来自心理层面。谢桂芳坦言,刚走进舞蹈教室时,因比同学们年长十几岁而格外拘谨,怕拖后腿。头三次表演,她都没敢登台,担心记不住动作。转机出现在一次聚餐,演出结束后同学们热情地邀请她参加聚会,她鼓起勇气说出心里话,“怕你们嫌我年纪大。”没想到换来一句温暖的回应——“不怕!”这让谢桂芳非常感动,她卸下内心的防备,真正融入了集体,开始敢于上台表演,甚至学会了化妆。曾经不敢抬头看台下的她,如今已在舞台上从容地享受舞蹈带来的乐趣。

日常生活中,谢桂芳要照顾96岁的父亲、行动不便的丈夫和年幼的孙子,重担之下,舞蹈成为她的“解压阀”。“有人说我照顾老中青三代人很辛苦,但跳舞就是我的解压方式。”她说,每一次课堂上的快乐、每一次舞台上的掌声,都将她从家务的劳累中解放出来,重新获得能量。舞蹈让她的步伐变轻盈,心态也年轻起来。

政策助力“享老”

受惠于“广东计划” 老父亲在家乡养老还不耽误领长者津贴

谢桂芳年轻打拼时,一方面忙事业,另一方面还要回乡务农。“那时候在乡下还有田,要回去割稻、插秧,一年两季来回跑。”在广州经营工厂,在开平耕种土地,还要不时去香港探亲,她的生活就像一只陀螺,在三地之间不停地旋转。彼时的交通远不如今日便利。去香港,要先坐大巴到深圳车站,再从罗湖过关,接着转轻铁,全程折腾大半天;去开平,也要到指定上车点等大巴,三四个小时的车程让她疲惫不堪。

随着港珠澳大桥通车和高铁网络完善,这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去香港很方便。”谢桂芳说,“从广州坐高铁到西九龙不到一个小时,上完舞蹈课再去也来得及。”便利的交通让她甚至可以在一天之内兼顾三地事务。她常常直接打车接送父亲往返开平与香港,“对于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过关手续有所简化,可免去下车过关的不便,这样的跨境接送对老人很友好。”

谢桂芳近照

交通便利只是其中的一面,政策和服务的优化,更让谢桂芳切身感受到大湾区加速融合发展带来的利好。今年5月,她作出一个重要决定:将96岁的父亲从香港接回开平定居。“随着大湾区城市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父亲也产生了回到家乡养老的念头。”这一决定得益于“广东计划”的实施——选择移居广东养老的香港永久居民,每年无须返回香港便可领取长者津贴。谢桂芳回忆,以前父亲需要亲自返港办理手续才能继续领取津贴,每次舟车劳顿对老人都是负担。如今父亲即使定居在广东,也能按月领取津贴,不必来回奔波,“这对我们一家来说真是大好事。”老人自己也感慨,“能留在家乡养老,还不耽误领津贴,心里踏实。”

谈及父亲返乡养老,谢桂芳的两个妹妹也十分开心。她的小妹谢桂梅说:“‘广东计划’这个政策真的非常好,对我们家庭帮助很大。父亲在香港养老的成本高,居住空间也比较小。现在他在开平,生活成本降低了,居住环境也更宽敞舒适。这不仅减轻了我们的经济负担,也让父亲能安享晚年。”大妹妹谢桂笑也表示:“父亲来开平养老后,我们都很开心。现在他在开平养老,环境好,亲戚陪伴语言相通,我们放心多了。”

一家人的跨境“享老”

“父亲在开平,我在广州,妹妹在香港,却没有因此产生距离感”

如今,谢桂芳的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当当。每周五上午,她必定出现在老年大学舞蹈教室;课程一结束,就收拾行李返回开平探望父亲。“现在交通太方便了,家门口打个车,从广州到开平只要一个多小时,比我当年坐巴士节省一半时间。”谢桂芳说,“我们一家人生活在三地,父亲在开平,我在广州,妹妹在香港,却没有因此产生距离感。”

谢桂芳(右一)与妹妹们为父亲庆祝生日。 受访者供图

身在香港的谢桂笑和谢桂梅同样感受到政策和交通便利带来的变化。现在,她们探望父亲只需开车过港珠澳大桥,还能往返香港和内地消费购物,不仅节省了精力,也让一家人的相聚更加轻松。“我们现在每到假期都会去开平看望父亲,顺便在周边游玩,这也让我们有机会更多地了解内地,感受不同的生活氛围。”如今,探亲往往被安排成半日或一日的“轻旅行”,陪父亲吃饭、聊家常,顺路到周边城市逛商场、品尝地道美食、采购生活用品。

大湾区生活越发便利,养老政策不断加温,谢桂芳的两个妹妹也产生了来内地养老的想法。“内地养老是个不错的选择。现在从香港到内地很多城市交通都很方便。而且内地的养老设施和服务也在不断完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我们也都有考虑以后退休了到内地养老,找一个环境优美、医疗条件好的地方安度晚年。”谢桂梅说,“我身边也有一些香港朋友在讨论内地养老的事情。我们都觉得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跨境养老会越来越普遍。我自己可能会选择在深圳或者珠海养老,离香港近,往来方便,还能享受内地的优质养老资源。”

湾区印迹

跨境养老成为新风尚

广东省携手香港和澳门探索养老服务“湾区模式”,省内共有港澳服务提供者开设或运营的养老服务机构12家,全省养老服务机构共收住港澳籍老年人1600多人。目前,香港“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认可服务机构增至24家,分布于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中山、江门、肇庆8个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

广东将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任务纳入省十件民生实事、省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全面推开,并发布改造项目建议清单,指导各地深入调研老年人实际需求,分年度制定个性化改造方案。截至2024年底,全省共改造超9万户,提前一年完成8.6万户的“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截至2024年末,广州市共有53所老年大学,学员达14.12万,AI、航拍、研学等多门新潮课程非常受欢迎。老年教育也不断深入社区布局,打通学习的“最后一公里”。2024年,全市共有各级老年学校145所,其中区级校33所,街道、乡镇级校多达112所。

目前,广州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已达100%。2024年全市共有养老机构297个,养老机构床位60144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93%。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4402个,居家上门服务40.85万人次。1386个长者饭堂、177个颐康中心、2725个村居颐康服务站、1065张日托床位让基本养老服务近在“家门口”。

出品/许芳、柳剑能

策划/赵东方、邱敏、汤新颖、何超

执行/张毓、王晨阳

统筹/王晨阳、麦蔼文

版式/黄思勤、徐锦昆

插图/曾鸿悦

文/信息时报记者:刘展萍、实习生 钟汶雅

网址:湾区好运⑪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73380

相关内容

构建新型体旅产业体系!大湾区户外运动休闲节在从化区举办
大湾区卫视
共享湾区“潮”生活——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购物节侧记
手机集运台湾
新江湾城国际社区水上运动中心揭幕!在杨浦尽享水上运动乐趣
服务湾区大众,提供便捷出行 ——“湾区智慧通”小程序功能上新
从仲恺到惠州:星河以“社群运营”重塑湾区人居温度与社区生命力
奥运冠军领衔,“水花消失术”在大湾区文化体育中心精彩上演
“流动的大湾区”活力潮涌
大湾区卫视(海外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