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关注】培养一个自觉的孩子,你要学会用这6个心理学法则
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是亲子教育心理学关注的焦点 #生活知识# #生活心理学# #生活技能教育# #亲子教育心理学#
来源:智慧岳阳 发布时间:2022-08-01 15:00:52
有家长向我诉苦:
孩子暑假放学在家没什么自觉性,
就等着开学,家里的混世魔王就有人接手了。
很多家长都会困惑,
如何在暑假的时候,
帮助孩子建立好的规律作息,
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
这6个养娃法则,
囊括孩子的安全感、学习管理、情绪健康等多方面的内容,
帮你解锁孩子的成长密码,
养出一个幸福自信又自律的孩子。

换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孩子上幼儿园为啥闹情绪?”
“孩子怕黑睡不着要怎么办?”
其实,每个孩子的安全感,
都是由父母的“及时回应”而建立的。
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
只能从周围人的反应中,
判断自己是否获得足够的爱。
足够有安全感,才能腾出精力来做更多的事情。
父母做好这4点,安全感将伴随孩子一生。
1、抚养人和成长环境的稳定。
如果孩子还比较小,
尽量由固定的抚养人带,
最好是父母亲自带,不要频繁更换抚养人。
2、抚养人的情绪关注。
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注意肢体语言。
不要一边跟别人谈话、玩手机,
一边敷衍他,这会让他感觉自己被忽视。
和孩子说“晚安”时,不妨再加上一句“妈妈爱你”。
另外,类似“怎么了,宝宝?妈妈在这,妈妈爱你”的话,说再多也不过分。
父母的爱意会让孩子心中种下“稳定客体”的种子。
3、夫妻关系的稳定和谐。
才能有勇气真正走向更大的世界。
4.情绪问题处理得当。无论孩子是哭泣或表现出脆弱,父母都不要推开他,孩子还小的时候,不会自己安抚自己,
只要感到焦虑,便会烦躁和大哭。妈妈们需要帮他平静下来:抱起来,安慰他,帮他放松,
懂得仔细询问孩子当下的情绪,并一步一步给予安抚。在以后,他她才会知道如何安慰自己。

父亲的陪伴,
应当贯穿孩子整个童年。
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
爸爸多和孩子一起专注地聊天、阅读,
孩子入学后很少出现行为问题和学习障碍,
青春期也很少误入歧途。
也因为父亲的引领,
孩子开始对周围的世界发生兴趣,
获得自信,发展创造力和向外探索的能力。
1、父亲陪孩子玩耍,激发孩子大脑的潜力。
父亲身上的力量感、空间感、游戏能力,
更适合陪伴孩子运动。
而懂得“玩”的孩子,更善于创新,
在“玩得好”的状态下长大的孩子,
不畏缩,也不木讷,活力十足。
2、父亲的出现,帮助孩子和妈妈从心理上分离。
孩子大多数和妈妈更亲,
父亲的出现,
有利于孩子从二元关系里离开,
建立向外发展的支持力量,
形成独立、完整的人格。
3、爸爸帮孩子更加健康地向外探索。
男性的理性与逻辑化指向秩序,
而男性所代表的威严和秩序感,
也容易帮助孩子去建立各种规则。
所以,爸爸的介入,
能帮孩子更加健康而合理地向往外探索。
孩子才能有好习惯
养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
是一个需要倾注大量耐心的过程,
过度焦虑、太多催促,
只会扰乱孩子成长的节奏,
智慧的父母,
都拥有敢“慢”下来的勇气。
1、和孩子一起建立一个时间表。
用闹钟、手表等工具把时间“视觉化”,
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吃饭,
什么时间玩玩具,什么时间看书,
增强孩子做事情的目的性,尽量保证规律作息。
2、适当让孩子体会一下磨蹭产生的自然后果。
当他因为磨蹭,而丧失了做某件事情的机会,自然就会明白自己应该提高速度。3、利用"秩序敏感期"建立好习惯。叮嘱孩子把玩具放回原处,使用的东西要归类放好,利用孩子对秩序的严格需求,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4、给孩子简单明晰地布置任务。因为孩子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还较差,
当你发出一连串的指令,
比如“擦桌子、收拾书包、穿鞋、赶紧出门”时,
孩子的第一反应不是“我要快点”,而是“我到底要做哪个?”所以,要把指令清晰化。

又或者在关系里过度委曲求全。这个时候就很考验家长的做法了。
1、如果孩子感到委屈,要教会孩子懂得选择。告诉孩子:自己是可以选择朋友的。如果关系不公平,那种朋友是可以放弃的。孩子会明白:友谊是双向的,别人有权力不和你玩,
你也有权力拒绝别人的要求。2、如果孩子不愿意出去交朋友,要判断孩子是不是“被孤立排挤” 。评估孩子是否缺少应有的社交技能。如果孩子被孤立,父母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如果别人故意孤立你,排挤你,不管“理由”是什么,
一定是他错了,妈妈永远站在你这边。3、教会孩子主动一点。给孩子提供广泛参加群体活动的机会,条件允许的话,邀请孩子的朋友到家里,
或者鼓励孩子参加某个聚会,并告诉孩子:如果喜欢某个小伙伴,自己可以勇敢邀请对方来自己家玩。4、告诉孩子强大自己,才能收获好的友谊。一个50分的人很难和90分的人成为朋友。一定要告诉孩子:只有充实自己,才能真正地吸引他人。

“一二年级不相上下,三年级开始分化,四五年级差距拉大。”在教育界,“三年级现象”很出名。不同于一二年级时的“临时冲刺”,三年级对孩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孩子进入高年级后,
想让孩子在学习上有稳定的进步,父母要记住这4点。1、把目标定得小一点。把大目标拆成小目标,形成一个个具体的、可以完成的小任务。比如:一天背下来10个单词。这样,学习就会变得相对简单,孩子就不会排斥。
当孩子一次又一次完成小目标时,家长记得给予孩子奖励或者鼓励,
或让孩子休息10-15分钟,然后逐渐延长一次性集中做事的时间。
大脑感到快乐,才能形成正面的高峰体验。2、感到难以进入状态时,可以用视频来学习。文字虽然适合深度学习,但图像和语言组成的视频,是最直观、最接近本能的学习方式。3、帮助孩子学着画思维导图。可以试着和孩子一起画思维导图,
把书本的内容进行分类和归纳,把大纲梳理出来。这能让孩子更直观地了解大概的知识框架或目标,
快速进入学习状态。4、学着复述每天学习到的知识。只有当孩子把知识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才真正做到了理解、内化。
养成“运动习惯”
收获一个开朗活泼的孩子
李玫瑾就曾建议:
不要让孩子一天到晚待家里学习,
不然他的大脑高度兴奋,
小脑得不到刺激。
脑部神经没有兴奋透,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帮助孩子养成运动的习惯,
对于孩子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帮助。
1、爱运动的孩子,会赢在“专注力”上。
曾有研究显示,国外1.9万名学生,上课之前都要晨跑。
对比同龄人,他们不但更健康,而且更聪明。
为什么呢?
因为中等强度的运动,
可以帮孩子集中注意力,
保持充沛精力,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2、爱运动的孩子,心理素质也会更好。
运动是肌肉的更新换代,也会有各种磕磕绊绊。
孩子的意志力,也会因此得到锻炼。
而且,儿童在运动后,
血清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水平都会改变,
这有利于孩子释放压力、保持快乐。
6-12岁,在家长的榜样作用下,孩子开始形成自己的运动模式。
收获一个自信的孩子想要让孩子足够自信,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反而不用要求孩子太懂事,要多多支持孩子去折腾、尝试。
父母懂得“激励”,
孩子才能养成独立思考和表达的勇气和能力。
1、 为孩子寻找一个年长的榜样。
对于孩子来说,榜样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它能帮助女孩知道如何成为一个强大的、有内涵的女性;
也能帮助男孩明白自己赞同和支持什么,最关心什么;当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所在,更好地适应未来。2、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
孩子表达时,少“评判”。和孩子聊天,最忌讳说教。尽力对孩子的话题保持高度兴趣,做到两点:多询问、少评论,多说“你”,少说“我。
需要多教导、多解释、多询问。
3、多多观察并赞美孩子努力的过程。
相比于夸孩子聪明的天赋,
你更需要夸夸孩子的耐心、毅力和他的努力。
分享一个夸奖模型,叫FFC模型,翻译成中文就是三步:事实(Fact)+感觉(Feeling)+比较(Compare)。孩子成绩差,但总有做对一道题的时候吧,你就可以这么说:
“这道题不用妈妈教,你自己做对了,
妈妈很欣慰,现在的正确率比之前高太多了。”
父母强调过程的意义,孩子才能真正从中得到享受。

来源: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彭旭
网址:【教育关注】培养一个自觉的孩子,你要学会用这6个心理学法则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81890
相关内容
培养一个自觉的孩子,学会这几个心理学法则学会这几个心理学法则,教育好孩子不再难!
这6种教育孩子的方法,父母一定要学会
6个建议,教你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培养孩子学会关心他人
心学问心理教育,心灵的疗愈师:教会孩子自我关怀,培养积极心态
培养孩子的十个教育金点子!总有一个适合你!
10种教育孩子的方法,学会轻松处理亲子关系
育儿知识|逼孩子努力学习,不如培养孩子自律(附:培养自律的5个小窍门)
培养教育孩子有哪些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