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丨13个房子:宋冬的“词与物”

发布时间:2025-10-29 18:08

研究唐诗宋词,感受诗词韵律与意境 #生活乐趣# #阅读乐趣# #古典文学阅读#

1966年,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在为其新书选择标题时遇到了困扰。他原本打算将书名命名为《事物的秩序》,然而,编辑却建议使用《词与物》(Les Mots et les choses)。虽然福柯最终采纳了编辑的建议,但在英文版标题中,他依然坚持了自己的初衷,命名为“The Order of Things”。而这本经典著作的副标题“人类科学的考古学”(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也同样耐人寻味。

从福柯对书名的坚持中,我们或许能窥见他想要传达的主题:在每个历史阶段,事物的秩序在不同时代的知识体系中都各有不同,而探索这种秩序的过程正是一种人文科学的考古。这本著作的深奥晦涩无需赘述,但当我走进宋冬在松美术馆的新展“13个房子”的展厅时,忽然感到一种冥冥中的联系在将福柯的书与这场展览相勾连。

或许是最直白的字面意思给了我这种感受:看着满墙标语弹幕式的前言,墙上歪斜的手写展厅名,百货商店式的旧物展示……不禁让人感叹,还有谁能比艺术家宋冬更适合串联起物的“考古”?他的作品,总是于日常和繁复处打动人心,在市井与生活的点滴中串联起对时光的回望。

对了,1966年不仅是《词与物》出版的年份,也是艺术家宋冬的出生之年。

▲ “13个房子”展览现场,2024,松美术馆,北京,图片由松美术馆提供

这场在2024年9月11日对外呈现的展览“13个房子”,是宋冬迄今为止在北京最大规模的美术馆个展,在策展人崔灿灿的策划下,展览从1966年宋冬出生的人生故事开始讲起,作品的创作年份跨越了30余年,媒介也尤为丰富,除了装置、行为、雕塑、影像、绘画、记录片、档案文献、物件、场景等,还有许多实在无法界定的属性,策展人说,它们全是“动词”,少有“名词”。

但如果你是怀着对宋冬既往艺术作品固有的程式化印象而来,或者熟悉他的经典作品,期待在这次规模宏大的展览中找到那些最为人熟知的部分,比如“三部曲”、与水相关的行为艺术,或是关于父母的记忆,你可能会感到惊讶。因为尽管展览时间跨度大,但它并无意成为一场“回顾展”。事实上,80%的作品都是新作,其中一部分甚至是在松美术馆这个特定场域中“因地制宜”创作而成。我们可以说,这是一场与过去和记忆有关的展览,你可以从中找到千丝万缕的线索,但它并无意在过去停留。

从“天地间”到“你我间”

当被问及为什么不用“房间”,而要用“房子”来称呼展览的13个空间时,策展人和艺术家认为,房子是更有文学性和建筑性的,一个房子里可以包含许多房间,因此房子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13个房子就像13种不同的世界,它们可以合而为一成为群落,也可以各自拥有独特的风格和故事。

而展览的第一个空间其实不能被称为“房子”,它位于美术馆门前开阔的草地上。连接草地改造的球场和展厅的是一座吱呀作响的铁桥,观众通过铁桥时,重量会被实时显示在电子屏上。尽管“天地间”这个词汇非常宏大,可能让人觉得遥不可及,但当你踏上这座桥,看着精确的实时数字,思绪仿佛被拉回了地面。桥的尽头是散落的椅子,各式各样,多数都是记忆深处的旧物。你总会在某个成长阶段见过或坐过其中的一些,不禁感叹——物的考古就这样开始了,而这也邀请我们走入第二个空间,客厅。

▲ “13个房子”展览现场,2024,松美术馆,北京,图片由松美术馆提供

这是一个“拥挤而粗糙”的空间,又或者说,塞满了艺术家和策展人的“词与物”,墙壁上充满了弹幕式的手写体前言和艺术家的宣言,仿佛词语本身占据了整个空间。策展人说这是他第一次尝试在手机上写作,13段展览前言与13个空间相呼应,手机让我们的生活碎片化,手机屏幕也让语言碎片化,这13段可以独立成篇的非典型前言,似乎没有确切的逻辑,却意外地契合了展览的气质:随意、轻松、散落却又相连,五彩斑斓。前言的下方是我们熟悉的“物”——各色的椅子,散落其中。客厅通常是一个房子打开门后的第一个空间,它邀请来访者歇脚,也邀请他们深入探索这个房子的气质。

接下来的房子姿态各异,有耐人寻味的“空”,有被记忆填充的“满”,还有80年代的集体宿舍。那个青春年代是60后一代永远的精神乌托邦,那些诗集、小说与墙上年轻的脸庞一起,成为艺术家永恒的怀旧情绪(nostalgia)。还有名为“友谊”的商店,琳琅满目,糖果屋、游戏室纷纷登场,邀请观众的参与,也引导大家关注90年代那个消费主义萌动的时代。

宋冬50多年的人生画卷在这里展开,还有天井、金屋、明室、暗室、博物馆陈列室、镜像的屋子、孤岛上的松树、空地上的陨石……这些空间有的代表个人记忆,有的承载时代的集体记忆,有的是想象,有的是现实。如果它们是一幅幅画,观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写实、抽象、超现实、表现、现代和后现代的多种艺术表达。

▲ 13个房子”展览现场,2024,松美术馆,北京,图片由松美术馆提供

展览从广阔的“天地间”展开,在一段五光十色的旅程后,收官于最后的房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这是一句在当今略显网红的话语,如果说第一个空间向天地发问,那么在展览的尾声,艺术家引导我们探索的是“你”与“我”的互动与联结。在被镜面不锈钢覆盖的空间里,镜面映出的影像不断扭曲变形。不同年代、不同用途的物品填满了一片片岛屿,它们的影子仿佛翻起的浪潮,又如时下流行的梦核,让每个人在熟悉的岛屿中找到自己。

波兰诗人辛波斯卡(Szymborska)曾在诗歌《寓言》中讲到渔人打捞漂流瓶的故事,当他们拾起不明所以的信件,漂流瓶的主人呐喊着请来“这里”找我,渔人说:“既不会太晚也不会太远。这个名叫‘这里’的岛屿无处不在。”作为展览的尾声,观众可以在此拍照,观赏,或者在熟悉的物件前会心一笑。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海浪退去,我们都身处“物的考古现场”,在名为“这里”的岛屿上,在晕眩的光影中,追问那些被忽略的价值。

“13”的有界和无界

13是一个有趣的数字。它似乎与中国文化并没有那么紧密,然而,在西方文化里,13一直充满争议:它被视为背叛、神秘和不祥的象征。但在中国文化中,13并没有承载某种明确的负面符号,甚至13层的文昌塔还象征着圆满与功成名就。如果一定要说的话,13似乎代表某种完整的“溢出”。12是表盘的轮回,是四季的轮回,是甲子的轮回,但13恰恰多出了一点,就像麻将中的特殊和法“十三不靠”,这是一种偏僻的、看似不合群的,但却很难复制的成功。在展览的房间衔接处,我们也可以看到艺术家用“十三不靠”的牌子“靠”在墙面上,仿佛是一种随意的宣言。正是这种比完整多出的一点,带来了希望与解读的空间。

▲ “13个房子”展览现场,2024,松美术馆,北京,图片由松美术馆提供

在展览中,我们被邀请穿越13扇门,这仿佛是一场奇妙的游戏,而这些门确实是展览构筑的特殊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大多存在于上世纪末的某个居住或办公的场景中,进入它们就像踏入了一种怀旧的气质中。在金屋中,巨大的金库门似乎增添了某种漫画空间的戏谑氛围,而在暗红色的博物馆空间里,那扇门厚重而严肃,完全符合这里庄重的氛围。

13道门划出了明确的空间分界线,每个空间各异,但在这些有界的空间中,又暗含着无界。比如,互为镜像的空间,闪烁着霓虹灯的明室和由电视机雪花屏构筑的暗室,二者之间有某种互文的意味。这些空间彼此独立却又互相勾连,最终在和谐的氛围中达到统一。这13道门不仅引导观众穿梭于不同的时空和情境,还象征了一种微妙的溢出和扩展。每扇门背后都有一个全新的世界等待着探索,而正是这种界限的存在和超越,使整个展览充满了生动的叙事节奏与独特的美感。

▲ “13个房子”展览现场,2024,松美术馆,北京,图片由松美术馆提供

回到“词”与“物”

宋冬的“词”是一种幽默表达,口语、白话、绕口令、双关语、辩证论……这些表达是一种亲和的又超脱现实智慧,策展人说,例如这次展览中的《是我不是我》,我们可以断句为:

“是我,不是我”,

“是我不,是我”,

“是,我不是我”。

随便你怎么解读,他的作品总有一点狡黠,又有一点顽皮,整个展览的气质亦如是。展览的门票是一本“站住证”,迎合了13个可以“站住”的房子,又似乎是展览诙谐气质的外延。这种气质在海报上也可以看出来,一张街头巷尾常见的“重要通知”竟然就是海报的全部,或者说又不是全部,通知的周围,是管道疏通,是水电维系,是次卧出租……

▲ 展览海报,图片由松美术馆提供

在展览中,策展人阐释了宋冬作品的物的三个维度:第一是物向内的结构,与它自身的材料、属性相关;第二是物向外的关系,探讨着物与物周围的世界的关系;第三是物自己在人类出现之前,物早已存在,它们从不取决于我们,或许可以说,这是一种物的自律。在宋冬的作品里,物总是既“高”又“低”的,说它高是因为平凡之物经过他的排列组合,有了某种怀旧纪念碑的意味,他让我们觉得平凡的堆叠也可以是震撼人心的;这并不代表他喜欢宏大叙事,因此,说它低是因为宋冬的“物”是一种平民气质,策展人说,平民是一种立场,也是一种生活观,比如他经典的“三部曲”,贯穿着市井智慧,通过将不同的物品排列组合,构建出新的秩序,展示了承载着观念、记忆与情感的叙事方式。

▲ “13个房子”展览现场,2024,松美术馆,北京,图片由松美术馆提供

展览园区的入口处展示着一件名为《风的事件》的装置作品,这件作品通过监控录像捕捉了建筑倒塌的瞬间,提供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视觉体验。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仅被迫重新审视“建筑”与“生命”之间的联系,还被引导去思考当代社会中的稳定与不确定性,整个场景像是一个废墟,让人不禁再次想起关于人类和事物秩序的考古。

在展览前言里,策展人写到:“宋冬作品中那些被遗忘在历史角落中的人和物,并非博物馆里的帝王将相的遗迹,而是平民拥有过的生活,这些物告诉我们他们也曾经来过,他们也活的有滋有味。”

这让我想到《词与物》前言中的那句,“秩序早已在那里了,默默等待着自己被陈述的那一刻。”

这个秋天,走进宋冬的13个房子里做客,会得到什么呢?或许,我们可以在每个房子里站住片刻,去考古那些早已存在的,唤醒可能被忘记的。听他关于“词”的言说,看他对于“物”的表达,在回望和展望之间,看见天地,窥见你我,在这旅程中找到有滋有味的惊喜。

文/贾浅烦

图文资料来自主办方

展览信息:

“13个房子”

展览地点:松美术馆

展期:2024.9.11-12.1

网址:展评丨13个房子:宋冬的“词与物”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95228

相关内容

“物尽其用”宋冬个展
艺术 | 宋冬 重现废旧物的价值
宋冬 我是一个可以从过去事物中获得能量的人
宋冬专访:艺术从生活中水到渠成
宋冬个展“剩余价值”开幕:重新发掘生活废弃物的美学价值
LET'S ART|宋冬:生活就是艺术
宋冬
宋冬旧物再造 残旧美学升级
禅之道的书评 (13)
江南文化style⑦丨宋瓷设计指南:从釉色密码到极简形制一次搞懂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