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幸福的秘诀:做创造的事
幸福生活的秘诀在于保持感恩的心态。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哲学感悟# #幸福生活的秘诀#
对于幸福,有很多定义:
有人说:幸福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满足感、愉悦感和安宁感。
也有人说:幸福意味着拥有稳定、和谐的生活。
或者,幸福是实现个人目标和梦想,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
诸如此类就不一一举例了,我们每个人对于“幸福”都有自己内心的标准。
有时候,我们无需刻意追求幸福,幸福它是自然而然产生的“状态”,如果刻意追求它,反而适得其反。
有一类人,他们没有刻意追求幸福,但是却可以源源不断感受到幸福的瞬间,这是哪类人?
答案就是:做创造之事的人。
创造,在这里含义是:通过主动构建、表达、突破,让生命呈现独特的可能性。
这个创造,可以是一幅画、一首歌、一篇文章、一张照片、一个视频等;也可以是创办一家公司、开设一门课程、设计新服装、做一个新菜品等等。
甚至在生活中,去尝试一件没做过的事情,用心培养一段关系,本质也是在做创造之事。
总之,每个人都可以结合自己内心偏好去创作,去创造。
哪怕创造之事,没有带来什么收益,但是这个过程,是主动探索的过程,它能让我们枯燥的生活多了很多盼头。如果创造之事,还能带来正反馈,那很容易获得源源不断的幸福感,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致力于打造自己的“原创作品”。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 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而“创造”,就是这个过程。
接下来,我将从“层次”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做“创造”之事能带给我们哪些好处。
01
人类活动的三个层次
消费、生产、创造,通常被视为人类活动的不同层次。
先说说“消费层”。现在最常见的消费行为,除了购买物品,还有阅读、看视频、享受服务、做各种娱乐之事等等。
消费的本质是满足各种需求。
但是长期只在“消费层”,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觉得“很无聊”。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满足了就会无聊。”
当然了,很多人会调侃说:“我愿意一直无聊”。实际上一个人真的持续在同一个状态下生活,很快又会觉得枯燥,相信经历过的人会有同感。
一直处于“消费层”,很容易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因为在消费层的生活,不需要有目标。
哪怕是一直在学习,但是没有产出,也很容易陷入迷茫和困惑。这就是很多人为什么老是用“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这样的话来自嘲。
这就验证了叔本华说的那句话:“生命如同钟摆,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来回摆动。”
《认知驱动》里提到:“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就会把生活过得极为混沌,甚至把消费变成浪费,让生命在百无聊赖中度过。”
所以很多人想要跳出“消费层”,主动去追求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定目标”。
说完“消费层”,我们来说说“生产层”。
生产层的本质,是人成为了实现外部目标的工具,而非目的本身。它最大的特点是重复性,目标是由外界牵引的。
比如每天加班到10点的程序员,只写重复业务代码,没时间学习新的架构;再比如,很多流水线工人下班后累到只能刷短视频,陷入“生产-消费”死循环。
很多“打工人”就是面临这样的问题:工作成就感比较低,每天下班之后只想“放空”,没有精力提升自己。
如果一直让自己处于“生产层”之中,就会把注意力和目标始终放在每天的工作上。人的目标一旦是由外界牵引的,就容易失去自己生活的节奏,哪怕闲下来也很容易无所适从。
所以,无论是处于消费层还是生产层,都容易使人迷茫。
而“创造层”,就是基于内在的目标。处于这一层的人,会主动去追求生命的价值。
比如很多人下班之后,依然愿意抽出时间去创造作品:写文章、拍视频、绘画、写歌、摄影、编程等等,总之结合自己喜欢的去创作。
层次决定了生活。正如开头所说,做创造之事的人,更容易获取幸福感。
这类人,从“执行外部指令”转向了“自主定义价值”,他们的活动不再局限于工具性劳动,而是成为新思想、新形式、新可能的源头。
一个不断打磨自己作品的人,并愿意分享在社交平台的话,就很容易收获正反馈。我们要相信,这个世界还是很多人愿意给予善良的肯定的,做创作的人,更容易获得源源不断的“成就感”。
这类人甚至不害怕失业,他们本身就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岗位,而且他们更容易珍惜时间,会觉得时间不够用。
如果你在“创造层”投入的时间几乎为零,但又想活出一个不迷茫的人生,那你接下来可以好好思考一下了,看看能否结合自己擅长的,去做一些创造之事,假以时日,一定能让生活发生变化。
02
创造是本能
很多人也会说:创造可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它需要能力、天赋。
没错,有时候创造是有一定程度的难度,但是我们要意识到,每个人天生是会“创造”的,这是本能。
《认知驱动》里提到:创造是我们的本能,因为我们自身就是被创造的结果。
只要为人父母,就必然有一个基因上的“原创作品”,那就是自己的孩子。
很多父母都会说,对待自己的孩子,会本能的热爱和付出,这是什么困难都阻止不了的。
人类的基因就决定了我们天生会创作,只是大部分人出于畏难情绪,而不去做,或者因为身处的环境,让自己的创作能力被掩埋了。
《让思维自由》这本书就有提到:所有孩子天生就有创造力,但教育系统让他们变得平庸。
环境对于每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你一直处于郁郁寡欢,或者无法进步的状态。这时候不要一直从自身找问题,而是要看看自己身处的环境,问自己一个问题:是不是环境的原因,让自己失去了创造力?如果是,那就需要考虑换一个环境了。
比如上班稳定的工资,其本质是一个陷阱,让很多人失去了危机意识,从而丢掉了自己的创造力。
人类之所以能超越其他物种,就是因为人类具备创造和传播虚构故事的能力。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可以选择拾回“创造本能”的,就算现在被迫处于生产层,我们也可以选择利用闲暇时间去创造一些东西。
哪怕是写一段简单“读后感”,都是你找回创造力的开始。我们完全可以采用“先易后难”的策略,让自己慢慢爱上“创造”这个行为,只要你走上这条道路,你就是在逐步打造自己“影响力”的过程。
你看到的那些所有功成名就的人,他们不也是经过一步步积累和创造,才走到那一步的吗?
我们每个人都有获取幸福的能力,主要看我们有没有“获取幸福的勇气”。
03
结语
“创造”这个行为,本身就是能让人进步的。
比如现在很多人做自媒体,就是想通过创造一些东西,来让自己“值钱”。先别管各种赛道已经人满为患,就单独说“输出”这个行为,就足以让自己保持进步。
如果输出的内容,是一直围绕“价值”本身去做,坚持利他,那这个作品就是具备了长期价值。
坚持做“利他”的事情,才能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就像刘强东做京东外卖,坚持“反垄断”,为底层人民发声,这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
“利众者众人利之”。
若我们怀着利他之心去输出,去创造,世界就会少一点你争我抢,多一点互相成全。
你认真写下的文字,或许正好解开了某个人的困惑;你耐心打磨的手艺,或许默默温暖了谁的生活;你写的代码,或许哪天就帮到了远方的人。
利他不是牺牲自己,而是因为看见别人的需要,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创造不是孤芳自赏,而是把一个人的火苗,传成一片星光。
时间久了才明白:那些为别人做的事,最终都会悄悄回到你生命里。
也许,这就是持续获得幸福的秘诀:在我们能力范围内,坚持做创造的事,坚持利他,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获得正反馈。
总有一天,我们无需主动寻求幸福,而是“幸福来敲门”。
网址:持续幸福的秘诀:做创造的事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96073
相关内容
幸福的秘诀:花时间做让你快乐的事夫妻幸福的秘诀,如何持久的保持幸福
关于幸福生活的短句(25个寻找和创造幸福的秘诀)
追寻幸福: 幸福的秘诀是什么?
建造幸福家庭的秘诀
婚姻幸福美满的秘诀
7个打造幸福家庭的秘诀
实现幸福的秘诀
走近幸福:夫妻间共同创造快乐生活的秘诀
合生活指南:打造幸福家庭的秘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