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电子产品为孩子正向赋能?

发布时间:2025-10-31 15:03

如何教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亲子分享#

民小编说

电子产品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带来便利的同时,却也成了亲子关系里的棘手难题。如何让电子产品这把“双刃剑”为孩子正向赋能?一起来看——

@

电子产品对青少年的显性与隐性影响

(嘉宾宋玲艳系安徽省淮北市教育局党组成员、 副局长)

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对身体的伤害,往往是“看得见”的,家长需重点警惕以下3点:一是视力损伤,近视、干眼症低龄化加剧,二是体态变形,超重、脊柱问题找上门,三是睡眠障碍,成为白天注意力不集中的“元凶”。

电子产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则更“隐蔽”,需要家长在陪伴中悉心发现,必要时联合学校心理教师处置。

一是焦虑、恐惧、幻听风险增加。长期依赖电子产品刷社交媒体,易过度关注线上动态,引发“错失恐惧”,增加焦虑、抑郁风险。

二是社交能力减弱,陷入“恶性循环”。沉迷电子产品会减少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影响语言表达和社交技巧积累,削弱孩子的情感感知与表达能力,甚至引发社交焦虑。此时孩子易将网络当作逃避现实的工具,形成“越逃避越沉迷”的恶性循环。

三是认知能力退化,影响三观塑造。电子产品中快速切换的画面、多任务处理模式,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导致注意力碎片化,削弱主动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长期如此,孩子的认知发展容易变得浅层、片面,失去对事物的好奇心与深入探索的耐力,甚至影响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

四是情绪调节失衡,掩盖真实心理需求。部分孩子将手机当作应对压力、孤独或学业冲突的“救生圈”,但这种方式会掩盖深层心理需求,让孩子错失培养健康情绪管理能力的机会(如通过运动、倾诉释放情绪)。

面对孩子沉迷电子产品,不少家长第一反应是“堵”和“禁”,但这样真的有效吗?

如今,微信沟通、抖音刷视频、百度查资料、B站学知识,已是孩子生活常态;“情绪价值”“AI工具”“搭子社交”更是他们熟悉的生活方式。

当孩子的学习、社交甚至情绪调节都与电子产品高度捆绑,简单“断网”“收手机”不仅容易引发亲子矛盾,还可能让孩子因为“怕被边缘化”偷偷使用,适得其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我们要做负责任、有耐心、有智慧的家长,让电子产品这把“双刃剑”为孩子正向赋能,找到共生之道。

(嘉宾宋玲艳系安徽省淮北市教育局党组成员、 副局长)

@

解密共情:

找到沉迷真相,才能共情孩子

孩子沉迷手机,真的只是“贪玩”吗?背后可能隐藏着未被家长注意的原因。电子产品对孩子而言,可能不是单纯“玩具”,而是承载不同需求的“载体”。研究发现,孩子沉迷常见4类原因:

1.逃避压力的“救命稻草”:

通过打游戏、刷短视频,暂时抛开孤独、烦躁、迷茫等情绪,获取即时快乐;

2.融入集体的“社交刚需”:

班级活动靠群聊通知,同伴话题围绕游戏展开,表情包互动是日常玩笑,孩子怕离了手机被边缘化;

3.获取认同的“情感寄托”:

社交媒体的点赞、评论、消息刷新,能带来“被关注”的感觉,对焦虑型孩子吸引力极大;

4.追求刺激的“猎奇神器”:

短视频内容五花八门、更新快速,强烈刺激感官,容易让人沉浸其中。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别急着批评,先观察、分析孩子依赖背后的原因。多理解、多共情,才能找到针对性解决办法。

@

引导矫治:

1个理念、1个规则,从“监管”变“同盟”

找到原因后,如何科学引导?建议家长做好两件事:树1个理念、定1个规则。

1.帮孩子树立:电子产品“应用功能”>“娱乐价值”

引导孩子认识到,手机、平板不只是用来玩的,用微信可以和远方亲人视频,用浏览器能查学习资料,用视频网站能学兴趣课程,用办公软件能整理笔记。

通过教育和实践,帮孩子建立正确网络观念,提升信息素养,学会用电子产品“解决问题”,而非“消磨时间”。

2.和孩子共同约定家庭“电子产品使用规则”

规则不是家长单方面“命令”,而是全家需要共同遵守的“约定”,核心做好两点:

一是家长以身作则,拒绝“双重标准”:

别一边指责孩子玩手机,一边自己刷短视频停不下来。若需要用手机处理工作,坦诚告诉孩子:“妈妈现在要回复工作消息,大概20分钟,之后陪你搭积木。”用“有需求、有度”的行为给孩子做榜样。

二是明确“数字边界”,限制无效使用:

约定每天手机使用时间(如累计不超1小时)、用途(如学习时可用,吃饭、睡前禁用),避免“无意义刷手机”。约定理性消费电子产品,买得对,也要“用得对”,别让电子产品成为“电子垃圾”。

家长要做孩子的“成长教练”,从监督者变成孩子的同盟军。

@

陪伴补位:

用高质量陪伴,填补情感空缺

为什么有的孩子特别依赖手机?家庭原因不可忽视。当家长把手机当“育儿神器”“电子保姆”,即使父母“物理在场”也会“情感缺席”,孩子自然会从屏幕里寻找安慰。如何用陪伴“补位”?可以这样做:

1.每日1小时“无手机晚餐”:吃饭时全家放下手机,分享一天趣事、烦恼;

2.每天30分钟“面对面交流”:关掉电视、放下手机,和孩子聊天、玩小游戏,专注互动;

3.每周3次“沉浸式家庭活动”:如全家运动、绘画、阅读、爬山,让孩子在真实世界感受快乐。

电子产品早已融入孩子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挑战。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有没有电子产品”,而是“我们怎么用它”。

作为家长,不必急于求成,给孩子和自己一点时间,在试错、反思、调整中找到科学管理方法。用高质量现实互动、真实世界的温暖,填补孩子情感空缺,才能让他们主动走出屏幕,在科技便利与健康成长中找到平衡。

网址:如何让电子产品为孩子正向赋能?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99325

相关内容

如何给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
如何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
如何让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 未成年人可以使用电子产品吗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
要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使用电子产品
如何让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
怎样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
【家长课堂】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使用电子产品?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而不致沉迷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