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宁夏日报】
深秋时节,走进永宁县闽宁镇园艺村设施基地,240栋设施温棚整齐排列,宽敞明亮的温棚内暖洋洋的,绿油油的特色蔬菜瓜果长势喜人。
“你看,我种的草莓西红柿正开花呢,到12月就可以上市了。”正在精心管护作物的园艺村二组村民马文忠说。
20世纪90年代,18岁的马文忠从西吉移民搬迁至园艺村。他住在一间土坯房,四处打工谋生,一年辛苦只够维持基本生活。2018年,他开始从事特色养殖,2021年又承包了两栋设施温棚,近几年,全家三代人的生活水准“芝麻开花节节高”。

草莓西红柿开花了。
“草莓西红柿成熟后每公斤能卖到20元,两栋温棚一年净赚七八万元。”马文忠自信地说。虽然文化底子弱,但通过学技术、学管理,他和其他移民一样在家门口致富,用双手创造出幸福生活。
昔日,园艺村周围全是荒地,风吹沙跑,移民年收入仅2000元。如何从有限的土地资源中“掘金”,成了园艺村党委班子绕不开的“课题”。经过不断摸索,园艺村逐步走出以“党建引领提升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路子,目前,全村培育出酿酒葡萄种植、牛羊养殖、设施大棚种植、露地蔬菜种植4个主导产业,直接带动就业200余户,户均增收3万元。

设施大棚技术当家。
“现在移民群众生活好了,家家盖起了新房,户户都有了小汽车。”园艺村党支部书记杨奇刚说。2022年园艺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75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07.8万元,村域经济竞争优势更加明显,产业发展惠及更多移民。
11月6日,步入闽宁镇原隆村,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跃入眼帘,一排排砖瓦房漂亮又洋气。41岁的原隆村村民刘莉身穿工作服开着小轿车到立兰酒庄上班。到达生产车间后,她熟练地为车间工人示范指导红酒的包装和封箱。

刘莉为员工示范包装。
10年前,刘莉一家四口从隆德县移民搬迁到原隆村,全家只有两间平房和一辆摩托车。2014年,只会围着锅台转的刘莉大胆地走出家门,到立兰酒庄打工,从打杂、除草、洗瓶子干起,凭着勤奋好学,从一线工人升至现在的车间主管。如今,她与爱人年收入十几万元,住进了160多平方米的小院,日子过得很滋润。
“党的好政策改变了我的命运,我现在学会并掌握了许多新技术,活得越来越自信。”刘莉说。她管理的16名车间工人,全部来自原隆村,个个在家门口就业拿工资。
“劳务输出是原隆村的主导产业之一,村民年收入中劳务输出占六成。”原隆村村委会副主任马志祥介绍。2012年5月底,第一批移民刚搬来时,因地少,又缺乏一技之长,人心惶惶。村里第一时间成立临时党支部,先通过劳务输出让移民在家门口挣工资,随后开展种植、瓦工、烹饪等技能培训,让移民都吃上“定心丸”扎下根。“近几年来,移民群众从物质生活到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刚来都不敢大声说话,穿着土里土气;现在白天上班穿工作服,下班到家换上裙子,时髦洋气得很。”马志祥笑着说。
原隆村是自治区“十二五”期间永宁县境内最大的生态移民村,共安置原州区、隆德县13个乡镇8批移民1998户10578人。“刚搬来时移民穷得叮当响,通过发展酿酒葡萄种植、发展劳务输出、光伏产业、文化旅游等产业,移民收入增加了三四十倍,2022年全村人均收入13500元,村集体收入500万元。”原隆村党支部书记妥福成介绍。
近年来,闽宁镇依托当地独特的光热生态资源和自然条件,逐步形成了“酿酒葡萄、特色种植养殖、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劳务输出”五大产业发展格局,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出了可推广、可复制、可借鉴的“闽宁经验”。(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陈秀梅 张艳丽 文/图)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