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月色下的书香 ———《中国旧书业百年》读后

发布时间:2025-11-09 23:03

旧时的图书馆充满书香,是阅读乐趣的一部分 #生活乐趣# #阅读乐趣# #纸质书#

    怀旧似乎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情绪,仿佛陈年的老酒,一人月下独酌或邀三两好友小饮,细细品味间才见其醇香。怀旧这种心情常常和寂寞有关,而这种寂寞却无关风月,却是一种对于人文理想的执著。对于一个读书人爱书人而言,能读到和拥有好书无疑是最大乐事之一。而“肯跑旧书店”、“想到旧书铺”的人 ,往往都是在红尘俗世中主动寻求未知、钟情人文的一族。

    这世界上有很多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想,都在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某种职位、某种利益、某个名牌……也有一些人喜欢逛旧书店喜欢到旧书铺去,把淘旧书、看旧书当成自己的理想。于是便有了一个对旧书业怀着缅怀怀着追索的人,呕心沥血写了一部关于旧书业的大书,这就是徐雁和他的《中国旧书业百年》———圆了他自己也是许多爱书人的梦。这部100余万言的大书从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一本学术著作,从全书篇章结构的安排到页脚的注释,时时处处透露出一个学者严谨的学风,但其中娓娓道来的文字和一桩桩学者名士爱旧书淘旧书的趣闻轶事,却又如一个个有机相连的故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燕京旧书业的胜景、江南旧书业的风情、近现代书厄的创痛、“救救旧书业”的渺茫……读该书犹如开卷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书文化史,于是旧书业在百年历史的起伏跌宕中逐一展开,其坎坷曲折的命运怎不叫阅者既心往神驰又禁不住扼腕叹息呢!

    中国的旧书业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而这段历史又岂止是一个“旧”字所能表达?这并不是我们通常所了解的小众书业市场,而是一个“知识高端市场”的历史。一位美国学者在经过对中国文化与教育多年考察后曾说,“在中国历史上,作为生产者(集作者、资助人、印刷者)和消费者,即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中国精英分子一直在书刊市场上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这个市场的高端被活跃的古旧书贸易所占据。”

    一般来说社会的层级是造成产品市场层级的主要原因,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公众图书馆的缺乏,因此买书、卖书、读书和藏书都同家族、家庭的经济基础和文化价值追求以及文人学士求知治学方式有着直接关系。所以,淘书者和藏书人这一以书海学林为安身立命之所的知识群体的长期存在,便是中国旧书业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从现代市场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处于某一市场高端的产品通常都是这个领域的领跑者和时尚的缔造者。由此中国的古旧书业从诞生之日起,就呈现出强烈的人文色彩和知识高端性,使得淘旧书藏古书成为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时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学识贫富和志趣高低的象征。当时存在于中国不少学者文人之间的“共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首先在于他的载体线装书。没有线装书,无处看线装书,不会看线装书,那就差不多失去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了,只是园林、老酒和昆曲,没有两本线装书点缀其间,岂非酒糊涂逛花园戏耍梅香乎?”

    在中国近现代旧书业史上,也流传着雷梦水、金梁、胡适、蔡元培、鲁迅、钱穆、郑振铎等众多学者名人到琉璃厂、隆福寺、厂甸旧书摊访旧书的诸多佳话。

    怀旧需要有所寄托,而这种附着物的对象则有地,有人,也有物。

    天涯倦旅、游子思乡,物换星移、怀恋青春,而旧书常常成为爱书人追忆历史、怀念故土的最终落脚点。因为他们的人生旨趣,他们的精神故园,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始终弥漫在浓浓的旧书香之中,那是一个人的背影,也是一种时光的味道。长于北平、终老台北的林海音,始终念念不忘的“城南旧事”中,就有着氤氲着正月里厂甸的书市、平日里琉璃厂、隆福寺街、东安市场和西单商场的书铺,以及宣武门里甘石桥马路上的破书地摊这些故土的泥香。老舍也说:“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毛子水更是淋漓尽致地说自己20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任教授期间,“最最痛快的事,就是找古书,买古书……我生平最喜欢北平,原因就在这里”。

    就连在异域他乡淘旧书店、消磨旧纸堆,也成为一种怀念故土的精神寄托,它常常会让人不由自主的联想起故都的旧书铺、旧书摊,以及其间生活的种种。这是一种局外人无法领略的乡情文怀。朱自清先生在巴黎塞纳河边淘书时就曾深情的写到“沿着塞纳河南的墙角,一带旧书摊,六七里长,也是左岸特有的风光……这些情形也活像东安市场”。

    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种书,都有自己的命运。中国旧书百年的命运如同一个民族命运的剪影,不可不谓灾难深重。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书厄,时间流逝至21世纪的今天,不用说以前被读书人和淘书人所喜爱的木刻版的书、线装书已经渺无音迹,仅有的惊鸿一瞥的少数本子也进入了古玩行拍价的行列。就连民国旧平装书也开出了高价,待价而沽了。其实一个自由宽松的旧书市场,就是一个不断生长的行业有机体。在这里面,只要有民间的需求,就一定会有市场的供给,并且会在调整和磨合中逐步形成稳定的源头活水般的良性供求关系。正如曾考察过法国塞纳河畔旧书市场的人士针对我国当下的旧书业市场所说,“圈”起地方建旧书市场,通常情况是不会有什么“历史”的,充其量也就是“曾经有过”而已。这是目前有关旧书业的悲哀。

    米兰·昆德拉曾说,“书有书的命运”。“旧时的月色”毕竟不是也不可能成为今日的太阳,在网络日盛、信息发达的当下,看旧书其实只是一种精神乐趣和知识追求,看到旧版的书籍和字体,触摸到发黄变脆的页面,既往的光景似乎能重现眼前,使人更能领略一部著作的时代特色、感觉那个时代的气息。能在听电脑键盘声之余体味一下前人笔墨中“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或是“手倦抛书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的悠远意境。

    现在,在这个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消费水平日新月异的时代。徐雁的《中国旧书业百年》虽然话题是旧书,书中所说的也是旧话,可是怎么这一抹穿越时空的旧时月色却那么叫人留恋,忍不住细细回味呢?

    (《中国旧书业百年》,徐雁著,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许欢

网址:旧时月色下的书香 ———《中国旧书业百年》读后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403347

相关内容

中国旧书业百年
不厌百回读,在旧书中重温旧时光
中国书店副总经理刘易臣:旧书不厌百回读
江南访旧书,穿越岁月的书香
“旧书新知·读书报国”北京报国寺古旧书市让读书爱好者邂逅好书
【古旧书业】岁月书坊:“垃圾书”变成香饽饽
触摸时光 慢品书香 古旧书店在年轻人中“热”起来
旧书不厌百回读(旧书不厌百回读下一句)
旧书读百回
读旧书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