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馆藏还要融入日常 数字技术让四川非遗人人可玩可享 四川新闻频道

发布时间:2025-11-10 20:05

四川火锅以麻辣闻名,是四川地区的特色 #生活知识# #饮食生活# #地域特色菜#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邱可欣 邓玥潇 熊雅绮 实习生 唐然冉 摄影报道

非遗馆内,指尖轻点交互屏,蜀绣针法教程即刻呈现;直播间里,非遗传承人带着郫县豆瓣、自贡剪纸实时带货;“云端非遗馆”中,四川153项国家级、113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数字技术加持下,变得触手可及……

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论坛召开之际,记者走进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下简称“四川非遗馆”),一个个鲜活场景生动诠释着:当数字化技术与蜀绣针丝、川剧脸谱、藏戏神韵相撞,四川正以“接地气”的创新探索,让“赋能文明记忆,共享数字未来”的论坛主题,从理念落地为可感可触的生活现实。

文化传承

让巴蜀文化“见人见物见生活”

走进四川省非遗馆,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蜀绣的针丝流光、道明竹编的巧夺天工、龚扇的薄如蝉翼映入眼帘,羌年的欢腾氛围、川剧变脸的奇幻瞬间轮番上演,成都漆艺、银花丝制作、郫县豆瓣传统技艺、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等项目错落展陈。这是我国第一个建成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四川非遗资源和保护传承实践集中展示的主平台与总阵地,也是四川“非遗会客厅”。

四川非遗馆内(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国家级非遗羌年展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非遗馆内游客络绎不绝(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自2022年常态化开放以来,我们累计接待观众300万人次,组织活态展演、专题活动超200场次。”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主任李琳接受采访时,目光扫过馆内正专注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做竹编、在交互屏前探索蜀绣技艺的孩子们,“我们就是要让非遗走出非遗馆展窗,通过数字化互动和亲手体验,走进日常、贴近年轻人,成为巴蜀优秀传统文化‘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立体展示窗口。”

研学学生队伍走进四川非遗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今年国庆假期,“锦绣天府 焕新非遗”2025年四川非遗购物节以“让非遗可触摸、可参与、可分享”为核心,线上线下同步热闹开启。

线下非遗市集里,20余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非遗企业商家齐聚,蜀绣、竹编、剪纸、陶艺等超800种精美非遗产品琳琅满目,让市民游客应接不暇。“这里太好逛了!不仅能买到心仪的好物,还能和非遗传承人面对面聊天,听他们讲背后的文化故事。”游客方小姐笑着展示手中的道明竹编小物件,“准备送给朋友,让他们也感受四川非遗的精妙。”线上商城同样便捷贴心,汇集非遗美食、传统手工艺品、非遗工坊体验课程等十余类产品,大家轻点屏幕就能一键购入,让非遗好物轻松走进日常。

这实际上是四川让非遗浸润生活的生动写照。铺开“锦绣天府·安逸四川”的美丽画卷,成都的茶馆里,川剧变脸与盖碗茶香相伴,成为市民休闲打卡的热门选择;乐山钵钵鸡、宜宾燃面等非遗美食通过连锁化经营,端上更多家庭的餐桌;蜀锦和蜀绣元素融入现代服饰,在年轻人的穿搭中焕发新意。

而数字技术更拓宽了这份贴近感:短视频平台上,四川姑娘李子柒通过非遗内容圈粉无数;线上非遗公开课则打破地域限制,让川蜀大地的文化瑰宝真正融入三餐四季、烟火日常。

数字搭桥

让千年非遗“留痕”更“留魂”

“非遗保护既要融入日常、贴近百姓,更得筑牢专业化保护的根基。”李琳介绍,近年来四川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上持续发力、稳步推进,通过系列专业举措为非遗传承保驾护航,让千年技艺既能“数字留痕”,更能“文化留魂”。

“我们首先搭建了‘四川非遗数字保护平台’,以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文化生态保护区等为核心主线,构建起覆盖非遗十大门类的‘四川非遗数据库’,实现各类非遗资源系统化归集管理。”李琳说,同时推进传承人数字化记录工作,“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已做10年,指导市州开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也已有7年,目前累计沉淀的数字资源量已突破600TB。”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前些年我们针对濒危非遗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实施抢救性保护记录,全力留存‘数字档案’,避免技艺失传。”此外,四川还将信息化技术全面融入非遗申报、传承人管理等日常工作全流程,“这既提升了工作透明度、让保护更规范,也大幅提高了保护管理效率。”

四川非遗馆内数字化窗口展示

值得一提的是,青年力量的加入让专业保护焕发创新活力。李琳表示,年轻人是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活力注入者”,更是数字化传播的推动者和创新转化的主力军。“像‘90后’道明竹编代表性传承人杨隆梅,打造了自己的数字化工作室,通过直播教学带大家体验竹编技艺,借助电商渠道拓宽销售渠道,不仅让老手艺火了起来,更带动3000余人居家就业。”

青年非遗保护分享会(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除了杨隆梅,阿坝州壤塘非遗传习所的年轻从业者、泸州毕六福油纸伞代表性传承人毕原绅、雅安荥经砂器代表性传承人叶骁等青年传承人,都在积极探索非遗数字化保护和传播路径。“他们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传播非遗,为专业保护注入新鲜血液,在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成效十分显著。”李琳举例补充道。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特别是AI(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为非遗保护带来了新方法、新手段的同时,李琳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实现数字技术全面赋能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关键是守正创新。”李琳表示,守正创新即守传统之正,创时代之新,守住根脉、守住精神,同时融入现代社会,创造更多符合当下审美和时代需求的产品与内容,让非遗在数字时代真正活下来、火起来。此外还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用数字化手段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记者了解到,“十四五”期间,四川省非遗保护中心、四川省非遗馆确定的“三中心三基地”即建设成为全省非遗保护的指导中心、数据资源中心、宣传推广中心和保护研究基地、展示体验基地、创新转化基地的目标定位已基本实现。“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强化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转化,用数字技术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以数字技术激发文旅融合动能。”李琳说。

编辑:郭幸鑫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或发送邮件至“scxww@newssc.org ”报料。

网址:不止馆藏还要融入日常 数字技术让四川非遗人人可玩可享 四川新闻频道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403753

相关内容

在泸定 红色精神从书本跃入生活|万千气象看四川 四川新闻频道
四川高校别样迎新:既有 “人情味”又有 “科技范” 四川新闻频道
社会民生 四川新闻频道
广元,蜀道风华丨来四川 解锁21种生活方式⑤ 四川新闻频道
四川省白玉县:河坡非遗技艺焕新生 文旅融合启新程
2024四川科技馆游玩攻略(时间+地点+交通)
从非遗传承到“微型民族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四川宜宾小学课堂
四川五天四夜出行攻略,不可错过的四川5日旅游,四川攻略大全!
四川省人大代表李秀英:把数字化融入教育,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的数字化混合式教育模式
让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