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家庭火灾逃生应急指南 #生活技巧# #居家生活技巧# #家庭护理技巧# #家居维修指南#
内容简介 · · · · · ·
成为幸存者而非受害者
2019 年“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披露的北大女生自杀聊天记录,把 PUA(Pick-up Artist,约会技巧)一词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亲密关系中的精神虐待可能导致严重的身体和心理伤害。可怕的是,这样的精神虐待和控制,往往以爱为名,难以识别和摆脱。以社会热点事件为切入点,NPD(Narcissistic PersonalityDisorder,自恋型人格障碍)也逐渐为人所知。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者通常是人际关系中精神暴力的施加者。而受伤最严重的,就是自恋者身边最亲近的人,以孩子和伴侣为甚。
在心理咨询实践中,我经常接触到表现出“自恋性脆弱”(Narcissistic Vulnerability)的来访者。他们通常特别在意他人的评价、对批评反应强烈、人际关系不良、情绪调节困难、长期不快乐,有时还会失眠,出现强迫行为或躯体化症状,在...
(展开全部)
成为幸存者而非受害者
2019 年“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披露的北大女生自杀聊天记录,把 PUA(Pick-up Artist,约会技巧)一词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亲密关系中的精神虐待可能导致严重的身体和心理伤害。可怕的是,这样的精神虐待和控制,往往以爱为名,难以识别和摆脱。以社会热点事件为切入点,NPD(Narcissistic PersonalityDisorder,自恋型人格障碍)也逐渐为人所知。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者通常是人际关系中精神暴力的施加者。而受伤最严重的,就是自恋者身边最亲近的人,以孩子和伴侣为甚。
在心理咨询实践中,我经常接触到表现出“自恋性脆弱”(Narcissistic Vulnerability)的来访者。他们通常特别在意他人的评价、对批评反应强烈、人际关系不良、情绪调节困难、长期不快乐,有时还会失眠,出现强迫行为或躯体化症状,在职业和亲密关系的发展上也容易停滞不前。通过评估,我惊讶地发现,这些来访者的原生家庭中往往存在具有自恋特质的父母(或其他重要抚养者)。这一发现也印证了自体心理学创始人海因茨·科胡特在其论著中的观点——父母未解决的自体需求(表现为自恋特质)会通过代际传递导致子女的自体疾患。
这些父母通常表现出病理性自恋的特征,例如:在人际关系中有剥削他人的倾向,严重缺乏同理心,表现出嫉妒和破坏行为,时常情绪失控甚至暴怒,有时还伴有施虐或受虐的行为。一些父母已达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而另一些虽然未达到此程度,但依然具备明显的人际剥削特征。这种家庭环境对来访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深远影响,成为他们心理困扰的重要根源之一。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自恋型家庭的“受害者”在互联网上留言分享自己的痛苦:
——“我爸从不会在经济物质方面亏待我,但在精神方面,他经常快把我逼疯了!”
——“我妈总是控制我的穿着,如果不符合她的审美,她会觉得我给她丢人,甚至不愿意跟我一起走在街上。记得有一次,我剪了短发,她竟然等了我一晚上,到我回家后狠狠地骂我,说我像个男人,一点女孩子样都没有。”
——“她从不在别人面前失控,情绪稳定,形象完美,还表现出泛滥的‘母爱’,我才是那个在别人眼中大喊大叫的‘神经病’。”
我们能从这些网友的文字中感受到强烈的无助和愤怒。值得注意的是,自恋型父母的伤害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常被合理化和否认,受害者的控诉往往被无视甚至质疑。有些病理性自恋者(简称“自恋者”)的外在形象光鲜亮丽,因此当孩子或伴侣试图向他人寻求帮助时,常被告知“他(她)是爱你的”“你想多了”。这种反馈使受害者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孤立感。
◎病理性自恋:具有人际伤害性的心理模式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需要他人赞扬且缺乏共情的自大(幻想或行为)的普遍模式;起始不晚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下,表现为下列中的 5 项(或更多)症状:
●具有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例如,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没有相应成就时却盼望被认为是优胜者)。
●幻想无限成功、权力、才华、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先占观念。
●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特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地位高的人(或机构)所理解或与之交往。
●要求过度的赞美。
●有一种权利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优待或他人自动顺从他的期望)。
●在人际关系上剥削他人(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利用别人)。
●缺乏共情:不愿识别或认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常常嫉妒他人或认为他人嫉妒自己。
●表现为高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
尽管符合自恋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的人比例相对较低(约0.5%~5%),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达到诊断标准的自恋者就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实际上,许多自恋型父母虽然未达到完全的诊断标准,却仍然符合其中 2~4 条特征(特别是其中的人际剥削、缺乏共情、嫉妒、权利感等特征),这足以对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以及其他人际关系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
病理性自恋的概念比自恋型人格障碍更为广泛,它包括两种形态:自恋性夸大和自恋性脆弱。从精神分析角度来看,自恋者倾向于剥削、利用他人,维系自恋性夸大的同时防御内心的脆弱。他们将他人视为工具,甚至将情感或身体虐待合理化为“教育”。在家庭中,他们制造好坏对立,令家庭成员陷入无休止的斗争;他们容易暴怒,给孩子带来深重的心理阴影。他们把自身脆弱的一面投射 A 到他人身上,不断打压、贬低他人,令受害者逐渐认同这些负面感受,变得自卑和脆弱。父母长期的情感操控让孩子承受各种心理创伤,形成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C-PTSD)。
◎自恋型家庭幸存者的成长困境
许多在自恋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仍希望通过沟通让父母改变,但现实往往令人失望。治疗自恋者通常很困难,并非没有方法,而是他们抗拒改变。一个人想要改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承认自己的问题、愿意接受帮助。不过,对很多自恋者来说,这两点几乎无法实现。
1. 自恋者很少承认自己的问题
他们习惯于否认问题并将其投射到他人身上。在他们的认知中,问题在于他人,他们自己是“完美的”。即便内心隐约知道自己有问题,他们也绝不愿意承认。他们对别人不坦诚,对自己也不坦诚,承认错误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深刻的挫败。
2. 自恋者抗拒接受帮助
接受帮助意味着他们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弱小与无助,这会与他们的自恋性夸大感产生冲突,加剧他们的羞耻感,甚至引发抑郁。即使他们来做心理咨询,强烈的嫉妒心也会常常阻碍他们从咨询师那里吸收有用的反馈,使得改变无法发生,甚至导致情况变得更为糟糕(这种现象被称为“负性治疗反应”)。
当成年后的子女试图与自恋型父母沟通,希望他们改变或道歉时,常会遭遇强烈的反抗。他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痛苦的现实:他们的父母是缺乏爱的能力的人;以及童年所缺失的无条件爱,他们永远也得不到了。有些人会与父母展开旷日持久的斗争,对父母宣泄大量的怨恨;有些人会因为自身发展的困境,将一切归咎于父母,陷入令人窒息的纠缠关系之中。而另一些人则在痛苦中学会了接受现实,哀悼早年爱的缺失,重新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成为幸存者而非受害者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帮助此类家庭的来访者在心理上摆脱自恋型父母的操控,往往需要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些来访者通常被大量苛刻的道德要求束缚,难以直面原生家庭的问题,并倾向于将父母理想化或美化。这种认知模式使他们陷入一种内在冲突之中,难以看清家庭关系的真实面貌。
当他们逐渐觉醒并开始从心理上脱离父母的控制后,通常会经历一段痛苦的情绪挣扎。这包括深深的抑郁、挥之不去的内疚感、无法缓解的孤独感,以及强烈的自我怀疑等。这些情绪不仅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也让他们对于完成心理重建产生了强烈的困惑和不安。
通过及时觉察和有意识地改变,源自自恋型原生家庭的心理创伤是可以被修复的。首先,幸存者需要从心理上脱离原生家庭的控制,成长为情感独立的个体。接下来,他们需要着手修复人际关系层面与自我发展层面的问题。
●人际关系层面:处理由不安全依恋关系带来的影响,以及由敏感、脆弱的心理状态和难以驾驭的攻击性、表现欲而引发的问题。
●自我发展层面:减少对不良心理防御机制的过度依赖,改善情绪调节能力,突破苛刻道德标准的束缚。
本书旨在揭示自恋型父母对孩子的深远影响,并为成长于这些家庭中的读者提供心理疗愈的途径和方法。希望读者借由正视原生家庭中深层次的创伤与问题,通过深刻地觉察、勇敢地直面,以及切实地实践,最终重建稳固的自我身份认同,并形成更健康的人际关系。内在的转变不仅是疗愈的核心,也是构建属于自己的健康生活的重要路径。希望在这本书的帮助下,每位读者都有能力摆脱童年创伤的束缚,成为有毒原生家庭的幸存者。
作者简介 · · · · · ·
◎俞林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专业委员会注册心理师
浙江大学心理中心专职咨询师
精神分析取向个人执业咨询师
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心身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杭州怡宁心理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
累计接受心理咨询相关培训及督导3000小时以上
个体咨询经验超过10000小时
出版著作
《认识你自己:与原生家庭和解》《探索你自己:自我分析的途径》
开设课程
情绪课程“照顾你的小情绪,好状态不靠忍”
人际关系课程“不要成为那个人:人际关系中的18个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正念减压课程“易上手的正念冥想课”
目录 · · · · · ·
◎上篇:揭示自恋型家庭的伤害
◎第一章:自恋的真相:从健康需要到病理索求 -002
自恋:正常的心理需要 -002
病理性自恋:夸大与脆弱 -010
自恋的发展:从正常到异常 -018
◎第二章:伤害的剖析:自恋者的 21 种情感武器 -026
· · · · · · (更多)
喜欢读"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42.00元
45.50元
48.30元
49.99元
55.30元
喜欢读"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的人也喜欢 · · · · · ·
我要写书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 条 )
大耳朵读书 2025-07-21 09:14:10 “成为幸存者而非受害者”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书名:《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作者:俞林鑫 / “你不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治愈童年,改变的开始在于看见问题。” . 你会游戏成瘾吗? 会抗拒结婚、生育吗? 会长期感受不到快乐吗? 习惯于讨好顺从别人吗...... . 年纪越大,你越像你的父母吗? 还是遇... (展开)
自有我在 2025-10-27 21:05:45 面对带来伤害的原生家庭,请要牢牢记住:我们始终有选择的权利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的深远影响,特别是那些隐藏在“为你好”名义下的情感伤害。但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自我疗愈之路,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或许能为我们点亮一盏灯。它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过去的创伤,更能指引我们走向真正的内... (展开)
小阿文成长路 2025-07-20 22:51:06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真的很大,如果有好父母,小孩真的就像生活在快乐天堂里面。 我是一个属于遇见什么事情都能用童年治愈的人,一生都在被治愈,快乐又幸福。 俞林鑫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摆脱自恋型父母》看完就像哭,想到了我的闺蜜,被家庭摧残的人生,每天都活在煎熬中... (展开)
柯梦南 2025-07-12 10:42:10 识别自恋型父母的“面具”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心理学领域,原生家庭对个体成长和人格塑造的影响已是老生常谈。然而,当原生家庭中出现“自恋型父母”这一特殊群体时,其对子女造成的深远创伤和困扰,往往需要更具针对性的疗愈路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 如何摆脱自恋型父母》的核心在于帮助读者识别自恋型父母的特征,理... (展开)
墨墨等侯 2025-07-22 08:47:45 赋予重建自我的主动权。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聚焦非正常家庭环境对心理的深层影响,提出家庭犹如“剧本”,成员被迫扮演既定角色,而父母往往是核心编剧。书中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剖析0-6岁关键阶段:0-0.5岁决定安全感与精神健康;0-3岁形成依恋模式(安全型、回避型等);3-6岁塑造价值观。作者结... (展开)
不紧不慢也挺好 2025-07-21 05:50:37 勇敢正视自己,夺回人生主动权。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如何摆脱自恋型父母》 看到这本书名心里马上开始自我反省模式:我是否也是这种自恋型的父母,我的孩子又是否受到了这种伤害?书中刚开始就有一个小测试,我们可以进行一下测试,看看自己是什么样子的父母。 作者接触过很多心理咨询的病例,他将这些案例进行... (展开)
纯白安妮 2025-07-20 10:41:58 让原生家庭成为安全的避风港
家是安全的避风港,原生家庭是每个人的栖息地,我们一出生迎接我们的就是自己的原生家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而且这是唯一的。《原生家庭的生存指南》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一本书,帮助人们摆脱自恋型的父母。 现如今很多人都会说要疗愈原生家庭的创伤,其实我们不需要用一生的... (展开)
艾佳陪你读书 2025-07-13 08:37:07 如何摆脱自恋型父母,这本好书让你重获新生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俞林鑫《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摆脱自恋型父母》这本书的,整个人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认知被彻底重塑,久久难以平静。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原生家庭能有多大影响?但只有深陷其中的人才知道,自... (展开)
朵朵_妈 2025-11-05 19:20:19 很庆幸,自己不是自恋型父母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摆脱自恋型父母》是心理咨询师俞林鑫老师的作品,他凭借丰富的咨询经验,将自恋型家庭的复杂问题剖析在我们面前。在本书中他揭示了自恋型父母对孩子的深远影响,并为成长在这些家庭中的读者提供了心理\疗愈的途径和方法。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 (展开)
凌小天 2025-11-04 16:42:29 亲爱的家长,请不要再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
朋友单位组织度假,远在云南有风的小院,电话里说:真想留在这里不想回了。听着语气不对,原来,她刚落地大理,妈妈打来电话,因为一件事情,把这一生受过的委屈和不甘说了一遍。她说,父亲离世后,她成了妈妈的情感出口。 印象里,老人家是一位强势的老太太,毕业工作蛮好的,... (展开)
> 更多书评 16篇
网址: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404408
相关内容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摆脱非正常家庭环境的影响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摆脱非正常家庭环境的影响
婚姻家庭幸福指南: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婚姻家庭基本原则:构建幸福家庭的指南》
家庭食品储存方案优化指南.docx
《家庭生活指南》
生存指南,职场家庭必备!
家庭生活指南,家庭生活指南是什么级别
家庭生活指南(关于家庭生活指南的介绍)
《平原婚姻家庭咨询师课程:构建幸福家庭的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