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歐盟以《數位市場法案》推動系統開放後,日本今年也通過《行動軟體競爭法(Mobile Software Competition Act)》,要求平台必須讓第三方語音助理能存取核心系統功能。
為了符合法規,蘋果也在 iOS 26.2 Beta 的開發文件中首次提到,將允許用戶將側邊按鈕的 Siri 更改為其他第三方語音助理(例如Google Gemini 或 Amazon Alexa 等等);當然這項調整僅適用於日本地區,其他國家則維持由 Siri 獨佔語音助理。
也歡迎收聽《果仁聊科技》Podcast,讓你利用瑣碎時間吸收科技新知!
點擊收聽:ChatGPT 瀏覽器 Atlas 登場!能取代 Google Chrome 嗎?7 大特色懶人包
延伸閱讀》
iOS 26.2 Beta 3 更新釋出:AirDrop 更彈性、提醒變成鬧鐘、Siri 也能換掉等 10 大變化一次看
目前長按 iPhone 電源鍵只能啟動 Siri,不過在 iOS 26.2 Beta 的最新開發者文件與系統程式碼中,蘋果首次明確表示「未來將允許用戶更改側邊按鈕長按所叫出的語音助理」,這些全新的提示字串與描述包括:
Side Button Settings(側邊按鈕設定)Select Another Default Side Button App(選擇另一個預設的側邊按鈕 App)Assign a voice-enabled app to the Side Button(指派一個可語音操作的 App 給側邊按鈕)Press and Hold to Speak is not available while the Side Button is assigned to %@.(當側邊按鈕被指派給 %@ 時,無法使用「按住說話」功能)。The default Side Button app cannot be hidden. You can change your default apps in Settings.(預設的側邊按鈕 App 無法被隱藏,可在設定中變更預設 App)。The default Side Button app cannot be locked. You can change your default apps in Settings.(預設的側邊按鈕 App 無法被鎖定,可在設定中變更預設 App)。系統甚至還準備了下載流程階段的提示,例如如「“%@” will be available when it finishes downloading.(%@ 下載完成後即可使用)」;這些字串全部來自 Siri 的私有框架中,代表這次變更是直接針對「預設語音助理」權限所做的核心調整。

因應《行動軟體競爭法》,「替換 Siri」僅限日本用戶
另外,從系統程式碼到官方文件,也能得知這項功能是「地區限定」,例如:
%@ is not available for use with the Side Button in your region(%@ 在你所在的地區無法與側邊按鈕搭配使用)。%@ is no longer eligible for use with the Side Button. Contact the app developer for more information.(%@ 不再符合側邊按鈕使用資格,請聯絡該 App 開發者以取得更多資訊)。蘋果也在 Developer Blog 中正式確認「替換 Siri」僅提供給日本用戶,需搭配日本 Apple ID 才能啟用;其他國家目前並未被列入支援範圍。這與程式碼中多次出現的區域限制提示相互呼應,證實這項新功能確實是針對日本市場的調整。
綜合開發者文件與程式碼內容,可以明顯看出蘋果此次調整是為了符合日本新通過的《行動軟體競爭法(Mobile Software Competition Act)》;該法規要求平台必須讓第三方語音助理能存取核心系統功能,並不得在虛擬助理或硬體操作上偏袒自家服務,因此蘋果才會在 iOS 26.2 中開始實作相關變更。

歐盟方面,雖然《數位市場法案》也包含開放語音助理相關的規範,外媒先前也曾推測蘋果可能會在歐盟推出類似功能;不過蘋果目前尚未宣布任何歐盟的相關計劃,目前唯一確認會開放的地區只有日本。
至於「替換 Siri」是否有機會擴展至其他國家?以蘋果的對於系統的保守程度來看,主動推廣到全球的可能性極低;蘋果過去在 Siri、預設 App、硬體按鍵操作等層面,都採取高度封閉與一致性的設計,目的就是維持平台體驗的可控性,因此如果沒有法律強制要求,蘋果通常不會主動讓第三方語音助理取得與 Siri 等量的系統權限。
延伸閱讀》如果想知道更多關於 Apple 的消息、教學、小技巧或是科技新知,一定要點擊以下任一 LOGO,追蹤我們的 Facebook 粉絲團、訂閱 IG、YouTube 以及 Telegr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