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物的兴起:上海“非遗”传承的数字化新生态
科技对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手段,数字化技术使遗产得以传承。 #生活知识# #科技生活# #科技改变生活# #科技对社会影响#
对上海非遗生产性保护和创新性转化来说,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大潮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疑必须更加注重与科技、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的融合发展,通过跨界合作和创新模式,获得更多领域的关注和推广,从而拓展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
近年来,在技术时代性变革的推进中,在国家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政策引导下,数字技术为非遗生产的研发、设计、定制、生产等环节重构出新的生态环境。从城市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正如学者所言:“通过结合数字影像投射,互动艺术、互动建筑、计算机光照系统和地理标签数据等干预手段,散布的数字媒介为改变城市氛围提供了独特的可能性”,特别是数字技术与非遗的联姻,让人们生发出一种激发公共空间活力的新想象,预见到发展“更开放的公共交往的潜力”,在新的社会实践与技术平台的扭结点上,“具身和中介化互动的创造性混合或可容居民从零开始重新‘书写’城市”。(麦奎尔 S. 媒介与城市:城市作为媒介[J]. 潘霁译. 时代建筑,2019, (2): 6-9. 引见:第8页.)本文将从三种新兴起的非遗数码物类型着手,探究此种创造性书写的可能,它们分别是:由AI设计、3D打印助产的非遗新工艺、非遗与网络游戏的联姻,以及重构时间价值的“数字非遗藏品”。
“手工艺”再造:“非遗”技艺的数字化新活力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中,传统手工艺是其中重要的一类,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物”均依靠手工制作而来。然而手工艺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在历史发展中,随着技术发展和生产工具的改良,新技术和新工具不断融入原来的工艺中,使传统手工艺的内涵不断融入新元素。进入20世纪,传统手工被纳入非遗保护的范畴,机械化、流水化往往成为与传统手工艺相悖的对立面。然而,在非遗保护进行到生产性保护和生活化保护的阶段后,传统手工艺制品进入消费市场,增加其在现代生活的使用就成为潮流。这种对“手工艺”的改造意义极为重大,借用艺术史家的说法,即“人创造了自己的双手……逐渐使自己的双手摆脱了动物世界,将它们从远古时代与生俱来苦役中解救出来。不过,手也创造了人”(福西永 H. 形式的生命[M]. 陈平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4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数字化激发出了“手工艺”新的创造活力。
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紫砂艺术传承人、四海壶具博物馆馆长许泽锋以国家会展中心场馆的“四叶草”形态作为灵感创作的“四叶草套壶”将新技术引入的非遗文创新品。许泽锋采用计算机3D建模技术并结合传统制作方法制作出“四叶草套壶”,作品造型生动传神,既不拘泥于传统,又体现了海派紫砂艺术的精髓。2019年,在第二届进博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暨中华老字号”展区设置了“非遗+AI”区域,传统七宝皮影艺术结合了多感官交互技术,观众可敲鼓选将、打斗,参与表演;海派旗袍中的龙凤旗袍将智能织物材料与智能算法结合,在保留传统制作工艺的前提下能在旗袍上展现四季动态景色。
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展出的“四叶草福礼紫砂壶”
近年来,包括上海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师生一直在将人工智能、可穿戴等技术引入非遗研究中。上海大学可穿戴技术与中国非遗刺绣创新实验工作坊在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借助电脑显示器和戴在头、手上的电子传感设备将刺绣者的脑电波和肌电波展示记录出来,试图将技术过程中不可见的部分用可穿戴设备展现出来,在未来借助人工智能帮助传承人创新设计。在上海大学举办的长三角传统工艺数字化建设研修班中,研修班开设了非遗造物与“非遗+AI人工智能图形生成”、非遗与短视频制作、非遗数字藏品、三维扫描、直播等课程。许多学员都制作出新颖的作品。在这样的探索和试验中,各类非遗工作坊、非遗传承基地已经成为新技术、新业态与非遗融合碰撞的先锋试验场,吸引着年轻一代参赛者积极参与到非遗创意的队伍中来。
2023年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身穿中国传统风格服饰的“初音未来”手办引发粉丝瞩目。“初音未来”本是一款SEGA经典音乐节奏游戏,数字人物“初音”是由音乐软件生成的拟人化产物。玩家要随着节奏以触碰方式划过画面上出现的歌词,才能让“初音”成功演唱歌曲。这款手办以中国古代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为灵感,结合传统古琴名曲《流水》制成,复现中国古典传说之美的同时又呈现现代创作之趣,这种以海外经典IP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尝试,为非遗的数字化和创新性探索拓展了新思路。
“高山流水”版的初音未来
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角度看,在非遗文创产品中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机器人,使传统的手工制作过程得到大幅度优化,可以减少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这将使非遗文创产品更加亲民化。更深一层,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一种新的非遗生态被生产了出来,且具有新的创造表现,它来自“一种能引起媒介生长的能力”“一种对本来异质的元素进行合成的能力”。(福勒 M. 媒介生态学:艺术与技术文化中的物质能量[M]. 许煜译.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 51.)数字技术不但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渠道,不断扩大着影响力和覆盖面,这种“合成能力”也为非遗创新的新样式、新场景、新体验提供了无限可能。
“虚拟”的力量:非遗与游戏联姻的新价值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非遗传播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代人的多样性需求。而游戏产业凭借其独特魅力与巨大影响力,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备受瞩目的传播媒介。游戏产业不仅具备全球覆盖的广泛性,还拥有互动性强、沉浸感强等诸多优势,为非遗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如关注全球文化工业变革的学者所说,“全球文化工业利用了游戏和拟仿,利用了人类的富有情感的特点,从而实现资本积累”;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如今文化更像是设计,我们体验文化的过程更像是居住着体验被设计好的空间的过程。我们对文化的体验首先通过使用,其次通过表面,再次通过内部。”(拉什 S, 卢瑞 C. 全球文化工业:物的媒介化[M]. 要新乐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95-302.)非遗与游戏的联姻,正是激发了更为鲜活的情感性体验。
近年来,上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努力打造“游戏创新之城”。在政策催动下,上海的游戏产业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网络游戏发展的重镇。数据显示,2022年上海网络游戏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1280亿元,占全国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其中,汲取非遗元素的游戏成为独具特色的品类,不但使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了非遗,尤其激发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1.现象级游戏《原神》中非遗元素的多模态嵌入
2020年9月上线的《原神》是一款角色扮演类的开放世界冒险游戏,由上海米哈游天命科技有限公司制作发行,目前游戏在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其中的《神女劈观》视频推出了13种语言版本,上线全球170余个国家及地区,在B站的播放量已经超过3000万,在Youtube上播放量超800万,成为国产游戏文化输出的典范和成功案例。
《原神》游戏设计蕴含中国传统戏曲、传统技艺、民俗等丰富的非遗元素。以其在2.4版本中人物云堇为例,在游戏场景中,云堇被定位为璃月地区的艺术家,善于演唱璃月地区的传统戏曲—璃月戏。璃月戏的设计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京剧。人物的服饰设计中融入了大量传统京剧戏服元素,如帽上的绒球、外衣的云肩以及背后的靠旗。而以京剧为主要风格的剧情动画《神女劈观》的唱段部分由著名京剧荀派花旦杨扬演唱。云堇的角色魅力吸引了众多玩家参与《神女劈观》的二次创作,多位国家级艺术家翻唱该唱段,衍生出豫剧、黄梅戏、秦腔、川剧等多个版本。在《原神》全新3.4版本中的“磬弦奏华夜”中有以春节及元宵为参考而设计的璃月节海灯节和以古老的中国传统皮影戏为蓝本设计的“纸映戏”游戏内容。
云堇推出的有京剧元素的动画《神女劈观》
《原神》作为上海异军突起的游戏IP,其开发者对使用非遗元素的推出进行了多方尝试,如同步推出纪录片《流光拾遗之旅》系列等诸多非遗技艺推到幕前。如关于青瓷的纪录片中展现了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李震制作还原游戏道具的过程。而2023年上海的“非遗新体验”国潮文创设计大赛中的亮点之一,就是“数字创新”板块中采用非遗相关的技艺与《原神》结合进行创作的作品。大赛出现多款精彩的以游戏IP为灵感的非遗文创手工艺品:以南京绒花技艺制作的“浮生一梦原神绒花配饰”设计灵感取自《原神》游戏中“温迪”“钟离”“雷电将军”“纳西妲”四位角色;作品《藏镜仕女图》撷取《原神》游戏元素并运用中国古代四大印花技艺之一“蜡染”制作而成;作品《掐丝珐琅画》取型《原神》制作成钟离版“小听神和”,作品以掐丝、点蓝为主要工序,与当下流行的流沙人工相结合制成。
古老技艺与现代游戏元素的联手,以真实演绎虚拟,以技艺转化想象,将非遗和现代数字游戏以奇妙的方式结合在一起,让非遗的传播呈现出更多的可能与空间,激发出“虚拟+现实”传播的新样态新活力。“非遗”游戏丰富性和本土性,无疑也成为展示数字技术“虚拟”力量的重要窗口。
2.虚拟中在场:“非遗”在全球文创产业中的新格局
上海多家游戏公司近年来也都进行着游戏与非遗的融合尝试。2023年上海游戏公司莉莉丝的游戏《剑与远征》推出三周年国风庆典版本,发布新英雄木兰和主题曲《吾道》《天命》,并联名非遗传承人打造具有中华文化神韵的多款游戏皮肤。两首主题曲在哔哩哔哩(B站)平台播放量近300万次,海外平台播放量约60万次。2022年,莉莉丝游戏发布新游戏《Dislyte》,上线首月就在美国市场取得AppStore下载榜第一和畅销榜前十的首发成绩。游戏将女娲、杨戬等神话人物,与年轻人喜爱的潮流文化、潮流元素相融合,让全球玩家通过另一种演绎方式来认识中国神话符号。
2020年7月,上海椰岛游戏工作室研发的《江南百景图》正式上线,这款充满江南古风的游戏在线上成功吸引了众多玩家,并在线下推出了多项拓展活动。游戏已涵盖应天、苏州、扬州等八个城池,并与上海豫园、南京大报恩寺、吴中博物馆等知名景点或机构展开深度合作,还将螺钿漆器、苏绣、顾绣等多种非遗技艺以创新多元的形式呈现于游戏中。《江南百景图》每次上线新城市时,制作团队都会积极寻求与城市经典人文风貌地标或相关机构展开深度联动,以引导年轻一代用户通过城市风貌这一载体,探索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此举使游戏中的每座城池都充分展现了相关城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为玩家带来全新的文化认知和深度体验。
按照卡斯特的说法,数字时代“新社会中的所有信息均以一种二元模式运作:亦即在多媒体沟通系统中‘出现’或是‘缺席’。唯有在这个整合系统中出现,才让信息能够沟通于社会化。”(卡斯特 M. 网络社会的崛起[M]. 夏铸久,王志弘等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64.)这对国家间的文化交往亦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游戏成为跨越国界、文化的桥梁。而非遗元素题材游戏受到广泛关注和热烈欢迎,不但体现了Z世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溯源和自信,而且展现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借助游戏正向传播的非遗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审美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提升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使各国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同时也能为全球创意文化带来新的灵感源泉。
“数字藏品”:重新开掘“非遗”产品的时间价值
伴随着元宇宙、web3.0、区块链等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潮流,数字化为非遗传承带来了社会生态重构的全新机遇。2021年左右数字藏品(NFT)逐渐火爆,成为市场追逐的“新宠”。在这股市场热潮中,文博、非遗领域的IP等成为最受数字藏品平台青睐的资源之一。北京、上海、江苏、安徽等地都成为非遗藏品发行的试水者。
2022年上海数字平台“天工严选”首次发布非遗数字藏品,首期发行主题为“活在当下的天工技艺”,其灵感来自2021年6月上海市举办的“百年百艺·薪火相传”非遗展。首先发行的两款数字藏品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唐明敏的上海绒绣作品《浦东陆家嘴》和江西景德镇的“中国轻工大国工匠”曹爱勤瓷雕作品《富春山居图》。同年,阿里平台为上海非遗传承人非遗蜡笺技艺传承人俞存荣创作的“蜡笺金扇”推出12款金扇数字藏品。继此之后,“天工严选”又推出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陶润文以敦煌壁画为原型的釉下五彩陶瓷数字藏品,作品通过还原烧的方式体现敦煌莫高窟不同时代的岩画原矿色彩,首创出釉下五彩陶瓷敦煌壁画系列,彰显中国传统工艺之美。
“天工严选”发布的数字藏品“活在当下的天工技艺”系列
数字藏品创作方式与传统非遗作品有所不同。创作者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将传统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充满现代感的作品。数字藏品的创作还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观众的需求和喜好进行分析,从而更加精准地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提升非遗作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作为非遗产品在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形式,数字藏品通过区块链技术,也可以其数字化版权得到了更好地保护。
在数字化网络时代,“非遗”传承面对着巨大挑战。用图像艺术史专家米歇尔的话来说,“生控复制已经取代沃尔特·本雅明所说的机械复制而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技术决定性因素。如果说机械复制性(摄影、电影以及相关工业进程,如流水线生产)统治了现代主义的时代,那么生控复制(高速计算、视频、数字影像、虚拟现实、因特网以及基因工程的产业化)则统治了我们称之为后现代的时代。”(米歇尔 W J T. 图像何求:形象的生命与爱[M]. 陈永国,高焓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350.)对上海非遗生产性保护和创新性转化来说,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大潮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疑必须更加注重与科技、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的融合发展,通过跨界合作和创新模式,获得更多领域的关注和推广,从而拓展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
作者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
如何订阅
邮政代号:4-287 杂志定价:38.00元/期
致电编辑部订阅全年六期惊喜优惠价:200元
联系我们
地址:上海巨鹿路709号, 邮编:200041
电话:086-021-64377362
E-mail:shartreview@sina.com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主管
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主办
《上海艺术评论》编辑部出版
关注《上海艺术评论》,聆听真正的艺术评论声音
网址:数码物的兴起:上海“非遗”传承的数字化新生态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410744
相关内容
“数字遗产”如何继承?“云端”时代哪些数字遗产可以写入遗嘱?福建福州:数字技术让非遗传承妙趣横生
福建省大力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 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
代表委员谈非遗传承、话创新发展:让古董“活起来” 非遗“火起来”
美学云课堂 |“非遗馆”馆长说非遗 数字化为非遗插上翅膀
抖音上的山东非遗:唤醒传统文化,让非遗焕发新生机
当AI遇上非遗,传承之美不再沉睡!
跨界合作、数字交互、振兴乡村,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文化中国行
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注入生机
细数海南非遗好味道 “传承+创新”打造旅游金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