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时间规划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发布时间:2024-11-21 00:42
城市规划的最终目标是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生活环境 #生活知识# #社会生活# #城市规划#
转自 微信公众号 国际城市规划
期刊精粹 | 城市生活时间规划的目标、内容与方法【2024.3期优先看 · 主题】 (qq.com)
在城市居民流动性不断增加、时空间需求越来越复杂的背景下,时间城市规划理念在国内外备受关注,涌现了一些新的规划措施,试图在传统空间规划的基础上强化时间要素(如15分钟步行时间)。然而,这些规划措施大多着眼于空间布局,并未充分考虑设施的时间布局是否符合居民的生活时间节奏,未能实现时间资源的最优配置。有没有直接面向城市时间的规划措施呢?其实国际上已有一些实践。20世纪后期,城市时间政策在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兴起,以生活设施的时间调整为主要内容,积累了一定经验,但还没有形成综合性的规划体系。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城市生活时间规划”这一概念,并对其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了探讨。所谓城市生活时间,是指居民工作通勤、购物休闲、就医上学等日常活动的时间,它长期以来都是西方发达国家衡量居民生活品质和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回顾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笔者将城市生活时间规划定义为“按照城市的生活时间需求,将城市的生活时间资源按照一定的时间布局方式进行配置的规划”。它的目标是促进城市生活时间资源、需求、布局的协调,最终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这类规划涉及城市生活时间资源、需求、布局等概念。其中,城市生活时间资源指城市中所有个体可利用于日常生活活动的时间,可以通过对城市人口现状和未来增长的分析来测算;城市生活时间需求指各类企业和公共机构以及广大家庭中需要开展的活动,可以通过居民活动日志调查、手机信令数据分析等方式来核算;城市生活时间布局指城市中各个工作单位、服务设施(如学校、商业设施、公共交通等)以及个人(家庭)的时间安排,可以通过从互联网抓取营业时间数据等方式来估测。换言之,城市生活时间规划的各个环节都是有可行的数据基础的。它的具体内容包括:(1)城市总体生活时间规划,即统筹城市总体时间资源以及调整城市时空间结构的全局性、战略性、结构性的规划,通过区域层面的供需平衡和时间节奏协同,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资源支撑社会发展的目标;(2)城市设施运营时间规划,它针对工作时间、服务设施运营时间、公共交通运营安排等特定类型的生活时间进行调整,是落实城市总体生活时间规划的抓手;(3)居民个体时间利用规划,它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等技术手段直接调控个人的日常生活时间,从时间需求的根源出发,自下而上地调整城市时空间结构,配合前述规划手段共同促进城市时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抛砖引玉,提出了在我国构建城市生活时间规划体系的初步思路。近年来,通信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居民日常生活。与传统空间规划相比,城市生活时间规划在应对新技术下的个体行为变化与城市社会问题方面具备明显优势,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未来,城市规划学界和业界可先探索将城市生活时间规划的理念、方法纳入社区生活圈规划等空间规划中,逐步改进传统空间规划的方式;或者选择个别城市或地区作为城市生活时空间规划的示范区,以点带面地推动城市生活时间规划的实施。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摘录或转载,版权归原作者及平台所有,内容为原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学会秘书工作人员,以便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网址:城市生活时间规划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64174
相关内容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CJJ 7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15分钟生活圈关键指标讨论
时空间行为规划:核心问题与规划手段
全球视野下“城市生活圈”规划理念与实践探索及其启示
柴彦威:基于时空行为分析的中国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
个人职业规划目标规划范文(通用15篇)
城市轨道职业生涯规划书(精选5篇)
夜间照明规划方案
防护绿地的种类及规划原则 城市道路绿化植物配置方法
《常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