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 | 真正的断舍离,是整理自己的内心

发布时间:2024-11-23 15:40

《瓦尔登湖》亲近自然与内心独白 #生活乐趣# #读书乐趣# #哲理书籍#

| 红馆 · 经典阅读 |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

——黑塞

每逢周六,红馆会分享一本书,愿我们每位读者都能遇到未知的自己,并从中获得内在的觉醒,通往某种自觉而光明的人生。

谈到孤独,你会想到什么?

美国作家梭罗有句话很经典: “如果我真的对云说话,你千万不要见怪,城市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生活的地方。”

今天给大家分享梭罗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愿你与孤独同行,给心灵安顿的空间和时间。

翻译家徐迟曾说:

“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际,正是阅读《瓦尔登湖》之时。”

被问到个中缘由时,他解释道:

“因为《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恬静的书,智慧的书。”

19世纪中期,美国正处于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风靡全国。

作家梭罗在经历诸多失望之后,把心思转向自然,开始长达两年的森林生活。

两年后,他走出森林,完成了《瓦尔登湖》。

有人说,这本书让人充满对简单生活的美好向往,是当时美国社会的一股清流。

的确,只要我们静下心来,走进瓦尔登湖,就会发现:

摒弃物质欲望,勇敢直面内心,才能活出更好的自己。

摒弃物质,减去生活的负担

1845年3月底,梭罗拿着一把斧头来到瓦尔登湖畔。

他钻进森林,砍下一根根原木,用最原始的方式,搭建了一个只可栖身的小木屋。

由于预算有限,又没来得及开垦荒地,最初梭罗只能吃马齿笕和玉米粉。

慢慢地,他开垦了房屋周围的荒地,种了点东西来填饱肚子。

梭罗一直避免一切的经营与物件交换。

他的木屋内仅有生活必须的家具和炊具,裤子是在附近农户家中纺织的。

但简单的物质生活,丝毫没有影响梭罗的生活质量和心情。

他与自然为伍,与禽兽为邻。

没有了生活的负担,他比以前有更多读书和思考的时间。

曾经有一位妇人,要送给他一张地席,梭罗却没有接受。

他认为屋内找不到地方给它,也没有时间在屋内屋外打扫它,他宁可在门前的草地上揩拭脚底。

伊壁鸠鲁曾说过:

“凡不能满足于少量物质的人,再多的物质也不会使他们满足。”

对物质过度的追求和占有,有时候只是一种表象。

表象后掩藏着的东西,便是物质所带来的声名、尊崇和仰望。

舍弃应该舍弃的,便能轻松和快乐。

占有不该占有的,便是沉沦与苦痛。

当生命里有了多余的东西,用减法来经营,减去非须之物,抛开生活中的羁绊。

放下重负,回归本真,我们才能轻松前行。

控制欲望,不做失控的奴隶

在瓦尔登湖畔的贝克农场,梭罗遇到过菲尔德一家。

为了所谓的“美国梦”,菲尔德一家从爱尔兰跋涉至此。

菲尔德每天早出晚归,为邻近的农场主翻耕沼泽,以获得低廉的报酬。

他的妻子一边手不停歇地干着家务,一边梦想着将来的豪宅和女佣。

为了将来的梦想,她每天敦促丈夫出工,总觉得丈夫“再勤劳一点”,梦想就能早日实现。

就连未成年的孩子,也被父母逼着出门做工,以帮助菲尔德能获得土地和肥料。

但他们还是只够租住在最简陋的小屋里,屋顶漏雨。

没有像样的家具,全家都吃不饱饭,甚至连干净的水都喝不上。

梭罗给他描述了自己的简单生活,并告诉他,他们也可以像他这样轻松生活。

菲尔德对此无法接受。为了能每天吃到茶,咖啡和肉的欲望,为了成为农场主的梦想,他们才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怎能轻易放弃?

萧伯纳说:“生活中有两个悲剧,一个是你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另一个则是你的欲望得到了满足。”

人生就是在欲望的满足与否中患得患失,痛苦与欢乐并存。

大多数人的失败,不是因为自身技能缺失,而是因为陷入欲望的漩涡无法自拔。

控制欲望,不是意味着牺牲,而是为了获取,为了赢取更广阔的人生。

放下执念,收获自在的人生

梭罗在进入森林生活之前,一直执着于得到一个公职,得到一份小小的薪俸。

为此,他从事过多种工作:督察员、测量员,甚至野兽守护员,且兢兢业业。

但结果与愿望背道而驰,他一直未能如愿。

经过深思,他意识到只有自己改道,才能把自己从生活中解放出来。

于是,他放下心中执念,走进了森林。在优美如画的湖畔,放空内心,读书写作。

知乎上曾有人提问: “执念太深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下面有一个高赞的回答是: “心中藏着一把火,这种日子不好过。”

生活中有太多的烦恼,都源于自己心中有一股执念。

莫言曾讲过一则关于自己的故事。

小时候由于家里穷,他常和母亲去地里捡麦穗。

有次,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收走了麦穗,还恨恨地扇了母亲一巴掌。

之后的多年,这个场景像刻在他脑子里一样,让他无法释怀。

直到有一天,莫言和母亲在集市上碰见了那个人,已白发苍苍。

下意识地,他想冲过去报当年之仇。可是母亲却一把拉住了他:

“孩子,那个打我的人,和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母亲的一席话,让他如梦初醒。

《唯识述记》中写道:我执为根,生诸烦恼。

这么年来,让他昼夜难安的不是那个人,而是自己的执念。

稻盛和夫曾说:

“世界上最大的监狱,就是人的内心。走不出自己的执念,到哪里都是囚徒。”

放下,是人生一场修行。

放下,其实才是真正的拥有。

放下执念,收获自在人生。

清扫内心,是最高的自律

森林中湖畔的小屋,不仅让梭罗远离喧嚣,也为他的内心提供了一个精神家园。

在这里他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关注内心,给其一次次沐浴更衣。

在大自然的绝美画卷里,在瓦尔登的湖光山色中,梭罗沉浸在春夏秋冬的自然交替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祥和。

在梭罗眼中,大到日月星辰,小到蚂蚁搬家,都是大自然的恩赐。

无论是劳动,还是读书、思考,梭罗都乐在其中。

正如他在书中 所说: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

因为他的心简单了,所以生活就随之简单了,这是梭罗2年2个月的最大收获。

梭罗的行为,给了我们无尽启发。

之前播出的《我是歌手》里,有一个片段让人印象深刻。

当时李荣浩找到李健交换手机号码,没想到李健用的却是老款诺基亚手机。

对此,他解释说:

“作为一名创作型歌手,这是让我保持专注最好的办法。”

人生也应该断舍离,不要让过多的杂事扰乱你的本心。

太过于繁杂的事物和选择,往往让人看不到眼前的事物,更看不到自己的心。

对人生断舍离,化繁为简,才能看清自己的内心,从而找到自己的人生路。

有人曾问梭罗,你怎么能放弃掉生活中那么多快乐?

梭罗回答说,因为我非常喜欢这种生活。

他独居在自建的小屋中,抛开生活中琐事的羁绊。

他放下心中的所有执念,沐浴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

他给心灵一次次洗涤,过着最简单而最富足的生活。

黎戈曾说:“不管见识高低,一个人深度整理自己的内心,这件事本身就很迷人。”

生命没有那么分秒必争,觉得乱的时候,就停下来把自己整理清楚再出发。

往后余生,愿每个人都摆脱物欲和执念的束缚,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作者 | 萍水相逢

摘自 | 樊登读书

图文来自网络,侵删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 上下滑动 延伸阅读 -

惊人的“沉没成本”:及时止损,才是成年人的高配

小说《狼图腾》中有这样一则令人震撼的故事。

当地人会在草原上设置一种强有力的捕兽夹,以此来捕获野兽,但却很少能捕捉到狼。

这并不是因为狼有多聪明,而是狼如果被夹住了腿,会把腿连骨带筋全咬断,瘸着三条腿逃掉。

而其他野兽被捕,只会在原地哀嚎,最终成为猎人的盘中之食。

如果换成你,你会是勇于断腿自救的狼?还是会在恐慌中沦为猎物?

不得不承认,我们时常会做出错误的选择。

但不懂止损的人,往往只会损失更多。

这就是 经济学上所说的「沉没成本」,指的是那些已经付出并且无法收回的支出,比如时间、金钱、情感、精力等。

生活中,很多人往往舍不得放弃沉没成本:

你买了一张电影票,看了半小时发现是部烂片,却还硬着头皮看;

与男友相恋3年,明明双方已经没有感情,却还凑合在一起;

去热门景点旅行,到了一看人多景色差,依然会走完全程;

在一个行业工作多年,没有发展前景又不想放弃累积的经验,于是继续纠结懊恼…

惊人的沉没成本告诉我们,及时止损,才是成年人的高配。

敢于及时止损的人

赢在了未来

英国有一句谚语说: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可为什么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忍不住做牛奶哭泣者?

这是因为放弃沉没成本,会触发“损失厌恶效应”

行为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对损失的感受比获得的感受强烈约4倍,这就是“损失厌恶效应”。

图源 | 《拆掉思维里的墙》

在现实生活也是一样的,你眼睁睁看着钱财离你而去时,感受到的痛苦比你得到同等价值的东西时感受到的快乐大得多。

也就是说, 当沉没成本产生时,人们会本能地“硬着头皮继续下去”。

这些观念是如此根深蒂固地埋藏在我们的认知里。

控制着我们的思维习惯,让我们在关键时刻做出不理智的选择。

我们总是害怕损失,而忘记我们可以获得更多。

如果勇于接受这些损失,我们便有机会把生命投向无限资源的未来,找到更好的途径来弥补这些损失。

日本松下通讯曾面临一次重大的危机。

原本松下是日本第一,全球前列的电子计算机开发公司。

但没想到美国IBM横空出世,这批黑马在电子计算机领域的排名很快超越了松下。

松下高层岌岌可危,纷纷献计抢占IBM的市场份额。

没想到总裁松下幸之助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直接放弃电子计算机领域,哪怕已经投入了大量研究费用。

从此,松下专注于发展传统产品,最终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而当年和IBM一决高下的富士通、日立,之后都以惨败告终。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聪明的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他们的损失而悲伤,他们会很高兴地想办法来弥补他们的创伤。

正如著名作家林语堂所说:“明智的放弃,胜过盲目的执着。”

敢于及时止损的人,虽然损失了过去,但却赢在了未来。

难以放弃沉没成本的人

终会沉没

朋友和老公恋爱5年,结婚3年,老公有赌博的坏习惯,经常在网上玩牌。

身边人都劝朋友,趁着还没孩子抓紧离婚。

然而朋友却很犹豫,说舍不得和老公从大学一直到现在的情分。

宁可帮他还贷款,守着一个烂摊子过日子,也狠不下心离婚。

终于在高利贷催收人员找上门时,连婚房都赔了进去,她才终于选择离婚。

相似的情况,热播剧《没有工作的一年》里的何雨就果断许多。

虽然何雨与未婚夫已经有10年的感情,但在发现未婚夫和他公司里的实习生搞暧昧时,她既不看未婚夫手机,也不自己瞎想,立马把事情挑明,让未婚夫表态。

见未婚夫维护实习生,无视她的感受,她直接一杯水泼在渣男身上,主动结束了这段感情。

与渣男分手后,她很痛苦,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不喝。

但一夜后她又重振旗鼓,投入到工作中去。

很少人可以做到这般果断,大多数人在沉没成本面前,都是一副理所当然的模样。

“来都来了”、“都这么久了”、“钱都付了”、“孩子都有了”……

就因为已经付出了,所以只得继续痛苦地硬撑着,直到没有什么可以继续损失为止。

难以放弃沉没成本的人,终会沉没。

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在他的诗中写道:

“如果你为失去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

有效的做法就是在失去太阳的时候主动拥抱星星,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成年人最难的自律,莫过于及时止损。

及时止损不是一种懦弱,而是一场自救。

越聪明的人,越懂得战略性放弃,不和烂人烂事纠缠。

那些突破了沉没成本的人,通常能在未来创造出惊人的价值。

及时止损,

才是成年人的高配

一次,印度“圣雄”甘地乘坐火车出远门。

当他刚刚踏上车门时,火车正好启动,他的一只鞋子不慎掉到了车门外。

就在这时,甘地迅速脱下另一只鞋子,扔向刚才那只鞋子掉落的地方。

众人疑惑不已,甘地解释道:

“如果一个穷人正好从铁路旁经过,他就可以拾到一双鞋,这或许对他是个收获,这双鞋的价值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对于甘地而言,掉落的鞋子不可能再找回,于是鞋子便成了他的沉没成本。

在生活中很多人会因为沉没成本而耿耿于怀,进行下一个决策时畏手畏脚,从而错失及时止损的机会。

真正的勇士,不仅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更要敢于放弃毫无价值的过去。

下面这3个思维,能帮助你克服沉没成本效应,做到及时止损。

1、断舍离思维

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一书中写道:

“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

断舍离不单单是一种家居整理、收纳术,更是活在当下的人生整理观。

学会断舍离,能够帮助我们摆脱沉没成本的影响。

断舍离思维的精髓在“断”,你只有先认清现实中的错误,做出“断”的决策,才有后面的“舍”与“离”。

很多人不敢“断”,是因为不敢承认自己的失败。

越是自尊心强的人,他们的沉没成本模式越严重。

因为他们总希望证明自己是对的,假装自己没走弯路。

每个人都会犯错,敢于直面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才能尽早脱离沉没成本的泥潭。

2、减法思维

《自然》杂志上刊登的一项研究发现,当人们想要改变现状时,往往更倾向于做加法而不是精简当前的事情。

选择加法,或许是因为删减东西就意味着要承认之前添加的属于沉没成本。

但事实证明,一味做加法并不是人生的最优解。

如何抓大放小、提炼思维和行动范式,才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幸福感的方法。

樊登老师在解读《减法》一书指出:

“厌恶损失不应成为我们忽视减法的借口,我们所追求的减法是一种改进。

这种改进即使在数量上有所减少,也是一种进步而不是损失。”

比如远离不断消耗你的人、跳出不能让你成长的工作、果断放弃错误的决策……

成长是做加法,而成熟是做减法。

3、迂回思维

所谓迂回思维,就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避免正面的直接交锋,暂时地离开直线轨道,绕道而行,力争在曲折中寻找捷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魅力所在。

在身边人都鼓吹坚持到底的时候,及时放弃就成为了一种“离经叛道”。

成功的道路不只有一种,一条路行不通那就换一条。

调整方向,迂回求解,远大于一味坚持带给你的回报。

写在最后

《小王子》里有一句打动世人的话:“你为玫瑰花费了时间,才让她变得如此珍贵。”

玫瑰有很多,这一朵和那一朵,没有本质区别。

你不甘心放弃的,是你为此付出的时间。

可如果玫瑰已背离了你的初衷,甚至伤害了你,那么果断舍弃玫瑰,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人生那么长,买错了东西、走错了路、爱错了人,及时止损就好,再出发亦可重遇好风景。

人生又那么短,别陷入沉没成本的内耗中,该断就断,该离就离,你的未来还有无限可能。

愿你善于把握住每一次机会,敢于舍弃每一个沉没成本。

最高级的朋友圈:断舍离

新裤子乐队的主唱彭磊,在坊间有个称号:朋友圈拉黑狂魔。

他的微信好友人数,常年只保持在100个。

加了就再没聊过的人,删;看不顺眼的人,删;无聊的人,也要删。

他曾在采访中谈过自己的生活哲学:永远不会为不值得的人浪费时间。

人在年轻时,总喜欢给朋友圈做加法。

到了一定年纪你就会发现,其实没必要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

最高级的朋友圈,永远是断、舍、离。

不舒服的关系,当断

前阵子,在网上看到一句感触很深的话:

“很多人最大的执念,就是太渴望留住感情,却不管它到底适不适合你。

你得知道,那些让你觉得很累的关系,其实都是错的。”

人与人相处本该舒服,太费力的关系,只会让自己受伤。

后台有位读者讲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刚进大学时,她很想跟班里一个女孩成为朋友,有事没事总喜欢往人家宿舍跑。

不是拉着她聊最近读过的书,就是邀请她去看展。

在她的努力下,两人关系逐渐就近了起来。

可很快她就发现,自己虽然掏心掏肺,但对方却总是不冷不热。

而且,两人在很多地方都合不来。

她喜欢听民谣,姑娘却说听民谣的都是假文艺;她失恋了哭着找人安慰,对方却觉得她矫情。

每回聊天她都如履薄冰,生怕哪句话说错了对方就会不开心。

到最后,身心俱疲的她只能选择了结束这段关系。

作家刘瑜有句话说得很对:

“如果一个人需要你搭上很多精力才能留下,就已经注定不是能陪你到最后的缘分了。”

如果你的付出,他不理解;你的心情,他不在乎,那这份感情本就不值得继续。

就像小说《刺猬的优雅》里讲的:

“我们都是孤独的刺猬,只有同频的人,才能看见彼此内心深处的优雅。”

真正跟你频率相同的人,无须刻意维系,也能彼此相惜。

可若不是一路人,再怎么努力也是毫无意义。

生活已经很难了,何苦再在关系上为难自己。

不合适的人,就别再强求;让人疲惫的感情,就干脆放手。

凡是让你费劲维系的关系,都是错的。

消耗你的人,当舍

在豆瓣上看过一个话题:你是什么时候下定决心结束一段关系的?

其中,有个回答让我感触很深:

“当这段关系带给我的能量,远低于对我的消耗的时候。”

这些年认识的人越多,越发认同一句话:

“你身边的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生活质量。

和消耗自己的人在一起,是一场巨大的社交灾难。”

作家夏一玄在文章里,提到过自己的一个朋友。

大家每次出来吃饭时,他不是说工作无聊、感情不顺,就是抱怨领导找他麻烦。

把本来轻松的朋友小聚,硬生生变成了一场吐槽大会。

她每回都好言好语地安慰对方,还好心给他介绍了一份新工作。

结果对方到了新公司,依旧每天浑水摸鱼,无所事事,最后自然没有通过试用期。

后来有次聚会,她因为要临时加班,就带了电脑过去。

结果那位朋友不仅阴阳怪气地说她“想赚钱想疯了”,还指责她之前推荐的工作不靠谱。

晚上回到家以后,她马上就拉黑了这个朋友。

生活中,我们都曾遇到过这样的人:

有些人就像辆负能量满满的垃圾车,让你一天的好心情顿时烟消云散,整个人也变得戾气满满;

有些人明明自己不思进取,却见不得你努力工作提升自己,不是当面酸溜溜地讽刺,就是背地里使绊子;

还有些人干脆把你当成免费饭票,毫无底线地索取,让你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对待这些总是消耗你的人,最好的自救方式就是远离。

有句话说的很有道理:

“和对的人在一起,你会因为他变成更好的自己;和错的人在一起,你却会因为他失去整个世界。”

一段好的关系,两个人一定是互相滋养,彼此成就。

无效的社交,当离

有段小对话,每次看完都感慨颇深。

甲跟乙炫耀:“我微信有3000好友。”

乙问道:

“多少人对你秒回?

多少人劝你早睡?

又有多少人愿意借钱给你?”

甲听完,沉默了。

人在年轻时,总是很容易被所谓的人脉网绑架。

聚会去了一场场,除了疲惫一无所获,却告诉自己“这是拓展人脉”。

好友加了一个个,虽然根本没再跟人聊过,却自我安慰“会用得上”。

后来慢慢你就会发现,那些没有实力的社交,不过是一座空中楼阁。

热播剧《亲爱的自己》里,有段情节尤为扎心。

张芝芝和老公刘洋都只是普通的上班族。

因为政策改革,两人的孩子进入了当地一个比较好的幼儿园。

看到周围的家长都是非富即贵,芝芝一心想融入她们的圈子,给家里争取更多的人脉资源。

为此,她不是天天给大家烤饼干,送小礼物,就是熬夜帮大家做策划案。

本来她以为群里的家长都把她当成了朋友。

可是后来发生的一个插曲,才让芝芝明白:原来自己所谓的人脉,不过是个笑话。

有次她去接女儿放学,碰到幼儿园门口有人争执。

她好心好意地过去劝架,对方老太太却毫不讲理地打了她一巴掌。

芝芝又难过又委屈,但围观的“朋友们”却没有一个人出来帮她。

后来,得知打人的老太太是隔壁小学校长的母亲后,芝芝甚至还被家长们踢出了群聊。

看起来残酷的一幕,恰恰揭示了成年人最大的社交真相:

好的人脉,不是刻意追求来的,而是吸引来的。

有句话说的好:

“生活的意义不在于你认识了什么样的人,而是你成为了什么样的人。”

人生最大的错觉,就是多条朋友路好走。

但社会的残酷真相是,你不优秀,认识谁都没用。

你认识多少人,远没有你自己是谁来的重要。

与其在觥筹交错中耗费心力,不如多一些独处的时间来丰富自己。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你足够强大,世界才会对你温柔以待。

山下英子在《断舍离》里写道:

“想要让生活变得快乐,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扔掉那些‘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

生活需要大扫除,朋友圈同样如此。

不舒服的关系,当断;消耗你的人,当舍;无效的社交,当离。

将无关紧要的人请出生命,才能腾出空来拥抱知己二三,见识天地广阔。

往后把时间留给自己,学会为自己而活,才不负来这人间一趟。

☆ 【红馆】致力于 “ 好文 ” 推送,并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所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留言联系。

责任编辑:

网址:《瓦尔登湖》 | 真正的断舍离,是整理自己的内心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14165

相关内容

湖畔对话——读《瓦尔登湖》有感
断舍离:整理自己,走向高级
断舍离:正能量翻倍的生活整理术
简约生活造就充盈的内心世界
《断舍离》找到一种让自己快活的生活方式
断舍离:由物到人的生活整理术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上
【干货分享】生活中的整理——家庭整理师的断舍离
《断舍离》
只有整理过自己的人生,才能成为真正的整理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