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生活
生活艺术与生活美学:园艺的艺术与生活应用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生活美学设计# #生活美学博客#
图书详情
出版信息

【编辑推荐】
1.周作人学术性的长篇论文集,亦是其思想奠基之作。周作人自己曾评价:“文章比较长,态度也比较正经。”这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思想家的周作人,对现代文学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定位和期望。基于对世界优秀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和对文学改革的敏感度,周作人明确指出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界的尴尬处境。启发感十足,对当时新文学的形成和普及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
2.重新定义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既能专注于精神内核,也能享受生活。《艺术与生活》可以说集中体现了周作人的人生态度和行事准则,他将自己对于生命和文学的思考现实化、具体化,很多感悟对当下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再塑造有很大参考性。
3.全新精装重校,排版、设计皆推陈出新,并结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既有床头书般的亲和,又不乏作为藏品的精致。
【内容简介】
《艺术与生活》是周作人所有作品中一篇长篇的论文集,它确立了其人道主义的思想基调。在《艺术与生活》中,周作人此次以思想家的立场,讨论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其关注的角度不再局限于文学本身的思考,还涉及妇女、儿童、异国的民间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可以说《艺术与生活》不仅是“新文学”的奠基作之一,也是研究新文学及周作人思想的重要材料。
【作者简介】
周作人
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浙江绍兴人。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曾经担任北平世界语学会会长。
【目录】
自序……………………………………………001
平民的文学……………………………………001
人的文学………………………………………006
新文学的要求…………………………………018
儿童的文学……………………………………025
圣书与中国文学………………………………036
中国戏剧的三条路……………………………050
国语改造的意见………………………………057
国语文学谈……………………………………069
文学上的俄国与中国…………………………074
欧洲古代文学上的妇女观……………………084
勃来克的诗……………………………………111
日本的诗歌……………………………………120
日本的小诗……………………………………137
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148
论左拉…………………………………………167
陀思妥也夫斯奇之小说………………………187
俄国革命之哲学的基础………………………200
日本的新村……………………………………226
新村的理想与实际……………………………240
访日本新村记…………………………………249
游日本杂感……………………………………265
【前言】
这一本书是我近十年来的论文集,自一九一七至一九二六年间所作,共二十篇,文章比较地长,态度也比较地正经,我对于文艺与人生的意见大抵在这里边了,所以就题名曰“艺术与生活”。
这里边的文章与思想都是没有成熟的,似乎没有重印出来给人家看的价值,但是我看这也不妨。因为我们印书的目的并不在宣传,去教训说服人,只是想把自己的意思说给人听,无论偏激也好浅薄也好,人家看了知道这大略是怎么一个人,那就够了。至于成熟那自然是好事,不过不可强求,也似乎不是很可羡慕的东西——成熟就是止境,至少也离止境不远。我如有一点对于人生之爱好,那即是她的永远的流转,到得一个人官能迟钝,希望“打住”的时候,大悲的“死”就来救他脱离此苦,这又是我所有对于死的一点好感。
这集里所表示的,可以说是我今日之前的对于艺术与生活的意见之一部分,至于后来怎样,我可不能知道。但是,总该有点不同罢。其实这在过去也已经可以看出一点来了,如集中一九二四年以后所写的三篇,与以前的论文便略有不同,照我自己想起来,即梦想家与传道者的气味渐渐地有点淡薄下去了。
一个人在某一时期大抵要成为理想派,对于文艺与人生抱着一种什么主义。我以前是梦想过乌托邦的,对于新村有极大的憧憬,在文学上也就有些相当的主张。我至今还是尊敬日本新村的朋友,但觉得这种生活在满足自己的趣味之外恐怕没有多大的觉世的效力,人道主义的文学也正是如此,虽然满足自己的趣味,这便已尽有意思,足为经营这些生活或艺术的理由。以前我所爱好的艺术与生活之某种相,现在我大抵仍是爱好,不过目的稍有转移,以前我似乎多喜欢那边所隐现的主义,现在所爱的乃是在那艺术与生活自身罢了。
此外我也还写些小文章,内容也多是关系这些事情的,只是都是小篇,可以算是别一部类——在现今这种心情之下,长篇大约是不想写了,所以说这本书是我*的长篇的论文集亦未始不可。我以后想只作随笔了。集中有三篇是翻译,但我相信翻译是半创作,也能表示译者的个性,因为真的翻译之制作动机应当完全由于译者与作者之共鸣,所以我就把译文也收入集中,不别列为附录了。
一九二六年八月十日,于北京城西北隅,听着城外的炮声记。
【免费在线读】
国语文学谈
近年来国语文学的呼声很是热闹,就是国语文学史也曾见过两册,但国语文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终于没有能够明了。国语文学自然是国语所写的文学了,国语普通又多当作白话解,所以大家提起国语文学便联想到白话文,凡非白话文即非国语文学,然而一方面界限仍不能划得这样严整,照寻常说法应该算是文言的东西里边也不少好文章,有点舍不得,于是硬把他拉过来,说他本来是白话;这样一来,国语文学的界限实在弄得有点胡涂,令我觉得莫名其妙。据我的愚见这原是简单不过的一件事,国语文学就是华语所写的一切文章,上自典谟,下至滩簧,古如尧舜(姑且这样说),今到郁达夫,都包括在内,他们的好坏优劣则是别一问题,须由批评家文学史家去另行估价决定。我相信所谓古文与白话文都是华语的一种文章语,并不是*地不同的东西:他们今昔的相互的关系仿佛与满洲及中国间的关系相似。以前文言的皇帝专制,白话军出来反抗,在交战状态时当然认他为敌,不惜用尽方法去攻击他,但是后来皇帝倒了,民国成立,那废帝的族类当然还他本来面目,成为五族之一,是国民的一部分,从前在檄文上称我汉族光复旧物的人此刻也自然改变口气,应称我中华国民了。五四前后,古文还坐着正统宝位的时候,我们的恶骂力攻都是对的,到了已经逊位列入齐民,如还是不承认他是华语文学的一分子,正如中华民国人民还说满洲一族是别国人,承认那以前住在紫禁城里的是他们的皇上,这未免有点错误了。我常说国语文学,只是汉文学的新名称,包含所有以汉文写出的文学连八股文试帖诗都在里边,因为他们实在是一种特别文体的代表作品,虽然文艺的价值自然没有什么。近来日本京大教授铃木虎雄博士刊行一册《支那文学研究》,除诗文戏曲小说之外还有八股文一编,专论这种文体,可谓先得我心,不过我还没有见到这部书,不能确说他是如何说法的。
我相信古文与白话文都是汉文的一种文章语,他们的差异大部分是文体的,文字与文法只是小部分。中国现在还有好些人以为纯用老百姓的白话可以作文,我不敢附和。我想一国里当然只应有一种国语,但可以也是应当有两种语体,一是口语,一是文章语,口语是普通说话用的,为一般人民所共喻;文章语是写文章用的,须得有相当教养的人才能了解,这当然全以口语为基本,但是用字更丰富,组织更精密,使其适于表现复杂的思想感情之用,这在一般的日用口语是不胜任的。两者的发达是平行并进,文章语虽含有不少的从古文或外来语转来的文句,但根本的结构是跟着口语的发展而定,故能长保其生命与活力。虽然没有确实的例证,我推想古文的发生也是如此,不过因为中途有人立下正宗的标准,一味以保守模拟为务,于是乱了步骤,口语虽在活动前进,文章语却归于停顿,成为硬冷的化石了。所以讲国语文学的人不能对于古文有所歧视,因为他是古代的文章语,是现代文章语的先人,虽然中间世系有点断缺了,这个系属与趋势总还是暗地里接续着,白话文学的流派决不是与古文对抗从别个源头发生出来的。我们看见有许多民间文学的存在,但这实是原始文学的遗留与复活,讲到系统乃是一切文学的长辈,并不是如大家所想的那样是为革贵族文学之命而蹶起的群众。我们要表现自己的意思,所以必当弃模拟古文而用独创的白话,但同时也不能不承认这个事实,把古文请进国语文学里来,改正以前关于国语文学的谬误观念。

网址:艺术与生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23922
相关内容
生活艺术化与艺术生活化生活与艺术
城市:生活的艺术与艺术地生活
浅谈艺术与生活
艺术与生活作文
生活与艺术作文
论艺术与生活 1
艺术与生活议论文
艺术与生活的融会
论文浅谈艺术欣赏与生活中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