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壁鸠鲁的哲学:人活着就是为了规避痛苦、享受快乐?
伊壁鸠鲁的享乐主义哲学提倡简单生活,追求内在满足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生活哲学家#

但丁在《神曲》里把古代的哲学家全都打入地狱之中,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内,他们都因诞生在基督之前,故而无缘得救,作为“著名的异教徒”,只能在地狱的第一圈里过着没有希望的日子。
其中有一名哲人被但丁特别提了出来,扔到了更为黑暗的第六圈里。在但丁的笔下,地狱的第六圈真是阴森、凄惨:那里有一座鬼城,里面陈列着各种无盖的棺材,除了鬼火在四处游荡之外,周围一个人也没有。看着这可怕的景象,但丁向他的引路人维吉尔发问——为什么这些人的尸体会陈放在此处而不会腐烂?维吉尔回答道:“这里是伊壁鸠鲁和他的门徒的坟墓。”因为这些人不相信灵魂不死的教义,所以在经过“最终的审判”之后,上帝就把他们的灵魂与皮囊全都丢在了这里——在但丁看来,伊壁鸠鲁就是一个即使活着也不肯信仰上帝的“邪教徒”。
为什么信奉基督徒的但丁会如此痛恨这名古代哲学家呢?这要从伊壁鸠鲁的哲学说起。
伊壁鸠鲁生活在耶稣诞生之前,却被但丁视为“邪教徒”
西方第一个无神论哲学家
在古希腊哲学中,每当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神”就是一个答案(托词)。泰勒斯说:“水乃万物之源”,当人们问他“为什么会这样”时?他便回答说:“因为有各种神灵充斥其中”;毕达哥拉斯说:“万物都是数”,如果别人问他“凭什么来下此断言”,他也会说因为“神”就是一位追求圆满的数学家。在希腊人看来,“神”是不能否认的存在。倒霉的苏格拉底只因对“神”有过不同于常人的看法,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神灵,便被雅典人集体通过投票表决而处死。
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说:“当宗教用凶恶的脸孔怒视人群的时候——是一个希腊人首先敢于抬起凡人的眼睛抗拒那个恐怖的眼睛”,此人便是无神论者伊壁鸠鲁。
在留基波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里,“神”的位置已经被虚空和原子所排挤,只有一个必然性还能代表点神的旨意。然而在伊壁鸠鲁的新原子论中,原子会因偏斜而发生排斥与碰撞,干预彼此间的运行轨道,表现出一种偶然性,能够摆脱神意而获得自由——在他的自然哲学里已经不需要神的存在了。而在伦理学中,伊壁鸠鲁快乐的哲学也挑战了宗教的苦难原则。
在宗教看来,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的,我们之所以愿意承受这种痛苦,乃是为了修得来世的福乐。他们认为活着就是为了求得解脱,为了通过修行来到达幸福的彼岸。伊壁鸠鲁则提出了相反的人生观,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因为只有快乐这种情感才符合生物的本性。人们在面对快乐与痛苦时会进行选择与规避,用行动来回答问题;即使是一名苦行僧,他也是在追求所谓的来生之乐,并非纯粹的热爱痛苦。因此,不要试图掩盖这个命题——“人活着,就是为了享受快乐”。
伊壁鸠鲁(前341 - 前270年)
“死亡与我们无关”
伊壁鸠鲁用选择快乐、规避痛苦来回答生存意义的问题,在面对死亡时,他又告诫道:“死亡与我们无关”,教导弟子们要看淡生死。他说:
“正确意识到死亡与我们无关这一点,就能让我们欣然接受生命的有死性。这是为了消除人们对永生的渴望,而不是赋予生命无穷无尽的时间。”
什么是死亡呢?当人丧失一切感觉的时候,死亡就降临了。我们的恐惧与忧伤都是建立在感觉之上的,如果死亡能从感觉上带来极大的痛苦,那么我们自然会害怕它。然而,死亡不过是所有感觉都停止的时候,既然没有感觉,又何来痛苦呢?在我们未出生之前,我们的感觉还不存在,我们感受不到孕肚里的密封空间,不觉躯体卷缩是何等的痛苦;同样,在我们死亡之后,也感觉不到躯体的冰冷、四肢的僵硬以及地下的沉闷——当我们丧失了感觉之后,死亡便与我们无关了。
在人生中,最令人感到恐惧的死亡并不能被我们感觉到。当我们活着的时候,死亡尚未到来,而当死亡降临时,我们却已经离去。生者感受不到死亡,因为他还活着;死者也感受不到死亡,因为他已经死去。死亡并不像被刀砍伤、被火烫伤、被门夹伤那样疼痛,也不像饥渴、寒冷、空虚那样痛苦,因为任何人都感觉不到它。所以在诸多痛苦中,死亡恰恰是最不需要规避的。宗教信徒要么把死亡当做最大的痛苦,然后苦苦逃避,想通过炼丹合药以求长生;要么把死亡视为对诸多痛苦的解脱,奔赴过去,一念往生。
对于智者来说,“死亡与我们无关”,是我们不需要去考虑的问题,活着就应该过好当下,既不追求长生,也不畏惧死亡。对于那些贬低今世,向往来生的彼世论者,伊壁鸠鲁揭露了他们的虚伪,他说:
“有人说最好不要出生,如果出生了,也最好尽快去往哈德斯的大门,这种说法简直糟糕透了。他如果是真心实意地说了这番话,为什么不马上去死?如果这是他真实的想法,那他马上就可以实现;如果这只是胡说八道,在那些不相信这种话的人眼里,他只是蠢货罢了。”
教徒们整天在宣扬来世的福乐,贬低今生意义,那么他们为何不以身作则,立即去死呢?怪哉!
死亡不能被我们感觉到,所以与我们无关
“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与终点”
悲观主义者与宗教信徒都喜欢攻击快乐,否定人们追求快乐的权利。他们颂扬痛苦,教导人们要去承受各种无谓的磨难,名之曰“考验”,使人养成逆来顺受的性格。伊壁鸠鲁则大胆地宣称“当我们因为快乐的缺失而痛苦时,我们才需要快乐;当我们再也不会感到痛苦,我们自然也不再需要快乐。因此,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与终点。”
人一生下来,就在选择快乐而规避痛苦,懂得通过哭泣来获得一个更舒适的抱姿;本能地将一切东西往嘴边送,以免饿坏了肚子。一旦我们的肉体遭受饥寒的折磨,就会感到深深的痛苦,希望通过进食、保暖来重获快乐;一当我们的心理陷入焦虑、困扰与无聊之中,就会被空虚所包围,进而轻生厌世,乞求通过倾诉与安慰来治愈创伤。每当痛苦将我们拉拢过去时,我们都会因自己的天性而趋向于抓住快乐的稻草,以便爬出痛苦的深渊。
因此,我们不能否认“快乐是生活的目的”这一明显的事实。活着就是为了享受快乐,而不是为了承受痛苦。只要我们有机会获得快乐,就应该尽力去争取,不能为了承受痛苦,接受所谓的考验而丢掉了享受快乐人生的机会。伊壁鸠鲁说:“快乐是首要的、与生俱来的善,我们选择和规避任何事物,都是以它作为起点与终点。”那些活了一辈子都很痛苦的人,除非环境所迫,否则他们就是不懂得怎样安排好自己生活,不懂得怎么去选择快乐与规避痛苦。
宗教向群众们宣传:“要放弃你们今生的快乐,要在痛苦中磨炼自己,以便修得来世的福乐”;伊壁鸠鲁则对门徒们说:“快乐是首要的善,是生活的目的,你们要学会选择快乐、规避痛苦,安排好自己当下的生活,死亡与来世都与你无关”——所以,他遭到了所有宗教信徒的痛恨。
伊壁鸠鲁与“花园学派(Garden)”
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灵魂的无纷扰
伊壁鸠鲁的快乐哲学不同于享乐主义,他在给墨诺伊库斯的信中特别强调了这点。在他看来,快乐并不是单纯的感官享受,并不是荒淫无度,他的论敌们常常故意把他的观点与享乐主义混淆在一起,以便使其污名化。然而,伊壁鸠鲁不只一次说过:
“我们追求的是身体的无痛苦,还有灵魂的无纷扰。这是因为,快乐不是痴迷于恋童和女色,也不是无休止的狂欢豪饮,也不是山珍海味、美味佳淆,而是通过冷静的推理寻找出我们选择或规避某件事的原因,驱赶那些让灵魂陷入纷扰之中的观念。”
真正快乐的人必然是拥有了美好的德性。快乐就是修养德性,使内在的欲望得到平静和满足。沉寂于声色犬马的人得不到真正的快乐,因为他把快乐的主导权交给了外界的环境,将欲望置于自身之外,被动地用声色犬马来追逐它,麻痹自我,败坏德性,损害躯体,违逆养生之道。
人们常把快乐看成一种满足,而伊壁鸠鲁认为快乐其实是一种明智。生活之中存在着无数的痛苦与烦恼,我们难以彻底消除它们,所能做的只是规避。每当我们采用一个明智之举来躲避掉痛苦的侵袭时,便收获了快乐。在明智的指导下,我们能够在生活的荆棘丛中顺利前行,走完美好的一生,使肉体无痛苦、心灵无烦扰,感觉到真正的幸福。
因此,在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与伦理学里,“神”都是没有必要存在的东西。原子与虚空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整个世界,不需要“神”再来过问;选择快乐、规避痛苦便是人生的意义,也不需要“神”来帮助我们解脱。伊壁鸠鲁的体系乃是宗教世界观的敌人,所以但丁把他扔到了地狱之中,加以诅咒!
网址:伊壁鸠鲁的哲学:人活着就是为了规避痛苦、享受快乐?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55116
相关内容
伊壁鸠鲁学派哲学:人活着,就是避开痛苦,亲近快乐!伊壁鸠鲁和他的快乐哲学
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的人生哲学
伊壁鸠鲁的哲学:追求快乐是一种道德要求
我们应该追求“快乐”而非“享乐”丨论伊壁鸠鲁的“快乐哲学”
浅析伊壁鸠鲁及其哲学思想:快乐是人类生活的最高目标
伊壁鸠鲁主义:找寻生活的宁静
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
【扈志东】哲学与生活:马克思《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读解
伊壁鸠鲁式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