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如何把垃圾变成宝? 看海淀区垃圾分类创新“玩法”

发布时间:2024-11-30 16:32

垃圾分类,让垃圾变废为宝 #生活知识# #生活哲学# #环保生活哲学#

·垃圾分类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在垃圾分类方式上,明确了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易腐垃圾(餐厨厨余)、其他垃圾的“四分法”标准。按照“终端决定前端”的行业法则,海淀区结合区情,提ft构建“回收减量、易腐生化、其他焚烧、有害协同”的垃圾分类处理闭环系统。

目前现状

海淀区日均生活垃圾产生量约3700吨,其中其他垃圾和厨余垃圾约3100多吨,餐厨垃圾约 500吨。另有再生资源量约 50万吨/年。按照这一规模,在“十二五”时期,海淀区制定了《海淀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布局方案》,分别在苏家坨镇大工村、四季青镇宝山村、西北旺镇六里屯村规划布局建设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目前,海淀区在大工村园区设有日焚烧处理能力 2100吨的再生能源发电厂,日生化处理餐厨垃圾、厨余垃圾各 200吨的餐厨厨余厂;在西北旺韩家川运行着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在六里屯园区设有垃圾应急填埋场;有害垃圾由北京金隅红树林公司进行协同处置。

为进一步补齐垃圾分类终端处理能力,海淀区建立了海淀区固体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园。大工村园区配套完成建筑垃圾处理终端设施;宝山园区新增餐厨垃圾400吨、厨余垃圾200吨的日生化处理能力;六里屯园区建设再生资源分拣永久设施,根据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情况逐步新建餐厨厨余垃圾厂。

经验做法

构建“干湿分离”的垃圾分类接驳体系

记者了解到,为规范居住小区厨余垃圾分类模式,海淀区确定了两种桶站配置模式。“定时定点集中投放” 模式是按照“每400户1座”的标准,在居住小区设置“ 厨余垃圾集中投放站”。安排专人负责投放站管理,在规定时间内指导居民投放厨余垃圾。“厨余垃圾分散收集”模式是按照“每80至100户 1个”的标准设置“分散收集桶站”,设专人负责桶站的日常管理,为居民参与分类投放提供基础环境。支持物业单位(无物业单位的老旧小区由街镇委托专业公司)、专业化公司开展分类工作。在资金上,给予厨余垃圾集中投放站建设和厨余垃圾收集桶购置的费用一次性补贴。对物业单位或专业公司分出的厨余垃圾按量给予适当补贴。在组织上,积极培养社区分类志愿者力量,发挥社区和物业协同作用,搭建起社区分类“朋友圈”,培养居民主动分类的生活习惯和参与热情。在运输上,分类小区实现了厨余垃圾由区环卫中心上门直运。截至目前,海淀区全区1663个居住小区(村)中约995个开展了以厨余垃圾分类为重点的分类工作,占比约60%。

此外,为贯彻中央环保督查意见, 海淀区将全部6300余家餐饮单位纳入台账,持续开展餐厨垃圾规范收运管理。

针对餐饮单位变化较大的特点,积极研发信息化平台,开发建设餐厨垃圾管理系统。投入资金7321万元购置餐厨垃圾专业收运车160辆,实现餐厨垃圾规范收运能力全覆盖。为形成餐厨垃圾减量机制,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海淀区率先开展餐厨垃圾费收缴工作。同时,严肃追究违规收运餐厨垃圾行为,严防餐厨垃圾流入非法渠道。

随着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日趋规范和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的变化,大件、低值垃圾问题日益凸显,在海淀区, “1+N”格局初步形成。“1”即再生资源分拣中心,依托现有的韩家川再生资 源分拣中心,引入全市第一台大件垃 圾处理设备,对大件垃圾进行分拣破拆处置,资源回收。“N”即构建基于街 镇的“基站”,由各街镇在本辖区选址, 至少建设一处大件低值垃圾中转站, 区物资回收公司负责建设及运营,对 大件低值垃圾和有害垃圾进行回收。通过落实街镇和区物资回收公司的双 主体作用,再生资源减量效果明显。

在位于清华园站点的大件低值垃圾中转站,记者看到,大件垃圾中转站采用集装箱材质,目的是方便移动。此站点能辐射周边海淀、清华园、燕园 3个街道。日回收量约40件。据回收公司负责人李文介绍,作为全区日回收最多的站点——北太平庄站点平均每天能收80件大件垃圾。目前海淀区中转站已经建设运营10处,依托中转站,开发了“海淀E回收智能云平台”,利用手机在线预约下单回收,实现智能收运。今年力争再建成运营6至10处中转站,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收运链条。

在满足大件低值垃圾回收的同时,有害垃圾同步依托大件低值回收网络,通过社区有害垃圾前端交投设施的配置,连接有害垃圾收运处工作链条。目前试点工作正在推进中。

实地走访

苏州桥西社区:循环利用垃圾变废为宝

苏州桥西社区辖区6栋楼,居民500户。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春燕同时还是社区房管站的站长,用她的话来说, 居民的吃喝拉撒她全管了。“刚开始推行垃圾分类的时候,由于居民对厨余垃圾分类认识不高, 对分类投放操作响应消极,这成了一项老大难的工作。那时候我每天站在垃圾桶旁边,一对一指导居民垃圾分类。”在李春燕的带领下,以党建引领,物业协同,群众自治模式,社区较好地实现了垃圾源头分类。

光有社区工作者参与不行, 还要积极发挥党员模范先锋作用。在苏州桥西社区,以“ 四看”“四盯”为抓手,“四看”即在社区党员的带动下,召募120名社区居民志愿者每天看护垃圾桶,早 6点至晚上 9点看楼、看门、看桶、看人,确保只要有人投放垃圾就进行宣传、指导、监督和服务;“四盯”即人盯人,人盯楼,人盯门,人盯桶,要求居民定时定点到垃圾投放点刷卡投放垃圾。有了这样的工作模式,推动了垃圾分类工作加速开展。几个月后,500户居民基本都有了垃圾分类意识。目前,厨余垃圾分类的居民占总数的 86%。

56岁的石凤云是海淀街道苏州桥西社区的一名垃圾分类志愿者,从 2013年社区推广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她就每天在垃圾桶旁边“上班”,指导居民垃圾分类。早上 7点 30分,居民陆续出门到回收站投放垃圾。每位居民都将剩菜剩饭等厨余垃圾放进绿色垃圾桶,塑料袋放进黑色垃圾桶,居民投放好垃圾,便在石凤云这刷卡,每刷一次积 5分,一个月积满 150分,就可兑换15元。“看,我们的垃圾桶多干净,附近也没有异味,这些全是居民的功劳,每天居民遛弯的时候,都会自发地把废旧纸箱、纸板、玉米叶或白菜帮子捡回来垫在垃圾桶底层,防止‘ 垃圾汤’在短时间内发霉变味。”石凤云说。

值得一提的是,社区的空地上种了很多蔬菜,墙上还挂着很多塑料桶,桶里种的也是绿色植物。李春燕介绍道,种植这些植物的土壤全部是本社区厨余垃圾经过无公害化处理后,产生的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再运回到社区,循环利用。

“做了垃圾分类工作这么多年,我也在不断摸索,新安装的智能垃圾分类箱将通过科技手段服务居民垃圾分类,保留原有的厨余垃圾回收点,把新安装的智能垃圾分类箱中的 4个厨余垃圾分类垃圾桶换成 1个药品回收箱、2个织物回收箱和 1个有害物品回收箱。下一步我要做的是引入黑牛虻,专门分解厨余垃圾,不出社区就可以直接循环利用。”李春燕说。

荷清苑社区: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

1

荷清苑小区共有住户1053户,八成以上住户都具有较高文化素质。据街道统计,每户每天平均产生厨余垃圾 0.45-0.5公斤,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约各占垃圾总量的四成。为了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小区内共设置了两个垃圾站点,各点位摆放了分类回收箱约 16个,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一目了然。垃圾分类工作采用“互联网+垃圾分类”的模式,设立“ 积分账户”。轻轻一扫二维码登录账户后,再将垃圾按类投入分类箱,就可获得相应积分奖励。

7月 23日,星期二,是清华园街道荷清苑社区居民拿可回收废品到回收点兑换积分的日子。71岁的居民张慧文拿着家里的垃圾,在分类箱前,先扫一下手机App上的二维码后,再按照垃圾桶的分类标识投入分类箱,账户上积了 5分。随后,她拿着自家攒了几天的纸箱来到回收点,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 只要将废品置于电子秤上,“智能”的电子秤就会根据废品类别、重量将相应积分返在对应的账户上,最终张慧文带来的废旧物品换了25积分。

据清华园街道爱卫办主任王建生介绍,像荷清园社区这种垃圾分类模式在清华园街道实现全覆盖。垃圾分类工作以“街道统筹,企业运作”的模式进行, 依托专业运营公司,积极开展小区垃圾全品类分类回收,依托志愿者宣讲服务,搭建互联网绿色积分“回馈”平台,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与厨余垃圾分类。

居民每天垃圾分类可得 5 分,定时定点回收废旧物品还可以根据类别、重量积分,社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可一次性奖励500分。按照1分=0.1元的规定,居民可以拿着积分换取相应的生活用品。最初,为了鼓励居民垃圾分类,垃圾分类运营公司提出居民可用积分换取大米、油等,这大大提升了居民积极性。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垃圾分类运营公司还主动与社区周边的商超、便利店合作,利用社区网上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平台“益起分”,居民可直接在家门口的定点超市使用积分兑换物品,店主收到的积分累计到一定数量后, 可以申请将积分变现提出。

本文转自:北京社区报

责任编辑:

网址:【垃圾分类】如何把垃圾变成宝? 看海淀区垃圾分类创新“玩法”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25672

相关内容

【垃圾分类】厨余垃圾再利用,绿色海淀新时尚
【垃圾分类】看创意达人如何“变废为宝”
儿童玩转垃圾分类:DIY垃圾分类小制作
创意再造 变废为宝 垃圾分类催生文创“新蓝海”
垃圾分类进行时 校内垃圾“四分法”如何落地
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如何分?生活垃圾分类参考表一览
垃圾分类成为城市新“时尚”
【垃圾分类小创新】垃圾分类新风尚 开启生活新时尚
垃圾分类进万家
变废为宝,来看看新津垃圾分类创意作品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