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日常饮食
《四季养生》:依据二十四节气指导日常饮食保健 #生活技巧# #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书籍# #养生秘籍#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的饮食习惯是由当地生产的粮食品种决定的。陕北是以吃小米和杂粮为主的地区,关中是以面食为主的地区,陕南是以吃大米为主的地区。正如谚语说的“秦岭一条线,南吃大米北吃面”,“汉中的女儿会蒸饭,关中的媳妇会擀面”,陕北民歌所唱的“煮了些钱钱下了些米(小米),大路上搂柴瞧一回你”。关中的日常饮食主要有面条、蒸馍、锅盔、玉米面搅团、糁子、拌汤、荞面饸饹等。一般早餐和晚餐喝玉米糁子或拌汤,吃馒头或锅盔,午餐吃面条。陕北的日常饮食有小米饭、窝窝头、荞麦圪坨、钱钱饭、米糕等。一般早餐和晚餐喝小米稀饭,吃糜子玉米面窝窝头,午餐吃小米干饭。陕南的日常饮食是大米饭、摊馍、干面、汤面、菜豆腐、甜浆稀饭,粗瓜子、米凉粉、凉皮子、搅团等。一般早餐和晚餐吃大米稀饭,午餐吃大米蒸饭。
各类粮食,要算面粉做的食品种类最多,面粉大约可做出上千个品种的食品,单以关中四季常吃的面条来说就有:油泼面、炸酱面、烩面、炒面、卤面、粘面、漓水面、棋花面、米儿面、糁子面、菠菜面、荞花面、麻什面、清汤面、糊汤面、浆水面、蒜蘸面、凉拌面等多种。在关中人的生活中,面条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关中女人没有不会擀面的,以能把面擀得薄如纸、切得细如线,下在锅里煮不烂,捞在碗里一窝丝,才能算得上是有真本事的巧媳妇,否则便算是没本事的笨媳妇。旧时农村娶媳妇的第二天上午,便有一个隆重的擀面仪式,俗称“考媳妇”。客人上席后,新媳妇亲自上案擀面,小姑、妯娌、姨、婶等在旁围观,对她从和面、揉面、擀面、切面等一整套技术进行品评。擀得不好,便要受到奚落。所以女儿从七岁起,娘便授其技艺,搭凳子在案前使擀杖,在娘家把擀面技术学得娴熟方能出嫁。擀面的关键技术是和面,面要和得软硬适度,擀起面来才能得心应手,面团要在案上反复揉搓,擀出的面才能有韧劲,擀面的手劲要匀,才能达到厚薄一致。关中妇女擀面的这种技艺,不能不算一绝。面切宽切细,由客人口味而定。一般来说,妇女和老人喜欢吃细面,中青年男子则喜欢吃宽面,宽面硬实,有嚼头,有的面宽约寸许,所谓“面条像裤带”即指此。
面条的品种和吃法很多,风味各异,现将人们四季吃的几种面食记述在这里。
“捞面条”是农村午餐常吃的一种家常面,这种面宜硬不宜软。擀面要不时改变搭擀杖的方向,以便擀得厚薄均匀,同时边擀边以白纱布做的淀粉袋往面上拍粉,使面光滑筋韧。面条宜切长切细,下面前水中加食盐少许,以防面条粘连。不漓水直接捞在碗里的叫“粘面”;先捞入开水盆里漓水后再盛入碗里的叫“过水面”。然后随食者口味加入各种调味品。面上浇臊子的叫“臊子面”;浇炸酱的叫“炸酱面”;放上葱花、辣面用滚油泼的叫“油泼面”。名称以所配的辅料而定。这种面柔软滑润,筋而有味。
“清汤面”,擀面以淀粉做面霜,厚薄均匀,面条切细,用开水煮沸,出锅前碗里先放姜末、葱花、香菜、虾皮、胡椒粉、香醋、酱油、精盐等,然后碗里舀汤,最后捞面,浇上香油,加上肉丝和少许青菜。这种面条柔韧可口,汤的香味浓郁。
“糊汤面”,是农村常吃的一种家常面,这种面宜切成短面条,煮面时水不可过多,面煮好后锅里撒少许面粉搅匀,或调成面糊倒入汤里,使面汤粘稠,然后加入青菜、葱花、熟油和盐、醋等调味品。连汤带面一起吃下,面吃完,汤也喝完了。俗称“一锅煮”又叫“连锅面”。农村晚餐常吃这种面。
“烩麻什”是面条中的一个分支,普通家庭常用它调剂饭食花样。麻什在做法上有“勤麻什”“懒麻什”之分,在调料上又有荤素之分。勤麻什是将揉好的面团擀开、切成条状再切成蚕豆大的小丁,逐个在案板上或干净的草帽沿上用右手大拇指搓成卷心而似枣核的麻食坯。懒麻食是将面团擀得厚如铜钱的面片,先切成条,再切成指头大的方块即可。荤吃用猪肉或牛肉配以多种辅料,素吃省去肉类,用一般蔬菜作辅料,但无论肉或菜都宜切成小丁块,先把菜入油锅炒至五成熟,加入各种调料,再加入半锅水煮沸,随即将麻什坯下锅与菜一起烩煮,稍焖片刻,使汤汁浓稠即可食用。
陕北人的麻什是用荞面制作的,称为“圪坨”,制作方法与关中相同,吃法则稍有区别。圪坨是一种富饭,离不开羊肉汤,汤里有什么好配料都可放,如黄花,木耳、豆腐、栗子等。圪坨煮熟,干盛半碗,浇羊肉汤,称之为“羊腥圪坨”。吃剩的,下一顿炒熟吃更香,俗云“圪坨热三遍,拿肉都不换”,但食之过多则伤胃。
卤面名虽为“卤”但并无卤汁,而是一种蒸面。作卤面要用适量的盐水和面,先揉成硬面团,再擀薄切细,这种面讲究擀得薄如麻钱,切得细如韭叶,如果吃饭的人少,可先将菜放进锅里炒几下,菜至半熟,添一勺热水,将面条直接铺在菜上,盖严锅盖改文火,利用焖菜的蒸气把面蒸熟,然后加入各种调味品,上面洒少许凉开水,把面条和菜搅匀即可食用。如果吃饭的人多,面就要另锅上笼蒸熟,再与事先炒熟的菜拌匀。适合做卤面的菜很多,如梅豆、豇豆、蒜苔、豆芽等都是做卤面的好菜,做这种面,炒菜时油要多,尤以猪油炒的菜为最好,如能加些大肉,其味更美。吃起来韧筋,有嚼头,多食不易消化,中青年人多喜欢吃,老年人则不感兴趣。
“烩面”的制做方法很简单,把面擀薄,切成棋花形的小片,放沸水中煮熟,撇出多余的面汤,锅里留汤少许,然后把先烩好的菜倒入面内,加盐、酱油、葱花、香菜等调味品,略煮一、二分钟,使汤稠面粘即可。做烩面的菜没有严格要求,可精可粗,可荤可素,豆腐粉条、土豆、白菜、豆角等,均可制作。这种面吃起来热火烫嘴,冬天吃它,使人顿觉浑身温暖,额头津津汗生,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饮食。
关中、陕南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制浆水,吃浆水面。这种面原料易备,经济实惠,流行于乡下,适合下层人的口味,故而著名作家贾平凹称它为“下里巴人饭”,并说“不吃者绝不吃,喜吃者死都要吃。”这种面大致有三种吃法:一种是先把面条下入开水锅中煮沸再把浆水连汤带菜倒入锅中,加精盐和辣油即可食用;另一种吃法是把面煮熟,捞入碗内,浇上冷浆水,加盐和油泼辣子拌匀吃;还有一种吃法就是先把浆水用油和蒜苗炒热,面捞在碗里,浇上热浆水吃。这三种吃法,随食者口味而定,但不论选用那种吃法,都不可加醋,有醋则味涩。这种面清淡味醇,爽滑利口,有清暑解热作用,高血压患者长期食用,有降低和稳定血压的疗效。
“拨鱼”是制作最简单的一种面食,将面在碗内调成稠糊,就近于开水锅上用筷子从碗沿一抹一抹地拨入锅内,面条粗短,形似小鱼,故名。煮熟后配以臊子、炸酱等进食,入口光滑绵软。农村有时来不及擀面,便做这种饭食应急。
扯面又称“拉面”、“小开条”。将面粉和成软的面团,然后擀成小条,每四、五条一把,用双手拉扯成细条,撒入锅内煮熟,配臊子或炸酱食用。饭店营业多是大把拉面,面和好后,厨师用力揉甩,待面“出汗”后,又团起来。顾客来后,视需要多少,用一块面一次大把反复拉成细条煮熟供食。它细如挂面又不同于挂面。如要拉成扁条,就要把面坯压扁拉。
“翡翠面”以颜色碧绿似翡翠而得名。由唐代宫廷食品演变而来。唐代是用槐叶与面粉和面制成的面条,故称之为“槐叶冷淘”。《唐六典》中就有“太宫令夏供槐叶冷淘”的记载,可见它是一种消暑的凉面。传入民间后,经过长期演变,现已改为菠菜与面粉合制,故又称“菠菜面”。方法是把菠菜叶冼净,用沸水焯后与面粉和成团,面擀薄后切成长条或面片均可。这种面既可热吃也可凉吃。热吃时,面熟后直接捞入碗里,即可拌入调味品吃;若凉吃,先把面捞入凉开水盆里,晾凉后再捞入碗中调葱花、蒜泥、香醋、精盐等拌匀吃。若加些黄瓜丝或豆芽等,与面拌在一起吃则更爽脆利口。这种面碧绿青翠、筋柔味美、营养丰富,老少咸宜。
扶风、陇县一带喜食“另汤面”。另汤面是下面前先把开水放入后锅,调少许盐、醋、辣椒,五香调料等佐料。将面捞出后,分碗泼汤,然后加上素菜或肉菜。加肉的即为“臊子面”,不带肉的叫“辣子面”。
在陕北的清涧、横山、甘泉一带,民间喜食“杂面”,它用小麦、豌豆或杂豆与玉米混合磨成粉,这种面加进沙蒿粉能擀出极薄的面,切条长达丈余,调进羊肉臊子,味香爽口,是待客的上品。产妇在月子里也多吃这种面。
饺子,又称“扁食”,流行于关中和陕北各地,陕南人不常吃,节日也用它调剂伙食花样。制作方法是把面团揉成条状,再揪成小面剂,擀成四周薄中间厚的小圆面片,然后包上馅子,用手捏制而成。饺子分荤素两种,荤饺子有用蔬菜加猪肉或牛羊肉制作的,也有纯肉馅的;素饺子多用各种新鲜蔬菜如韭菜、小茴香、芹菜、萝卜、白菜等制做,也有加鸡蛋的。包法上有推捏、叠捏、扭捏、花捏等,但以挤捏为常见。形态上有顶饺、蝴蝶饺、金鱼饺、知了饺、花边饺、月牙饺、木鱼饺等多种。入水煮的叫“水饺”,入笼蒸的叫“蒸饺”,也有浇酸辣汤吃的叫“酸汤饺”。
用荞麦面制作面食,在民间最普遍的是做“饴恪饸饹”,这种食品不仅农村人爱吃,城市人也爱吃。制作方法是先把荞面倒入瓷盆内,用碱水搓成面絮,揉成硬面,稍饧后再洒入清水,将面调软、揉成圆柱状,塞入饸饹床子的圆孔内,压杆下压,饸饹即由床子下铁鼻的细孔中挤出落入锅中,待锅烧开后,饸饹飘起即熟。出锅后,先投入冷水中过凉,再捞入筛中,沥干水分,置案板上拌入熟菜籽油,抖散即成。凉吃时,按食者口味调入精盐、香醋、芥末、蒜泥、芝麻酱和油泼辣子。热吃则用未拌过油的凉饸饹浇上事先制备好的热臊子和热骨头汤,再佐以胡椒粉、香菜、蒜苗和紫菜等即可。陕北人视羊肉臊子饸饹为上品,正如陕北民歌唱的“荞面饸饹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节日和招待宾客,常用这种食品。
“酿皮子”是一种冷吃的饮食,故又称“凉皮子”,在关中和陕南很普遍。它像凉面,但其做法和成型又不同于凉面。用料分两种,用面粉做的叫“面皮子”,用大米做的叫“米面皮子”。两种酿皮子的蒸法和吃法相同,但制浆方法因所用原料不同而各异。面皮子是用一成面二成水的比例和面,水分三次倒入,先和成稠糊,再继续加水和稀,加盐、加碱,搅拌均匀,浆调至用手勺扬起能成筷子粗细的条即可。米面皮子的制浆方法是先把大米淘洗干净,浸泡两天,在石磨上徐徐加水磨成米浆,加精盐搅匀,再用沸水烫开,加凉水调成浓浆即可,上锅蒸时笼上铺白纱湿笼布,倒上浓浆,摊二分厚,薄厚摊匀,大火暴蒸,气圆后约五、六分钟即熟。将面皮反转倒在案上,扯去笼布,每张上面抹一层熟菜籽油,叠放在一起,晾凉后用摆刀切成细条,加豆芽或黄瓜丝,拌芝麻酱、蒜泥、酱油、盐、醋、油泼辣子等食用。既可单吃,也可与蒸馍、锅盔同吃,还可作为佐酒的食品,一般是配以绿豆稀饭吃。
“凉粉”也是民间很普遍的一种饮食,很多粮食都可制作,如豌豆、扁豆、蚕豆、大米、小米、玉米等都是制作凉粉的好原料。制作方法很简单,先把要用的粮食淘洗干净,浸泡一天,在石磨上磨成浆,用细箩将渣滤去,倒入锅中,加适量的白矾,边煮边用擀杖在锅底猛搅,待呈稠糊状时,舀入盆内,晾凉凝结为块状即可。吃时切成条状,加盐、醋、蒜泥、芝麻酱、油泼辣子等调料凉拌,也可用油炒热吃。
“搅团”是玉米产区的家常饭,全省各地群众都喜欢吃,其制作方法简单,一边往沸水锅里撒玉米面,一边用擀面杖从锅底噼啪不停地搅动,搅时只能顺着一个方向搅,不可来回乱搅。搅团的功夫全在“搅”上,搅不到就不会匀润滑腻,煮时只能用文火,火大则会糊底。吃法有汤吃、干吃两种。汤吃是先在碗里合好蒜泥醋水、或浆水、香菜、辣油等,再舀上一勺搅团倒入碗中,碗的中央是黄黄的搅团,碗沿四周是红艳艳的浆水或醋水,俗称“水围城”,吃时用筷子顺着碗沿一层层地拨着吃,不可在碗里乱搅,一搅就澥成一碗清汤稀水了。干吃是把搅团盛入盆内,待凝结成凉粉状时,切成小块放入碗内,直接加酱油、香醋、盐、辣油等拌匀吃。关中人吃搅团很讲究,一碟蒜泥,一碟葱花和香菜,一碟油泼辣子,还有蒜苗炒青菜,加上酱油、香醋、香油和味精等,吃起来酸辣辣、热乎乎,入口即化,有一种既绵软又滑溜的感觉。这种饮食在农村被视为贱食,招待客人总觉端不出手,城市人则对它视为稀罕之物,1991年初,周至县请西安秦腔名角去唱戏,戏后用大鱼大肉宴请,不料名角们却说:“能不能给我们吃点搅团?”于是,鱼肉宴变成了搅团宴,名角们个个吃得辣滋滋、喜融融的,大家赞不绝口。
“凉鱼鱼”是关中和陕北农村改变伙食花样的一种日常食品。它虽名为“鱼”,其实并不像鱼,倒酷似蝌蚪。大小很均匀,形状也很好看,外地人不知做法,秦人善谑者夸口说是手工一一捏制的,使外地人叹为巧夺天工,惊诧不已。这种饮食制作方法简单,用玉米粉加小麦粉少许,和水调成稠糊浆,徐徐倒入开水锅中,以木勺着底猛搅,搅至糊浆与水完全混匀时,改用小火,隔一、二分钟再搅动几次,以防糊底,待糊浆成为凝固状时,端锅离火,取一网孔状的漏勺,用瓢舀糊浆倒入勺内,下接一盆凉水,糊浆从漏孔漏下,即断为短节,吃时从凉水中捞出,浇以卤汤或用调料凉拌均可,入口滑软凉爽、待咬时已顺喉而下,有活吞之美感。岐山一带把这种“鱼鱼”称为“粉馉饳”,黄陵人则称为“漏漏”。
“蒸馍”和“锅盔”也是关中日常饮食的两大主角。“蒸馍”是一种很古老的食品,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孟获、泸水作祟,诸葛亮就用面做成人头状的食物祭祀,这就是古代的馒头。现在的馒头是用面粉加水和酵面发酵,使之松软,再加碱面中和,然后揉成圆丘形,上笼蒸熟而食,故又名“蒸馍。”
把蒸馒头的面在案上擀成面片,加油、盐和葱花卷成圆柱状,切成二三寸长的短节,用手扭成圆锥形,入笼蒸熟就是“花卷”或“油卷”,关中人喜食辣椒,有的人常把辣子面卷入面里,蒸成辣味花卷。
“锅盔”始于唐代,相传唐代修筑乾陵,一个士兵饥饿难忍,曾脱下头盔烘烤面饼,香脆可口,因状如锅盖,又是用头盔做的,故名。后来大家纷纷效仿,相沿成俗,遂成为民间喜食的一种面制食品。锅盔分发面和死面两种,常见的是发面锅盔。发酵的方法与做馒头的发面过程完全相同,但面要揉得稍硬一些。面发好后,加入碱面揉匀,擀成手掌厚的大圆饼,放平底锅内用慢火烘熟即成。死面锅盔是把面粉用开水全烫或半烫,未经过发酵烙成的。汉中人称为“火烧馍”。
关中锅盔最负盛名的要算乾县锅盔,它色形美观,皮薄瓤酥,做这种锅盔必须下苦力,俗称“千锤百炼”见真功。它不是用手揉面,而是用松木或柏木杠子排压,经数百回合,压至面光色润为止,然后把面切成小块,分别加入碱面,逐块用木杠转压,使碱面与发酵的面混合均匀,再把面块切成每块约一斤多重的面剂,推擀成直径七寸、厚八分的菊花形圆饼坯,置于上鏊,用稳定的小火烘烤,使饼坯进一步发酵和定型,然后放入中鏊烤,五、六分钟后,取出放另一平鏊上,用小火烤。要勤看勤翻勤转,做到“三翻六转”,使火色均匀。使出炉的锅盔,其白如雪,无半点黄斑黑迹。这种馍坚硬如石,敲之砰砰有声。据说有一少年,从外婆家携锅盔回家,行之中途,下起鸡蛋大的冰雹,砸死猪羊甚多,少年头顶锅盔,行十里路身无损伤,馍无破裂。此馍虽硬,食之却酥,用刀切开,状如板油,层次分明,没牙的老人也爱吃它,越嚼越有味。六十年代谢觉哉、郭沫若巡视乾陵,品尝了乾县锅盔,连声称赞“乾州锅盔,名不虚传。”乾县人常说“出炉的锅盔没吃头,隔日见五有嚼头。”言谓隔几天后,水份越少,吃起来馍越筋味越蹿,香酥可口,它可存月余,香不走味。
“饼”是个总称,名目很多,常见的有发面饼、烫面饼、葱花饼、油旋饼、肉馅饼、菜馅饼、单饼、双饼、千层饼、蒸饼、芝麻饼、核桃饼、柿子饼、煎饼等,因配料和制作方法不同而名称与风味各异。
把玉米面和成稀糊状,用酵母发酵,再掺上碱面搅匀,倒入笼中蒸熟,然后切成小块食用,就是“发糕”。把玉米粉或高梁粉半烫熟,用手捏成窝状,底部中间凹进,上笼蒸熟,就是“窝窝头”。
关中农村为了把粗细粮搭配在一起吃,将对半的白面和玉米面分别用开水烫成烫面,再分别揉好擀开,在白面片上摊一层玉米面片,卷起来,切成许多份,捏成馒头状,入笼蒸熟吃。这种馍,一层银白色的麦面,裹着一层金黄色的玉米面,有黄白相间的许多层次,故名“金裹银”或“金包银”。
陕南山区人们吃馍多吃“米浆馍”。这种馍是以大米为原料制成的。其做法是先把大米淘洗干净,浸泡一天,磨成稀稠相宜的米浆,将其中的一半煮熟,再把另一半生米浆倒在一起搅匀,使其发酵,然后在笼上蒸成寸厚的糕。这种馍质地细腻,洁白松软,切成方块,用清油烙黄,味道更香甜。有的人家,把磨好的米浆装入缸里,放在室外冷冻一个冬天,到过春节时再制成糕,其味更佳,称之为“冻糕馍”。可经数月不坏。
陕北的油糕是用米制成的,先把软糜子去皮,用温水浸泡五分钟左右,捞出磨成粉,加水拌成絮状,放在笼上蒸熟,晾凉后在案板上擀成铜板厚的面片,上面铺一层枣泥,再卷成圆柱形的粗长条,用白线勒割成1.5厘米厚的薄片,用油炸熟,蘸白糖吃,其色黄红相间,其味绵软粘甜。延川一带农家则把软糜子面炒熟吃,名曰:“炒面”,吃时盛入碗内,冲入适量的开水,用筷子搅抖成团,食之粘甜,颇似米糕。
农村常见的汤是“疙瘩汤”,把面粉或豆面盛入碗内,边往上洒水,边用筷子搅拌,使其呈米粒大小的絮状,然后倒入开水锅煮熟,再加入少许青菜和盐、醋等调味品,边吃馍边喝。
稀饭有大米稀饭、小米稀饭、玉米糁子稀饭和高梁米稀饭等。汉中人把黄豆磨成浆,煮稀饭时把豆浆兑入,称为“甜浆稀饭”,陕北人把黄豆或黑豆浸泡到一定程度,放到碾盘上碾扁,或用木锤砸扁,呈小铜钱状,同小米一起烧粥,称为“钱钱饭”。清涧、佳县一带,把高梁不去糠,碾成糁子,同“黑豆钱钱”一起熬粥,称为“桃黍饭”,不加“钱钱”则称为“糁糁饭”,府谷北部居民把黄米浸泡在酸浆罐里,次日取出熬粥,食之略带酸味,便是“黄米酸饭”。产玉米的地方把玉米磨碎,小粒的烧粥称为“糁子稀饭”,大粒的称为“碴子稀饭”。汉阴山区,农村把嫩玉米磨成浆贮在大缸内发酵,吃时舀出,内掺青菜煮熟,俗称“浆粑稀饭”,这种浆贮在缸里,可数月不坏。
米饭,陕南产水稻的地区食大米饭;陕北产小米的地区食小米饭。制作方法有蒸和焖两种。蒸饭是将米煮至开花后,用笊篱捞出,滤去米汤,入笼或直接倒入锅里用慢火蒸熟。陕北人称为:“捞饭”,陕南人称为“蒸饭”。焖饭是锅内掺水适量,待米煮开花时水已快干,将急火改为慢火,盖严锅盖焖熟,俗称“连水干”,这种饭不撇米汤,吃起来香味更浓,但如掌握不好火候,便会夹生或焦糊。也有把米放入碗里或盆里,加适量的水直接蒸熟的。
家常饭中有些做法特别、风味颇佳的食品,农家自作自食,还未形成商品,且记几则在这里。
“软饼”是白水、蒲城一带农家待客的饭食,具体的做法是用盐开水烫面,和成面团,分成许多小块,擀成铜钱厚、老碗口大的饼子,笼上抹一层油、放一个饼子,先放的饼子上再抹一层油,上面再放饼子,直放到两寸厚,上锅蒸熟,把炒好的各种菜卷到饼子里吃,或把饼子切成细条,拌调料和菜吃。这种饭吃起来香味醇厚,绵软适口,别有一番乡土风味。
“杏茶”是麟游人的家常饮食,名虽为“茶”,实际是面。当地颇多杏树,人们把杏仁收储起来,焙干压成粉状。煮面时先把杏仁粉撒在开水锅中煮沸,然后再投入短面条或面片、煮成“连汤面”,吃起来苦中带香,别具风味。杏仁中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维生素,还含有几种茶酚,具有止咳、平喘、祛痰、润肺、通便等功用,是有很高食疗价值的饮食。
荞面煎饼是清涧、子长一带的农家食品,把荞麦去皮,磨成糁子,水浸后用手在案板上搓成糊状,再用细箩把渣滤去,用文火摊制成薄如牛皮纸的小饼。清涧是三层合为一张,子长则是单层。吃时用醋、蒜泥、姜粉等调料蘸食,其特点是软中带韧,酸甜清香,亦可凉拌或用油炒着吃,其形其味都可与著名的山东煎饼媲美。
“浆粑饼”是秦巴山区风味独特的农家饮食,秋季把嫩玉米剥下,加少许水,在小石磨上磨成稠糊,摊制成指头厚、碗口大的圆饼,在锅内烙熟,其色澄黄,香甜可口,是城市人很难尝到的珍品。
秦岭山区流行一种“揽饭”,风味也很独特。把绿豆淘洗干净,用温水浸泡四、五小时;水与南瓜平齐,小火焖两小时,用铲子将绿豆与南瓜搅混,捣为粥状,食之甜而鲜香。冬食暖胃,夏食祛暑。有中医鉴定,久吃此食,身不出疮疔,足不得脚气。当地人视为上品,须贵客上门才能吃到。
以菜代粮,民间也有许多好方法,地处秦岭山区的太白县,普遍种植洋芋,全县各地都风行制作“洋芋糍粑”。把洋芋洗净去皮,蒸熟后倒入石臼捣烂成泥,当地人称为“打糍粑”,舂成后的糍粑其质粘韧,其色洁白,咸吃,甜吃均可。咸吃可用盐、醋、油泼辣子蘸吃,甜吃可蘸蜂蜜或白糖,如能蘸上熟芝麻,其味更香。这种食品制作费时,虽在洋芋之乡,亦不能多食,只有在农闲或雨天才能吃到。
农村各地在春夏两季喜做“麦饭”,采摘些榆钱、槐花,用清水淘净,拌少许面粉,再加入适量的盐和五香粉,放进锅中蒸熟,吃时调上香油、蒜泥、味道清香可口,正如童谣所唱的“小娃娃,做勾搭,做好勾搭勾槐花。槐花蒸成疙瘩饭,吃得人人笑哈哈。”
关中、陕北一带,农妇们常从垅边道旁挑回各种野菜,如野刺苋、荠菜、灰灰菜等,洗净剁碎,加少量玉米面或杂豆面,再加适量的盐,搅拌一起蒸成菜渣饭,味道也很别致。城市也有人将莴笋叶,菠菜杆、芹菜等冼净切碎,加少量面粉搅拌在一起,蒸成“菜疙瘩”吃。这种饭既省粮,也调剂了伙食花样。
太白山区把洋芋洗净切碎,磨成糊状,用箩将渣滤掉,加少量面粉搅匀,摊制成煎饼。切成条状或块状,用油烩炒,投以葱、韭、蒜苗等佐料,做成“洋芋炒馍”,吃起来软如面条,韧如面筋,味道喷香鲜美。
绥德一带把当下吃不完的南瓜,选出表皮老至焦黄、起一层白灰的劈开洗净,切成长条,晾干贮存。吃时加水煮熟,味甚香甜。有的还将干瓜条拧成麻花状,赠送亲友。
民间日常菜肴,因地而异,多就地取材,自成习俗。
陕北干旱缺水,种菜很少,冬季多吃咸菜、酸菜,其它季节吃青菜或野菜,有时也吃凉拌菜或以土豆、粉条、豆腐等做烩菜。关中人吃饭,早晚以咸菜为主,煮汤面时喜在面锅里加点青菜,一般爱吃蒸馍夹油泼辣子,或以辣子拌捞面。有的地方冬季用白菜叶子腌制酸菜,俗称“黄菜”,有时也凉拌黄瓜、豆芽或炒土豆丝等。陕南人对佐餐的菜很讲究,一般要摆上几碟菜,早晚餐通常是腌菜、泡菜、豆豉、豆腐乳、豆瓣酱等。腌菜的品种很多。几乎各种青菜都能腌制,但以香椿、竹笋等腌制的为上乘,口味有咸、甜、麻、辣等多种。泡菜的原料也很广泛,但以爽脆上口者为佳。如白菜心、连花白、蒜苔、豇豆、萝卜、黄瓜等都是泡菜中的佳品。腌菜、泡菜、豆腐乳等,都装在陶瓷坛子里,坛口有水槽,盖严坛盖,槽内注入清水,可隔绝空气,有密封作用。中午或焖或炒,一般都有二至四个菜。陕南人爱吃肉,《隋书·地理志》载“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虽蓬室柴门,食必兼味”。旧志载:“山区担柴卖草者,自城归,只见扁担头悬有肉串。”每隔七八天,必饱餐一顿大块猪肉,谓之“打牙祭”。肉块大如核桃,肉片大如巴掌,切得小了使人吃得不过瘾。山区有的人家一年杀几次猪,春节前则家家必杀猪,暂时吃不完的肉就腌制成腊肉,抹上食盐和五香调料面,先点燃松柏枝熏烤,然后再挂在灶头用柴草烟火慢慢熏干,以供四季随时煮食。“食必兼味”便是陕南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
全省各地农村普遍喜食浆水菜,这种菜经济实惠,制作简单。青菜、白菜、芹菜、萝卜面汤,日搅几次,两、三天即成,忌盐、碱、油和生水,捞吃几次,再加些新菜和热面汤,可久储不坏。吃时用油炒或用盐和辣椒凉拌均可,食之清香爽口,酸度适中,可开人胃口,增进食欲,有清暑和健脾之功效。汉中人有“浆水下稀饭,越吃越喜欢”的赞语;礼泉则有“浆水面,红皮蒜,清暑解渴就是谄”的顺口溜。
网址:第二节 日常饮食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11373
相关内容
高血压日常饮食日常均衡饮食搭配.ppt
二十四节气饮食养生习俗
日常饮食,注意事项,饮食习惯
日常健康饮食食谱 .pdf
日常饮食常见的6大误区
【科普】糖尿病的饮食疗法(第二弹)
健康食谱日常健康饮食食谱
二十四节气顺时生活饮食法
【食疗养生食谱】二十四节气养生食谱大全 二十四节气饮食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