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夜晚自然生态空间还醒着

发布时间:2024-12-09 19:00

城市公园的星空观测,夜晚的自然奇观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城市生活新鲜事# #城市夜生活#

狭口蛙幼体

夜观爱好者在四川大学校园内观察小动物的活动。 本报记者 吴梦琳 摄

夜间的花

蜘蛛捕食螽斯

珍稀狭口蛙

“天才黑不久,它们的‘夜生活’刚刚开始,要再等一会儿才会大量出来活动。”7月14日晚9时许,成都观鸟会理事长沈尤打开手电筒,带着几个自然爱好者“潜入”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的“天使林”,不过这次并不是来观鸟,而是夜观隐藏在城市中的狭口蛙等动物。

进入夏季,沈尤常常组织夜观活动,带领大家在夜晚到城市里的公园、池塘等进行自然观察。“夜观是亲近自然很好的一种方式,能让你关注平日里被大家忽略的城市自然生态空间。”沈尤说。

□本报记者 吴梦琳

A

电筒光下,

“观”夜间“动物园”

夜观,其实很简单,一把手电筒,就是全部的装备。不过,像沈尤这样的自然“达人”,为了夜观,专门购买了一把强光手电筒,售价1700多元。

按照约定,沈尤和9个自然爱好者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生命科学学院门口集合。这些爱好者来自不同的行业,其中还有3个小学生。沈尤告诉记者,“每次夜观,人数都控制在10人左右,主要是怕惊扰了夜间活动的生灵。”

这次的观察地“天使林”,其实就是川大校园里的一片小树林,以香樟、梧桐等树木为主,树龄都长达几十年,长得十分粗壮高大。被称为“天使林”,是因为这里是成都最重要的鸟类迁徙途中的栖息场所之一,近年来,观鸟爱好者们在这里观测到了数十种珍稀鸟类。“这里并不只是一个观鸟胜地,由于长期的自然生长,人类活动干预又比较少,已经形成了城市中一个宝贵的自然生态空间。”沈尤说。

循着电筒光束,记者跟着爱好者们进入“天使林”,一棵香樟树上的蚂蚁窝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记者看到,蚂蚁窝约有两三指宽,从树根附近,顺着树干一直向上延伸,像一根长条形的黑色海绵附着在树上。几十只蚂蚁正在窝旁活动,似乎在互相传递一些信号,爱好者们饶有兴趣地观看起来。

看完蚂蚁,再往前行,大家又发现了一只蜘蛛正在捕食一只螽斯。因食物体积太大,蜘蛛将螽斯含在口中,顺着围墙石砖准备寻找一个隐蔽角落慢慢食用。“蜘蛛和螽斯都呈褐色,不仔细辨认,还以为蜘蛛又多了两只脚。”一位爱好者一边小声地说,一边用相机拍下了这一幕。

在一个多小时的夜观活动中,他们发现了蚂蚁、蜘蛛、天牛、蟋蟀、壁虎等,还有很多不知名的昆虫,以及破碎的鸟蛋壳和蝉蜕。“就像是一个夜间动物园。”一位张姓小朋友说。

B

重要收获,

“邂逅”珍稀狭口蛙

此次夜观活动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就是再次观测到了比较珍贵的四川狭口蛙。

沈尤告诉记者,四川狭口蛙是狭口蛙的一种,主要生活在树洞中。“几年前,一位西南交通大学学生告诉我在‘天使林’偶然发现了狭口蛙,此后我就一直关注这种青蛙。”

与一般青蛙不同,狭口蛙并不常发出叫声,而是默默地隐藏在树林间。“每年6月至9月,都是狭口蛙繁殖季节,夜间它们就会从树洞中出来,到地上进行交配等活动。”沈尤说,“天使林”树木多,昆虫也多,自然生态空间相对封闭,为狭口蛙生长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沈尤将狭口蛙的繁殖称为“靠天吃饭”。狭口蛙喜爱在因下雨泥地上形成的积水坑中产卵,如果持续降雨,保证积水坑不干,就能让幼体顺利成长为青蛙,存活下来。反之,幼体只能死亡。这样的习性也让狭口蛙幼体成长得很快,基本上只要20多天就能孵化成年。

当天夜里,大家围着“天使林”走了两圈,沈尤突然在一棵树下的几片枯叶处停下来,原来他发现了一只狭口蛙。由于刚成年不久,体型还比较小,呈墨绿色。但四肢发达,脚下还有吸盘。被人发现后,小青蛙似乎有些“不好意思”,躲在树叶下一动不动。沈尤举起相机拍了两张照片,大家就离开了,不再打扰它。

在这只小青蛙附近的一个积水坑里,大家还发现了一群狭口蛙幼体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这些蝌蚪的外形与一般蝌蚪无异,但仔细一看,通体呈灰色,似乎还有些透明。“希望接下来继续降雨,这潭水不干涸,这些幼体就能活下来了。”沈尤说。

有专家猜测,“天使林”的狭口蛙,或许来源于上世纪60年代两栖动物学家刘承钊和他的团队进行研究后,在成都放归的蛙种后代。

C

关注自然,

越来越多低龄爱好者加入

近几年,城市里愿意关注自然、亲近自然的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有很多的低龄爱好者加入。

在沈尤的影响下,上小学的儿子也成了一名夜观爱好者,还专门写了一篇《川大夜观》的作文,文中记录到:“四川狭口蛙是草绿或橄榄绿色的,肚子胖胖的,身上有一些小突起,脚趾上有小吸盘,真是可爱极了。”

今年12岁的张宏毅,加入观鸟会已有四五年时间。在这四五年间,他参与了大量自然观察、生物分布情况调查、自然知识科普、环保知识宣传等活动。去年,他的论文《成都市绕城高速以内的越冬水鸟现状初探》还拿到成都市青少年创新科技大赛科学论文二等奖。

“我对自然、生物一直都比较感兴趣,参加观鸟会各种活动后,不仅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环保意识。”张宏毅告诉记者,参加夜观活动非常有趣,可以观看到很多白天看不到的动物活动。“自然生态空间非常宝贵,必须要好好地保护起来。”

当天,夜观活动结束后,有人把自己拍摄到的各种昆虫照片发布到观鸟会的QQ群和微信群里,立即有“大牛”出来识别这是什么昆虫。这个群里的“大牛”们,不仅在群里进行各种知识传递,还会热心地解答爱好者们的各种问题,包括识别各种动物、普及各种自然知识等。

据沈尤介绍,现在他们也正在筹备一个自然知识普及公益计划,将选取50名自然科学爱好者,包括中小学自然教师、普通爱好者等,对他们进行系统、专业、长期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让爱好者认识多种动物,并且熟悉这些动物的习性等等。”

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

网址:城里的夜晚自然生态空间还醒着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27253

相关内容

买个大空间SUV自驾游,晚上在车里睡觉,是省钱还是遭罪?
城市间的自然盛境,诠释着当代生活的向往
自然醒·智然美
「抖音城市生活节」重庆站收官:与晚风“重”逢,于山城治“渝”!
嗨·新生活:回归原生态,唤醒身心之旅
哪些免费助眠APP提供夜间唤醒功能?
小县城里的小生活:悠然自得的人生哲学
升腾的烟火气、有趣的灵魂,创意市集点亮桂城新“夜”态!
回归生活,回归自然,是缦学堂的生活态度
夜生活城市指南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