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课+沟通课+写作课=傅佩荣的斜杠哲学课
家庭成员间的沟通,是生活哲学中的重要课题 #生活知识# #家居生活# #居家生活哲学# #生活哲学讲座#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郑国与弟子们走散了。子贡到处去打问,当地人告诉他,城东门外有那么一位,看身体各部特征,额头、肩膀、脖子之类,单拿出来,都很像古代名人,“鸟生鱼汤”之辈(借韦小宝言),不过组在一起,形神落魄就像一条丧家之狗。
子贡后来把这话学给孔子听,孔子欣然笑道,长得像谁无所谓,不过说我是丧家之狗,确实如此,确实如此啊!
一代宗师,竟自认是丧家之狗,这似乎有点“颓”,也不乏自嘲之意,但细细品味,却更是一种充满哲思的隐喻。
就像微信公众号的slogan:“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即使再卑微的人,内心也闪念过诗和远方。我们与圣哲,本没什么不同,都是心怀理想,在现实中苦苦追寻精神家园的人,无奈心驰神往却又总是求之不得,这不都是丧家之狗吗?
只不过,如孔子那样的圣哲,理想更远大、行动更执著,他们是为整个人类去探寻伊甸园的“丧家之狗”。就像德国诗人诺瓦利斯所说,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
对普通人来说,只为了别太“丧”、太“苟且”,我们都需要一点点哲学的关怀。如台湾傅佩荣先生所言:“哲学应该被理解成,由人的理性出发,去寻找终极关怀的过程。”《傅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就是这样一本导览册,引导我们从先秦儒家那里,获取智慧和关怀。
傅佩荣是台湾大学哲学教授,著名的国学专家,早年在央视《百家讲坛》说孟子、东方卫视讲老庄,而为大陆受众所熟知。不过,他本人其实是个“洋博士”,在美国耶鲁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又在欧洲研学从教多年,周游列国、学贯中西,擅长以西方哲学的视角研究东方哲学的命题,视角独特、创见迭出。
不过,对普通读者来说,傅先生的贡献更在于,以饱学硕儒,塌下身段,对文化普及、教化民智所作的大量工作。
试看他写的书:
《一本书读懂西方哲学史》、《哲学与人生》、《孔子的生活智慧》、《易经入门占卦解卦》……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帮我们得经典之门槛而入,功莫大焉!
据说,许多台湾中学生就是因为听了傅老师的讲座,才报考了高冷的哲学系。
这本《傅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是根据傅佩荣在台大哲学系的授课讲义修订而成,其主旨是“六部经典,一套理论”。全书共十六讲,评述了六部儒家经典:《论语》、《孟子》、《荀子》、《易经》、《大学》、《中庸》,诠释了一个核心学术观点:“人性向善论”。这套理论是由傅佩荣在1985年首先提出的,在本书中也被反复解说。
《傅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沿袭了傅氏一贯的风格,语言质朴、旁征博引、妙趣横生,既是一堂审思明辨的哲学课,也不失为一堂清晰明了的沟通课,还是一堂金句频出的写作课。
1、一堂哲学课:人性本善or人性本恶?原来都是错!
《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西方的基督教则认为人类生而有原罪,谁对谁错?
傅佩荣指出,只要一谈人性“本”怎么样,那就都是错!人的本质,就是一种自然状态,不能用“善”、“恶”之类的价值判断来描述,否则,就是犯了“自然主义者的谬误”。
好比初生的婴儿,既不知道何为善恶,更没有自由选择善恶的能力,你说该如何评价其本性,是善还是不善呢?反之,上帝宣判人有原罪,佛陀宣称人性本空,那就都是宗教而非哲学了。
作为宗教,自然是信者恒信,无需解释也无法反驳。但作为哲学,人性又应当如何描述呢?
傅佩荣引用了孟子的一段精彩比喻,说人性就像一座山。在自然状态下,即使是青山,如果“旦旦而伐之”,也会被破坏而变成秃山;即使是秃山,只要停止砍伐,孕育多年后,自然也会生出草木来。
因此,山的本性既不是荒突突的(性本恶),也不是本来就花草繁茂(性本善),而是作为一座山,它“有可能”育生花草树木(发展向善)。换作人来讲,那就是“人性向善”。
傅佩荣认为,这是理解孔孟之道的关锁秘钥,此处打开,后面才可能登堂入室。
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傅佩荣提出,儒家一贯之道的核心是“仁”。“道”是世界的正路,“仁”是个人的正路,“道”必须通过“仁”来实现。
所谓“仁”,不单是“仁者爱人”这么简单,而是有三个层次:
●人之性,真诚而向善;
●人之道,择善而固执;
●人之成,止于至善。
而这一切的发端,就是“人性向善”。那么问题又来了,这里的所谓“善”,究竟何解?
傅佩荣指出,儒家所谓的“善”,就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
这里又有两点内涵:
●“善”表征的是人我关系
儒家有所谓的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在现代社会,还经常有陌生人关系,像读书会、家长会、健身俱乐部等等,也可算是“六伦”。只有在人我之间,才可论善恶,像鲁滨逊困守孤岛,脱离了人类社会和人我伦理,善恶便无从谈起。
●“善”体现的是“适当关系”
何谓适当,标准有三:
内心感受要真诚;
对方期许要沟通;
社会规范要遵守。
这其中,内心的真诚是最重要的。
如何修炼内心真诚?又有两面三点。
●两面
《易经》中有“闲邪存其诚,修辞立其诚”。一方面,要防范摒弃邪恶,因为诚邪不两立;另一方面要注意言论修辞,所以孔门弟子的第一科修行是德行,第二科即为言语。
●三点
《大学》中有“毋自欺、自慊、慎独”,也就是不要欺骗自己、要问心无愧、独处时依保持君子作为。
以上,就是傅佩荣立足于“人性向善”,对先秦儒家哲学所作的基础诠释。
2、一堂沟通课:鸡同鸭讲or对牛弹琴?概念判准最重要!
“大爷,你知道马冬梅吗?”
“马冬什么?”
“马冬梅!”
“马什么梅?”
“马冬梅!”
“什么冬梅?”
“马冬梅!”
在沟通中,最悲催的就是这样的一问一答,就像平行世界,永无交集。
在《傅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中,作者把学习西方哲学的经验方法,用以分析先秦儒家,采取了“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的分析思路。
这本是一套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却刚好可用来破解人际沟通中“平行世界”的难题。
沟通的前提是“澄清概念”,至少也要达成一定的共识。《沟通圣经》里说,“语言只是我们借以表达想法的一种代码……每个人看待和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都不同……唯有双方都赋予这组代码相同的意义时,这个代码才能被理解。”
就拿“善”来说吧,这是本书的核心概念,如果不澄清,那就与读者(或学生)完全无法沟通了。
傅佩荣提出,“善”的概念,包括三个含义:
首先,形体的完整。比如我们说,这个小区配套很完善,也就是说学校、诊所、银行、超市、公交等等一应俱全的意思。
第二,形而上学的善,也就是“存在”。孟子曰“可欲之谓善”,大意是说“可以让我选择的就是善”。只有存在的,才是可选择的,因此这个“善”就是形而上学的“存在”善。
第三,道德上的善,这才是傅佩荣所谓的“人性向善”中所指的“善”。这个概念确立起来,后面才好进一步沟通——范围继续缩小,讲到儒家的善,又有人我之间、适当关系两层含义,人我关系又包括五伦、适当关系表现为三点……概念逐次澄清,沟通就有了基础和方向,无论结果如何,至少不会鸡同鸭讲,偏到沟里去。
方向有了,路怎么走?下面就要设定判断标准。都是90平米的房子,在香港算是“千尺豪宅”,在大陆也许只是“青年居易”。所以相同的概念,必须商定适当的判准,才能保证沟通双方不劈腿。
例如前述的“闲邪存其诚”,本书中表述判准就很明确——与邪恶相对的,便是真诚。据此标准,我很用心地策划杀人放火、很认真地谋划考试作弊,这是真诚吗?当然就不是。用心、认真不等于真诚,做恶事绝不是真诚。
再比如,傅佩荣认为,荀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儒家,依据何在?首先,真正秉持孔孟之道的儒家,在外观和内涵上各有三条标准:
●外观上
尊重传统
关怀社会
重视教育
●内涵上
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
认为人人都“应该”成为君子
认为人成为君子时,也将使周围相关的人成为君子
以此对照,荀子符合三个外观标准。当然,即使今天的普通中国人,甚至主流的海外华人,大多也符合这些标准。但分析荀子的思想,以人性论、天命观这两个核心概念来评判,荀子不符合上述三个内涵标准,并非真正的儒家(同理,今天的普通中国人,大多数也不符合)。
这就可以解释,为何号称“儒家”的荀子,教出了韩非和李斯,这两个著名的法家弟子。
最后,系统的建构。在哲学上,建构系统是最困难的。但在沟通中,明确了概念、标准,建构系统反而相对容易了。
因此,傅佩荣在与他的学生沟通时,用第一讲集中阐述概念判准,而后十余讲便可纵横捭阖,建构他“人性向善”的哲学系统,最后,汇成了这部洋洋洒洒三十余万字的大作。
3、一堂写作课:鸡汤文or成功学?经典金句撩心弦!
作为哲学家,往往金句频出,而傅佩荣的金句,总是很接地气,有哲思、有鸡汤、也有成功学,挥洒之间,给读者奉上了一堂精彩的写作课。
先摘几句鸡汤看看:
“我们总会辜负人,也会被人辜负;总会委屈别人,也会受到委屈,这就是人生……你不可能讨好每一个人,只能对自己负责。问心无愧,做自己该做的,行其所当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人最遗憾的,就是当身边出现几个小人时,自己也显示出小人的面目,与他们针锋相对,缠斗几年后才发现不值得。”“羡慕别人的父母大富大贵,就是一种不孝,没有父母哪有我们呢?”“恋爱是什么?有经验的人,不必多说他也知道;没经验的人,说了他也不知道。”可想而知,没有人生的大智慧,是写不出这样的金句来。不过,就算没有人生大智慧,多看看《傅佩荣的哲学课》,也能搜罗不少金句写作素材呢!
再看“傅氏儒家成功学”:
比如在解说《大学》时,傅佩荣指出,进入社会要知道,与人相处有六种关系:上下、前后、左右。
其中,上下级是工作中的阶层关系、前后是职务交接的时间关系、左右是同级的方位关系。厌恶上位者所做的,就不要再以此使唤属下;前任交给我的烂摊子,就不要再这样交给继任者;同级之间,更要注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此,能把三个面、六个点全都顾及到,在社会上工作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这又是一篇多么经典的职场文!
至于在家孝顺父母,就可以多得零花钱等等,类似的“傅氏小智慧”就更不在话下了。
学了如何写鸡汤、职场,应该就是一堂不错的写作课了,不过傅佩荣先生还意犹未尽。
比如讲《荀子》时,傅佩荣重点分析了荀子的文章,说它“材料丰富、文辞优美”,将他的写作策略概括为:“说明立场——举例说明——最后结论”,这不正是很多微信10万+爆文常用的写作方式吗?这中间的干货,可不亚于现在网上许多99元写作特训营哦!
当然,傅佩荣归根结底还是一位哲学家,《傅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归根结底也还是一本哲学书。也许有人会问,学哲学,能带给我什么呢?那不妨自问,你当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
奥斯卡·王尔德说,人生有两个悲剧,一是求之不得,二是得偿所愿。如果我们能从哲学中领悟到,自己想要“得”的,究竟是什么,那这两大悲剧,还会是重演吗?
网址:哲学课+沟通课+写作课=傅佩荣的斜杠哲学课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31157
相关内容
明晚19:30|傅佩荣:哲学可以让生活变的更甜生活与哲学第三课
哲学生活第九课
哲学生活第二课
《哲学生活》第一课生活处处有哲学.ppt
《哲学生活》说课稿全册版
生活跟哲学电子课本04第四课.doc
生活有哲学
生活处处有哲学—课件.pptx
《生活与哲学》课程的主题.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