憧憬生活之梦!这些老物件重见“阳光”

“这套酒具是1987年,我和我丈夫结婚时买的,没舍得用过。”
“我的父辈是一名老会计,这是他曾用的算盘,那时非常时髦。”
“改革开放时,就有了这套毛主席头像茶具,我悉心珍藏的宝贝。”
这些老物件,有没有勾起你的回忆?
随着虹口119街坊旧改征收工作的推进,保定路520弄的居民们等来了旧改“阳光”,开始陆续搬迁。老房子里的老物件,代表着一代上海人的生活记忆,它们大多是上个世纪的产物,反映了某一时期的潮流和生活方式。居民搬迁后,这些老物件怎么办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搬离之际,这些饱含时代印记的老物件再次见到“阳光”。日前,在北外滩街道、唐山居民区、区档案局、厦门国际银行上海分行共同举办的老物件“以旧换新”活动上,保民新村原住民们拿出珍藏几十年的老物件,带大家拾遗了这些物品背后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雕刻有桃花的这套酒具和茶具,承载着满阿姨与其丈夫四十年的幸福生活。四十年前,满阿姨的结婚新房就位于保定路520弄内。她说,那时遇到结婚这样的喜庆日子,家家户户都要买齐一套酒具和茶具,这意味着婚姻生活幸福美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十年代初期,最流行的莫过于保暖保冷两用瓶。夏天想喝上一杯带冰块的冰饮,少不了这个好帮手。居民吴先生说,虽然两用瓶在多年前已经搁置了,但这个56岁“高龄”的暖瓶,记录着父母的一生,将作为家庭记忆永久珍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台多功能装饰台灯制作精巧、工艺高级,正面是台灯,反面是镜子,台灯右侧还有开关和调节亮度的旋钮。在当时人均工资三十多元的年代,这一个台灯起码要花八元买下,也曾见证了一个家庭过往的日日夜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列的旧物中,一个饼干罐勾起了不少居民的回忆。罐身虽已泛黄,但仍保存完好。八十年代,空铁皮的糖果饼干罐,仍会物尽其用,用来装针线和碎布头。“记忆里,这个铁皮盒子是属于母亲的,因为盖子总是关得很紧,只有她能精准地一下打开。”居民一边抚摸着旧物,一边诉说着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居民“以旧换新”,置换了副食品和生活用品
形形色色的老物件是对记忆的承托,是对过往的封存与怀恋,这些旧物中的回忆与故事将会永存。据悉,这些居民们带来的老物件经区档案馆鉴定后,将会被保存陈列展出,让老物件重新绽放时代光彩,更具历史意义。
徐维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