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商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今年7月,商务部等13部门研究制定的《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发布,对优化社区商业网点布局、改善社区消费条件、创新社区消费场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等作出部署。
当前,各地在丰富社区商业业态上有哪些好做法?如何进一步打造规范有序、商居和谐的便民生活圈?记者进行了探访。
创新服务业态,拓展多种场景,满足居民品质化、多样化消费需求
浅黄色外墙、绿色标识,走进北京市东三环边的团结湖供销社便民服务中心,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果蔬、肉蛋、日用品按列排开,分类清晰、布局合理,方便居民选购。
“供销合作社让人感到亲切,来这里买东西,就像与久未谋面的老朋友相见。”家住附近的郝大爷是这里的常客,他感慨,“这里物品丰富、价格实惠、环境干净,囊括了很多北京老品牌,如鼓楼馒头、冠泽元酱菜等,生活所需应有尽有。”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有关负责人介绍,从建立社区新型便民商店,到开展流动摊点售卖,再到上门服务,近年来,供销合作社系统不断加强流通网络建设,优化实体零售网点布局,拓展多元消费场景,助力改善城乡消费条件,方便群众生活。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便民商超在社区商业中居于重要位置,是社区居民最常去的消费场所之一。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支持特色化、多元化的零售经营主体发展,推动品牌连锁便利店、超市进社区;积极改造传统商业载体,引导邻近居民区的传统商场向社区商业中心转型,拓展生活零售等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