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内蒙古鄂温克族列巴
去草原自驾如内蒙古,别忘了体验蒙古包露营 #生活技巧# #自驾游建议# #自驾游目的地推荐#
大列巴原指中国东北仿造俄罗斯黑麦面包做成的小麦面包,现在泛指所有的俄罗斯式面包。其中“列巴”是俄语中面包(хлеб)的音译。一般的俄式面包几乎比现在家庭用的蒸锅还大,因此被称为“大”列巴。由于地理位置靠近俄罗斯,内蒙古海拉尔等地的口味也相对正宗。俄罗斯的农村每个村庄一般只有一个面包炉,各个家庭到这个面包炉定期烤一批面包,平时只在家中吃储存的面包,因此面包制作的非常大,吃时切下一片。由于历史悠久,发展出制作大面包的传统技术。大面包比小的香味浓郁,口味微酸,较硬,适宜储存,另有一番风味。
鄂温克”,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三百多年前,鄂温克族最遥远而神秘的一个支系驱使着驯鹿,从贝加尔湖、北室韦等地迁至额尔古纳河流域,最终留在了大兴安岭密林深处、根河最北的敖鲁古雅河畔。
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终生生活在大兴安岭茫茫林海中,以狩猎为生,也是中国唯一自然牧养驯鹿的游猎部落。
驯鹿饮清泉,食苔藓,在鄂温克人眼中,它们是最洁净的生灵。鄂温克人循着驯鹿寻找苔藓的脚步,随季节迁徙部落,一年中的搬迁有一、二十次之多。
密林深处的他们鲜少与外界联系,生活用品取之自然。他们以兽皮制作鞋帽、衣物与被褥,换取人与驯鹿必需的食盐。他们用桦树皮做皮蒌、皮船、婴儿床、小摆件,以兽骨做首饰。
他们居住在“撮罗子”中,当地也称“仙人柱”。由三五根松木杆搭建出小小的尖顶帐篷,冬被兽皮夏被桦皮,就地取材便于拆搭,粗糙豪放却能保证冬暖夏凉。撮罗子之上从不封顶,夜间炊烟升腾之处,便是大片星空。
对鄂温克人来说,万物皆有灵。他们仰赖自然为生,同时敬畏自然。祖祖辈辈保留着最原始的游猎生活,世世代代遵循着自然法则。
他们以渔猎为生,却不猎怀孕母兽与幼崽;他们懂得保护林木,用来生火的柈子都是“风倒木”;他们驱使驯鹿,也以驯鹿为伴;他们敬畏火神,营地的火从来不会熄灭,甚至还会把一团火作为嫁妆送给出嫁的女儿。
他们在密林中安居一隅。直到20世纪现代文明的车轮碾进大兴安岭,历经三次迁居,他们离开原始森林,如今生活在根河市额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
2003年,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上缴猎枪,“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彻底告别狩猎生活。
如今分布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族,饮食结构偏向草原民族。生活在嫩江及其支流地区的鄂温克族,仰赖丰沃的水土资源,耕种粮食、培育瓜果,过着狩猎兼事农耕、采集的农猎生活。
而生活在大兴安岭西北森林地区敖鲁古雅鄂温克,保留了最古老的狩猎、渔猎、牧养驯鹿的生活。烤面包、稀奶油、肉干、各种灌肠、烤肉、鹿肉(非驯鹿)构成了他们的日常饮食。 列巴”也称“格列巴”,即烤面包。方便携带又耐储存,成了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最传统、常备的口粮。驯鹿秋日交配,五月到十月底哺乳,在列巴面团中加入一小杯鹿奶,就成了驯鹿哺乳期特别的礼物。
夏末初秋野果成熟,漫山遍野的“吉特”(蓝莓)、“牙格达”(红豆)、“乌利特”(山丁子)、“音额特”(稠李子),成了鄂温克人食谱中的最佳调剂。
白露过后,候鸟开始南飞避寒,迁徙是这个时节自然界最突出的生命景观。但是对于鄂温克人来说,有森林和驯鹿的地方,才是永远的家。
白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因秋气渐深,温差较大,接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水珠而得名。
此时节,已经随处可见晨光下散落在草叶上的晶莹露珠。“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进入“白露”之后,在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
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还有句俗话:“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
白露亦如它的名字,充满了无尽的浪漫与诗意,很容易勾起文人墨客们的浪漫情愫。如李白的“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秦观的“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仲殊的“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这些诗词婉丽清隽,耐人寻味。
白露又是思乡情起的时刻。晨霜入目,雁鸣声声,引发了杜甫强烈的思乡之情,他怀揣着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与牵挂,写下了《月夜忆舍弟》,其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更是成为传世名句。
物候
鸿雁来:鸿大雁小,自北而来南也,不谓南乡,非其居耳。候鸟对气候最为敏感,白露之后,他们开始集体迁徙。民谚有云:“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因此,像大雁这样的候鸟被视为“秋来了”的象征。 玄鸟归:玄鸟,燕也,高诱曰:“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也”。玄鸟解见春分,此时自北而往南迁也,燕乃南方之鸟,故曰归。玄鸟即燕子,白露时节开始集体朝南迁徙,寻找过冬的乐土。 群鸟养羞:三人以上为众,三兽以上为群,群者,众也,《礼记》注曰:“羞者,所美之食。”养羞者,藏之以备冬月之养也。“羞”同“馐”,是美食。“玄武藏木荫,丹鸟还养羞”,养羞是指诸鸟感知到肃杀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如藏珍馔。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因此温度下降也逐渐加速,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的说法。
虽然天气逐渐转凉,但白天阳光尚热,温度可达三十几度。不过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夜晚之后温度可下降到二十几度,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密密麻麻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茎叶或花瓣上,当早晨的阳光照射其上时,显得晶莹洁白,因而得“白露”美名。从白露开始,各地陆续开始奏响“秋的乐章”,全国各地昼夜温差可达8℃至16℃,所以白露是一年中温差较大的节气。
农事
白露节气,东北地区开始收获谷子、高梁和大豆,同时抢种小麦;华北地区开始进行秋收,及早做好播种小麦的准备工作;西北地区开始播种冬小麦;西南地区抓紧时间收割水稻和谷子,对玉米、甘薯等需加强田间管理,促使其早熟,避免低温霜冻造成危害;华中地区不仅要抓紧时间收割水稻、收获夏玉米、采摘棉花,也要抓紧时间平整土地,为播种小麦做好准备。
白露节气后,冷空气日趋活跃,常出现低温天气,影响晚稻抽穗扬花,也影响中稻的收割和翻晒。白露期间,黄淮、江淮、华南等地要抓住气温较高时机浅水勤灌。特别是华南地区,日照较处暑骤减,且降水具有强度小、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要注意防治秋雨造成的稻瘟病、菌核病等病害。同时,华南地区东部还要趁着降水抓紧蓄水,不要错过继小满、夏至后又一个雨量较多的节气。
文化
饮白露茶,民间有“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干涩味苦,轻呷一口,唇齿之间满是甘甜醇香。
秋社和春社都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社日”。秋社一般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是一种欢庆丰收、祭祀神灵的喜庆活动。宋时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云:“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东京梦华录·立秋》也有所记载:“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贵戚。”古人把农历八月称为大清明,三月称为小清明,三月踏青,举行春禊活动,而八月“辞青”举行秋禊活动。
收清露,就是收集露水,是我国民间在白露节气的习俗,《本草纲目》中记载,“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又言“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
计算公式[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C=闰年数,21世纪C=7.646,20世纪=8.44。
举例说明:2088年白露日期=[88×0.2422+7.646]-[88/4]=28-22=6,9月6日是白露。
例外:1927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白露
唐·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网址:白露,内蒙古鄂温克族列巴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02934
相关内容
十大内蒙古民族特色的礼品 最受欢迎的10种内蒙古传统手工艺品话说游牧老物件(第二期)——蒙古包锅架
蒙古族服装生活习俗传统节日介绍.docx
鄂尔多斯频道
内蒙自驾游最佳路线攻略
上海企一健康照明(内蒙古鄂尔多斯)灯光设计事务所隆重开业
蒙古族服饰文化与时尚的一次激情碰撞
旧书重读:蒙古族咸奶茶
独特的蒙古族草原美食
让濒危技艺重新焕发生机:内蒙古手工匠艺的现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