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巢痕 短评

发布时间:2025-05-01 13:26

用旧杂志做鸟巢,吸引小鸟 #生活技巧# #园艺种植技巧# #DIY园艺项目#

13 有用 齐物秋水 2020-06-08 13:51:54

先前读过金克木关于印度留学回忆的《天竺旧事》,乃回忆录第三部分,用第一人称;这一本写童年的《旧巢痕》,是回忆录第一部分,却用第三人称,且游戏隐匿,有无缘由?据我看,前者重点在自我经历,后者却是意欲绘出一时代之风俗画卷及家族的离合,用“小孩子”的眼颇为便利,八岁之前所见已能写出三百页矣。金克木是有史的眼光和意图的。据说张中行以“负暄琐话”为人所知,人皆惊异三十年之乱未污染其语言,仿若穿越时代而来的文字,金克木也如此。不过,张中行文字有“拙”意,金克木无拙,其文学类作品文字清淡,学术类随笔则平易,古今中外纵横交错。

13 有用 小林 2020-05-27 03:24:37

童年是一个人永远的精神故乡。这本书写金克木的童年。他是一个生在复杂的亲情淡漠的封建大家庭的早慧的孩子,小时候跟随兄嫂读书识字,七八岁读遍家中所有藏书,广泛地涉猎,像海绵一样吸收,学习能力太强了。读完这本,再读金克木另一本小说体回忆录《难忘的影子》,就更通了,感觉《旧巢痕》像是《难忘的影子》的前传,两本书连起来看,金克木的启蒙教育和自我教育就都完整呈现了。

9 有用 bookbug 2020-06-16 22:59:43

《旧巢痕》乃金克木先生晚年所撰回忆录之首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小说体写就,讲述童年记忆和家族旧事,1985年由三联书店出版,与次年的回忆录第二部《难忘的影子》一同署名辛竹,与杨绛《干校六记》一起,均为我极爱的一套三联白皮小丛书。至于金老九十年代在文汇社重版的所谓评点本,我并未得见;直到日前读了今年的新版,才知道金老竟然在书中一人分饰两角,自著自评,双手互搏,很是过了把脂砚斋的瘾。三联版书前有一小引,金老自言初衷乃雁过留声或者为了忘却的纪念,大抵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书中文字却是难得的冲淡平和,评点本更是托名八公山人进行眉批和点评,还煞有介事地将全书体例改作章回体,并代拟回目,以不同视角跳出了个人和家世的回忆本身,也让金老笔下的雪泥鸿爪,不止是孤雏旧巢,更是时代风云。

7 有用 愚公∞ 2020-06-19 09:41:19

金克木,北大印度学专家,文化学者。本书是金克木晚年撰写的一部自传回忆录,类似于鲁迅的《朝花夕拾》,但是从内容上却是一部自传自评的回忆录。在这部书中,他详细回忆了自己出身的家庭,父母与几位兄长,特别是对于大哥着墨甚多,描述了一个传统仕宦家庭的衰败与瓦解。当然,最令人动容的还是家庭中的女性,无论是金克木的母亲,还是几位嫂子和姐姐,都是在旧社会的悲剧。金先生的文笔很老辣,对于旧时代家庭的关系描绘入木三分,当然很多人在表达传统文化时候,所无法真正感受到的中国文化。书中还描写了旧时家庭的婚礼和丧礼,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史的素材。事如春梦了无痕,但是旧时家庭还是会有痕迹的。

8 有用 伊夏 2020-06-15 19:04:09

发现“乐府”文化偏爱出版个体史,无论是名家还是平凡大众,都颇真切感人。这本金克木先生的小说体回忆录,如一部微型脂批红楼,先生自叙自评,左右手互搏,很有“我吐槽我自己”的憨顽模样。但一个家族缓缓没落,一个时代悄然谢幕,在那欢乐之下,亦有唏嘘底色。

6 有用 珍妮的肖像 2020-06-22 14:15:17

章回小说体讲家族往事,未名四老之一的金克木,精分成两位来玩角色扮演,一面是拙庵居士叙述故事,一面是八公山人夹议点评。两种角色互为高悬明镜。以第三人称旁白旁观,为俯瞰为引线,为纵淡写轻描,也无法寥寥平淡。娓娓道尽大时代风雨飘摇里封建小官宦家族的衰败变迁,个人的意志希望微渺明灭,只暂时蜿蜒,阻断了直抵绝望的距离。四星以上。

6 有用 庄晓 2020-06-21 11:04:54

原谅笔者肤浅,初看标题《旧巢痕·评点本》,原以为是《旧巢痕》之评点本,结果发现不过是金克木老先生自娱自乐的一种写法。拙庵居士,八公山人其实同为一人,作者、评者之语当然也出自一人之手。但撇去写法不说,此作其实讲述了一个家族在时代中的变迁。旧巢痕书写了一个家族的事迹,实则是时代的变革,而如此“平凡”的一个家族,虽也要历经百年,但也终究不过是历史车轮下的一抔尘土罢了。这个家族的衰退是必然的,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由兴盛至衰落,由家族至零落,通过一个小老爷(四爷)的视角,真实反应的是时代的印迹。通篇看来,虽不如红楼梦之恢弘场景,人物繁多,但其实寓意是相通的,且更真实可读,毕竟不是所有的家族都像曹府这般庞大。通篇看来,可读性还是非常强的,评点与故事相互呼应,又有一种旁观者的视角,颇有新意。

7 有用 海扬尘 2020-06-20 23:30:04

金克木是同季羡林比肩的大师,是一位杂家,也是一位诗人,是戴望舒的好朋友。本书最早似出版于1985年,金老以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形式写了个童年回忆录,化名拙庵居士和八公山人,分饰两个角色自写自评。虽然仿古,手法却旧中有新。实际上是介于散文和小说间独特的叙事文体,写人记事中都透着时代风雨的痕迹,透过小孩子的眼去观察早已消亡的风俗人情,社会画卷,描绘了衰败中的封建大家族的一幕历史。又通过点评,让现代读者能体会到章节中的微妙之处。于我而言,对书中所描述女性的卑贱地位和封建大家族中儒家的礼教印象十分深刻。

7 有用 陆钓雪de飘飘 2020-06-11 13:02:03

评者是读者,自然也有看法,但不见得便是作者的。评者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要求读者都照评者一样想。有时不可以一语道破,有时又必须有画龙点睛之妙,或者说是“颊上添毫”,也许有时会成为“画蛇添足”,甚至是引入歧途。一个评者是读者,也可以是另一种作者,同一部书的第二作者。评小说是中国古时特有的。始祖可能是《史记》中的“太史公曰”和《左传》里的“君子曰”。由评史而评诗文进而评小说,评戏曲。这和诗话不同,是原文的附加物,货物所附赠品,可要可不要。金圣叹评《水浒》是改造原书发表己见。他评《西厢》是在晚明风气之中时有“恶札”。其他评点各有长短,难以一概而论。总之,评者不是原书作者,更不是导游或裁判,不过是一个多嘴多舌的插话人罢了。说的好,听的人点点头,说的不好就惹人嫌厌了。“书读完了”?尚未。

5 有用 sub rosa 2020-06-14 15:09:40

不愧是金克木先生写出的自传体小说,文字很老辣,其实比较多写到的是童年回忆,大部分时间是读书的寂寞的小孩子,偶尔来一个小玩伴,就能记一辈子。令人唏嘘。从旧式话本小说的形制,到一人分饰两角的点评,充满了浓浓的自嘲意味。当做一个家族史来看,就有另外一种韵味。因为情绪非常浓郁,所以看起来很容易共情,反而读的比较慢。

6 有用 神威 2020-06-19 10:36:38

休憩98th,老爷子在撰写前几章时颇有平生之事涌上心头酸甜苦辣五味杂陈之感,评论时尽抒愤懑,不时反点一句建国后自己经历,随着回忆渐深,老人笔触却转向柔和,情感也淡定下来,不再反扣自身,反而有了一些温情与悲悯,读罢全书,金老及其母亲肯定是吃过苦的,书中记载的没有在衣食上吃苦反读了不少书的那几年,也深深浸泡在寄人篱下的悲哀里,但从笔触从描述,金老并没有自怜,即使讲述一个大家族分崩离析的过程时,也不时饶有兴致的回忆哥哥放风筝,种菊花,大嫂唱书,偷翻藏书等快乐的事,故而此书变成两个似有矛盾却又实为一体的层面的融合,一个孩童不失快乐的成长记忆,以及用一个典型家族作为缩影的阴森灰暗旧社会生活,似有矛盾的是基调,而实为一体的是个人体验与历史背景。书里也没有什么金克木方能为之事,但的确是本不错的书

5 有用 林微云 2020-06-20 19:20:04

本书是金克木先生自写自评的自传体回忆录,记录了他从出生到10岁分家前的封建式小官僚家庭的生活,虽然是从一个小孩的角度来写,但是情感细腻,观察仔细,特别是旧时代的婚嫁娶丧四件大事在书中都有非常详细的描写,简直可以当作是对一百多年那个风云时代的黑白纪录片来看,看完此书对“长兄如父”这件事印象深刻,封建旧式家庭的规矩和礼仪之多真是超乎现代人的想象。

4 有用 幽篁 2020-06-17 12:55:50

这是精分话唠金克木的自传,用一个马甲写,再用另一个马甲点评甚至怼自己。他笔下那个作为乱世的民国百态像解放前的长江,浩浩汤汤,细微的变化和冲突隐没在涛涛江水下,而各种木船和轮船裹挟着希望和离愁来来去去,满是苍桑。

3 有用 欢乐分裂 2020-07-09 15:50:34

章回体回忆录确有古风遗迹,点评格式颇为雅趣,成文十余年之后的隔空回望,与端庄工整的正文相比,不无调侃的批注更具血性犀利,如某些“封建迷信”的湮灭及变相回归——“自己修墓而命令别人不准盖坟是很难持久的”,细品是否余味不绝。以一个通篇不提名的“小孩子”为叙事视点,着眼沉浮于时代风云变幻的小官僚家庭之分崩离析,堪称众多中国旧式家族的缩影,代际辈分之复杂虽不比红楼,人物群像的丰富性亦不遑多让,一众女性的悲剧命运叫人感慨感叹。时值墙头变换大王旗,各地兵力使尽手段敛财聚力,覆巢之下无完卵,旧巢迟早坍毁。关于婚丧嫁娶流程、应酬往来礼仪、民间风俗活动的书写,乃至对宅院格局的分布、启蒙教育所涉之书,均有细细描摹,可见「礼」与「秩序」在中国社会的重要性。

4 有用 勞小姐 2020-06-12 18:22:56

-_-金先生真是一妙人啊!先用第三人稱把自己的生平寫成一個章回體的小說,再佯裝專家在旁批註一番,后又以讀者的口吻加以評論。一人分飾三角(就像紅樓夢里曹雪芹用第三人稱寫,脂硯齋在旁給點「花邊」,加以註釋。)沒想到原來小說還能夠這麼寫,真是好玩極了。

6 有用 刀叢中的小詩 2020-06-07 20:53:04

金克木自写自评自批自传《旧巢痕》,孩子的视角,老人的回味。亦可与《金翼》《呼兰河》《家春秋》诸书观之,但更冷静,所有的甘苦辛辣,如时间和名字都写在水上。反而是文字的内敛与节制,亦更有力。要知道,夸张和扭曲,揭开疮疤给人看,都不是力量。

4 有用 Northerncross 2020-06-09 16:41:19

《旧巢痕》里写了众多女性,大嫂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她算是金克木的启蒙老师,精通琴棋书画,熟知官宦人家的所有礼仪,当家理财井然有序,精明能干。书里说她是小型王熙凤,“一到家,三言两语,察言观色,就看出了全家情况。”“在两句话禀明婆母之后,她就一手掌握大权,安排一切。不消一时半刻,账房成立,用人职位确定,件件事井井有条。”但我觉得她其实更像大观园里的贾探春,同样出身官宦人家,同样是高傲却不幸庶出的小姐,同样表面张扬着自尊、内里掩饰着自卑,连同那一点委屈的心事和不甘的心气,都相像。这位大嫂严格恪守尊卑之序,她的生母跟随着她,在家里掌管厨房,地位不是主人,也不完全是仆人,她对待生母都不放下主子的架子,令人唏嘘。

网址:旧巢痕 短评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05801

相关内容

婚巢 电视剧D短剧应用程序有哪些
旧衣“焕”新颜,巢湖市民直呼:真香!
如何去除旧照片上的划痕、泪痕和斑点
卵巢畸胎瘤=PPT
卵巢涨涨的是怎么回事 卵巢涨涨原因是什么
【巢湖婚纱摄影价格
南京市秦淮区助餐点空巢人群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和评价
美巢,践行环保家居守护者定位
scoornest 科巢 婴儿童锁扣短锁1支装 星略灰 3.9元(需用券)
雀巢发布育儿指数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