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金阳平:回到“生活力”
访谈回顾: 如何平衡学业与兴趣爱好 #生活技巧# #育儿建议# #育儿专家访谈#
YISHUJIASHENGHUO
在福柯那里,艺术家生活指向“第一个:艺术可以给人一种与其他人截然不同的体验,一种真实生活的形式。另一个是:如果它具有真实生活的形式,那么生活本身就反过来是全部作品的担保,作品的根基是生活,而且是从他的生活出发的,生活属于艺术的王朝和领域”。它不仅谈及“艺术生活”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也传达出“生活是艺术创作的一部分”的理念。
《角间》 素描 现场 2022年
本期《宝藏》从此出发,与两位艺术家探讨各自真实的艺术生活经验,以及其对创作的深刻映照,同时也探寻其创作对于当今现实和生活的反思,就像莫比乌斯环,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回旋与传递。并且,围绕第四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的“生活力”主题,两位艺术家也会阐述对此的理解,并作为创作和生活经验更丰富的长者,在某些困惑上,他们或许也能给这届毕业的青年艺术家们带来一些答案。
金阳平
出生于浙江省乐清市,199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并同年留校任教,2017年获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主任导师。现生活工作于上海、杭州。
其作品曾获中国青年油画展大奖,曾参加韩国釜山双年展、美国布罗德美术馆、意大利卡萨雷斯博物馆、北京798双年展、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等国际性艺术大展。在艺术主题上更多关注社会性与绘画的关系,并延展绘画、装置、剧场的身体空间与媒介外延,在手法上较为明确的将绘画从西方透视学推向东方线性的实验之中。
来到凤山路,总感觉有一种熟悉的年代感,道路上没什么人,阳光下的梧桐、香樟树影斑驳,愈往里走,闭店的货运公司、被丢弃的旧球鞋……仿佛与来处的城市繁华产生一种时光交错之感。
艺术家金阳平的工作室就在这条路的最深处。步入室内,记者也感受到时光的“停滞”,天花板上的三叶吊扇、质朴的水泥地坪、用来纳凉的竹木躺椅……在这看似一成不变的空间里,金阳平度过了二十多年的艺术家创作生活。
✓
金阳平的
工作室一角
▬ 宝藏
作为一名艺术家,您平时的生活是怎样的?和非艺术创作者之间有何不同?
作为艺术家,我的平时生活基本上都在画室,画室的空间沉浸着日常,会让肉身逐渐变得温暖。
艺术和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艺术来源于生活,又独立于生活。艺术创作时常需要艺术家逃离生活进行归纳,而艺术家本人又存在于生活现实之中,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会使艺术家的肉身关联其中。
“上海文件”展览现场 2019年
同时,这也是艺术家和非艺术创作者的区别所在。艺术家需要在画室里进行艺术实验和创作,与此同时,他又必须长期抵御生存的问题。如果他在面对生存问题时出现困难,但又没有大环境去支持他,这些艺术家面临的众多现实困境,会切入他们的创作思维;有时艺术家与生活的矛盾性,也会让他们的创作具备力量与常态情感的交互。
▬ 宝藏
您会将自身的生活也当成艺术创作的一部分吗?
生活本身就是艺术创作,艺术创作的本身就是生活。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而现在的生活与社会现场,我觉得其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作品。
《一块武装布样的绘画实验》 “上海文件”展览现场 2019年
艺术家无法游离于生活之外,他在对日常生活的分析与纠结之中,建构起他的关注点和审美,随之会使他在艺术创作中发生变化。譬如梵高的艺术生活,《倾听梵高》一书是关于他对艺术与生活的自传,通过他创作的作品来展现亲历者所蓄含的普通情感,并给予观众共鸣,为人们带来一种日常的生活导向。
从这个角度而言,艺术家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媒质与传播者,他们通过作品来传达大众所共有的精神属性,且众生的艺术大师传播着各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视觉美学,他们以个人肉身去经历这个社会现场,以修道的方式,通过个体来完成作品的精神性输出。
《安全》 100x100cm 布面丙烯 2020年
艺术家是这个时代的艺术类基因,他们通过对当代生活与精神意义的解读、归纳,用创作的作品将这个时代的美学属性沉淀、记录下来,这是艺术家关于艺术创作线索重要的一部分,也是青年艺术家为什么要体验生活的重要原因。
▬ 宝藏
关于福柯所说的“艺术家生活”概念和新一届青艺周的主题“生活力”,请您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此的理解。
在当下提出福柯的“艺术家生活”概念,我觉得很有意思。正如福柯所说,“艺术家生活”其实部分类似于“另类的个体生活”,在当今普遍性环境之下,我们强调个体性与创造性,即福柯所说的“艺术家生活”,无疑会为时代带来一些助力。
《打气球》 现场 2016年
《打气球》 双屏影像 2016年
艺术家的生活很独特,尤其在疫情之下, (与社会的公共性关联)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如果在具备基础生活储备的条件下,艺术家能够在工作室维持很长一段时间,哪怕一两年也没有关系。在这个与视觉对象的体验过程中,艺术家必然要运用足够的专注力与对象发生联系并进行艺术上的创作,从而规避了外界的干扰和消耗。因此,作为艺术家个体来说,回到艺术家生活,回到画室,并建构艺术作品的文本,创造具有社会性的、有力量的作品,是具有社会功能与价值的。
《有一只眼睛的红色喇叭》 230x310cm 布面油画 2018年
反过来说,艺术家生活意味着“人人都是艺术家”,那么艺术家这一身份如何被大众普遍承认呢?
艺术家并不是创作一幅作品,就可以被称之为艺术家,他需要花费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对生活进行不断的认识、探索、实验与转化,建构起艺术家本人的美学体系与语言线索,即艺术家个体的美学语言。当时代精神性与艺术家身份相重叠,艺术家便犹如传教士,他会与普通情感相切合,通过其肉身媒介输出与之共鸣且具有普遍性的情感美学,这也是艺术家的意义所在,同时这也是福柯所说的“艺术家生活”。
《观看》 60x50cm 布面丙烯 2020年
“生活力”是福柯的概念,但我认为 “生活力”是指“把毕业学生拉回到现实生活中”。现在的毕业生对生活的体验日益薄弱,他们沉溺于网络之中。事实上,在网络看到的信息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它们的信息来源很多是经过加工修饰;其次,人总是倾向于美好,当现实中得不到的时候,就会从网络上寻找与弥合。如此,网络与过去拉着他们的日常肉身,他们现实的当下就在这两者的相互撕扯下被逐渐消解。
因此,生活力不仅仅存在于哲学意义上,它还有一种“拽回来”的力量,把学生拽回现实。现实本身有时是痛苦的,想实现突破,青年毕业生们必须要有一种身体物质的向上力量,去面对与平衡现实的缺失,并与当下、社会、劳动人民去亲历,他们的作品才有可能凸显出艺术的力量和真实不虚的精神性。
《光尘》 现场 2022年
▬ 宝藏
在您的生活中,有哪些关键性的转折吗?这会对艺术创作带来什么影响?进而言之,您的创作又会对如今的现实、个人的生活和实践等方面产生哪些反思或回应?
在艺术生活中,2005年作为访问学者到巴黎访学,这是我的一个明显的艺术转折点。
去巴黎之前,我本科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1997年毕业后即留校,当年的毕业创作《南京路》获得了中国青年油画展大奖;2001年在攻读研究生期间,创作了一百多幅关于身体的绘画作品。在这一阶段,我的作品创作语言都是在学院艺术的框架里面创作完成的。
《南京路》 280x560cm 布面油画 1997年
2005年去法国后,我在美术馆看到了大量的大师真迹和当代艺术作品,以及创作作品背后的语言体系。在我看来,当代艺术并不仅是孤立的一件作品,是艺术家创作作品的文本观念语言体系,也是艺术家通过生活力、物质性和语言性来建构出一整套与过去及常态不同的、具有创造性的视觉艺术语言,这与学院艺术产生了巨大区别。
《变奏》 60x90cm 纸本丙烯 2001年
因此在回国后,我便与过去的绘画作了隔断,开始了近十年的当代艺术实验,在绘画、影像、装置等领域都作了系列的创作,同时在绘画的消解性上做了大量的创作实验,并与过去的语言做了一定的抵抗和否认,才逐渐建构起现在以影像的物质性、身体的剧场性、抽象绘画和具象绘画的界限三条线索,来作为我艺术语言的的主要创作线索。
其实,从这些经历中,现在的青年学者、青年毕业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艺术家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有长时间的投入和不断的坚持。
▬ 宝藏
作为创作和生活经验更丰富的长者,可以结合自身当初毕业之后的那段过渡期、成长期、较为成熟的阶段,给这届毕业的青年艺术家们,提供一些建议吗?
大家都说艺术家是孤独的,因为艺术家也许用二十年的时间在艺术上进行探索,也未必能够取得成功,或者建构起自己的独特艺术语言。所以在过去的几十年创作历程中,我们肯定也走了不少弯路,把这些经历告诉现在的青年毕业生,就是希望他们能够踩在我们的肩膀上,少走一些弯路。
金阳平个展“虚城”现场(上海美术馆) 2012年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美学也发生改变,如果他们能在与时间抗衡的同时,敏感地切入个体对社会的价值、身份和观点的不同见地,创作与社会有切身情感感受的作品,这样出来的作品才是社会所需要的。
然而事实上,大部分毕业生都难以做到这一点,也很少有对艺术职业的未来规划与策略经营。他们常常会被日常生活所消解,个人体验也会随之变得苍白,其作品对公众的视觉都是类同性。所以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对年轻毕业生来说尤为重要,如果在学生时代就做到这一点,他们必然会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好一些准备和预案。
《观看》 200x200cm 布面油画 2019年
其次,青年毕业生确立了职业方向,如果他们在毕业后的五年里能一直坚持,即使后期跨界,他也会拥有不同的收获。
其实,个人创作与生存问题之间的矛盾永远存在,这是生活的常态,但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需要很充裕的物质准备,尽管这是大部分人所追求的内容,但我还是觉得需要一批对自我理想的情怀追求,虽然有一段时间会很困难,需要他们在维持个人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之付出行动。事实上,这会是另一种愉悦,更是青年艺术家的意义所在和生活力的价值所在,我觉得这比福柯所定义的生活力更加有力量。
更加重要的一点是,对艺术有职业追求的毕业生,在毕业后五年内,保持并坚持自己的创作动力,是走向未来职业艺术家的建设性策略。拓宽艺术的世界视野,多实验,从一定程度上,这个过程也规避了现实可能带来的虚华。
“未来的回归-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展”现场(美国布罗德美术馆) 2014年
同时,也建议年轻毕业生并不一定要“单打独斗”,可以和三五好友一起坚持奋斗,因为一个人的力量相对薄弱,很有可能会被消解,人有群体的话,他们可以在同伴的力量支持下继续往前走。至于职业建设方面,可以和画廊、机构、策展人多接触与对话。
总的来说,毕业生只有将职业规划、个人探索、生存力结合起来,才能构建起属于他个人的艺术家职业体系,也就是我说的“生活力”体系,即福柯所说的“生活力”的存在。通过艺术生活存在的建构与多维尝试,对艺术的自由实验中会形成个体艺术家的美学语言和语法,反馈到社会生活当中去,终有一天它会建构起一个艺术家精神性的职业方位,这种精神性的导向是整个当下社会所需要的价值性,它会成为上层建筑,建筑出一件作品的生产史。
# 本文图片由艺术家本人提供
艺术家生活
YISHUJIASHEGNHUO
专访 | 陈涛:生活中的艺术
点击下图查看全文
▼
· 免责声明 ·
记者 /编辑 : 徐青
网址:专访 | 金阳平:回到“生活力”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11620
相关内容
国家奖学金专访茌平农商银行:金融助力废旧塑料回收
朝阳社区回收站 金华朝阳社区回收站地址 朝阳社区回收站电话
济源二手废旧物资回收价格「洛阳硕磊废旧金属回收供应」
溧阳附近金浆回收公司=回收一切含金废料
【专访】缔造优享生活空间 引擎城市恒久永续
抖音否认“入局”基金代销 专家称互联网平台可助力基金业数字化转型
惠阳二手铜回收专业服务
金汇旧冲床回收
校友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