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总是越界很苦恼?6大策略,教你学会与家人幸福相处
幸福不总是避免痛苦,而是学会在困难中成长。 #生活知识# #生活哲学# #幸福哲学#
一部日本高分纪录片《人生果实》,讲的是修一和英子夫妻俩的生活日常。这部温暖而治愈的片子让我们明白,良好的边界感,是家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秘密。
比如修一喜欢写明信片,英子喜欢买东西。但他俩从不干涉对方的兴趣,而是各自欢喜;
修一最喜欢的土豆,是英子最讨厌的食物。但英子不会强迫修一改变口味,而是开心地做土豆给他吃;
虽然夫妻俩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但都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对方身上,因为清晰的边界感,他们生活得很幸福。
反观大部分边界感差的夫妻,总是无法容忍对方与自己的不同,总是试图改变和操控对方,因为频频越界,亲密关系岌岌可危。
俄国作家邦达列夫说:“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
家庭中的边界感尤为重要,《与家人相处的秘密:爱、界限与规则》这本书讲到,边界感是经营一个幸福家庭的前提,更是一个家庭最珍贵的精神不动产。在和家人相处时,保持清晰的界限,才会让家庭成员的关系良性发展。
《与家人相处的秘密》这本书作者是国内知名心理学家胡慎之,曾任CCTV《心理访谈》特邀嘉宾,被壹心理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心理学家之一,拥有20多年的咨询实战经验。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边界感对亲子之间、夫妻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的典型案例,并提供实操性强的方法论,让我们明白与家人相处过程中,如何具备良好的边界感,从而经营出幸福的亲子以及夫妻关系。 本文就跟大家聊聊,与父母、伴侣和孩子相处时,如何通过清晰的界限感,与家人建立幸福、亲密、健康的关系。
01 父母缺乏边界感,孩子应如何应对
作家龙应台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有良好边界感的父母会坦然面对孩子的分离,明白爱是为了更好地放手;而没有边界感的父母,会穷追不舍,把孩子紧紧攥在手里。
没有边界感的父母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困扰呢?
书中有一个令人窒息的案例:
有一位女士,因陷入与母亲的纠缠关系而痛苦万分。每次收到妈妈的来电,她的内心都十分抗拒、愤怒与厌恶,最终硬着头皮拿起电话,听到的总是诉苦和抱怨,她常被母亲的负面情绪影响,无助而迷惘。
究其原因,原来妈妈婚姻不幸,自己怨恨丈夫,也强迫女儿对爸爸满怀愤怒。自己负能量爆棚,就把女儿当做情绪垃圾桶。
为什么这位已成年的女士,依然被妈妈的情绪控制,陷入无法突破的困境?
因为她对母亲缺乏界限,每当妈妈把坏情绪丢给她,她就会不自觉地被卷入其中,根本无法做到置身事外,错误地认为自己有责任承担妈妈的感受。
作者在书里建议这位女士:要逃离被妈妈控制的的痛苦,应从与父母“划清界限”,过好自己的生活开始。
具体如何做呢?
首先要明确“我是我,父母是父母”。
我们要努力认清一个现实:“我们和父母有着各自的生活。虽然母亲很痛苦,但这是她的情绪,我可以聆听,却不必为她负责,更不能被困扰。”
然后要学会温柔地拒绝。
比如妈妈要求女儿痛恨爸爸时,女儿可以这样拒绝:“妈妈,我知道爸爸让你很受伤,可能他不是一个好丈夫,但却是一个好爸爸,你不应该让我去恨他。”刚开始拒绝妈妈可能会很愧疚,因为习惯了父母的情感勒索,觉得自己“理所应当”承担父母的感受。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有能力选择自己的人生,选择不为任何人的情绪负责,包括自己的至亲,慢慢地与父母之间的界限也会清晰起来。
不被父母情绪纠缠,不受父母越界影响,尊重自己感受、明确各自的职责,我们才能与父母恰当共处,收获“情感自由”。
02 伴侣总是越界,如何改善这种关系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家庭组合:一方过度付出,而另一方什么都不做。比如妻子工作干得风生水起,还整天为家操作忙碌。而丈夫显得没有作为,工作上碌碌无为,对家庭也不上心。
为什么丈夫如此不堪呢?很可能因为夫妻间缺乏边界感,导致妻子经常越界,过度替代丈夫在家里的地位,把对方的责任包揽在自己身上。这样一来,丈夫能发挥的空间就很小,只好用什么都不做来配合她。
举个例子,当丈夫提出要为家人做顿饭时,妻子第一反应:“你毛手毛脚的,别做成了黑暗料理,还是我去做吧!”
发现了吗?妻子用否定劝退丈夫,然后替代对方去完成他的家庭责任。当丈夫长期感受这种否定,觉得既然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自我保护机制就是什么都不做。
总的来说,缺乏界限感的一方,不仅自己不幸福,深感无力又牢骚满腹,伴侣也同样不幸福,会在家里没有存在感和价值感。
那如何改善这种“一方过度付出,另一方什么都不做”的关系呢?
作者在书中建议:首先建立“谁痛苦,谁改变”的意识。在这段婚姻关系中,妻子一厢情愿地付出,反而助长了对方的无所事事。既然妻子的痛苦大于丈夫,那么妻子应率先做出改变,才能避免双方重复错误的相处模式,陷入难以突破的困境。
其次“把丈夫的责任和义务还给丈夫”。
对于自己边界内的事情,要主动全力承担,但对于对方应承担的责任,就不要一味代劳,频频越界。
就像上面的例子,不管丈夫饭做得怎么样,边界感清晰的妻子都应该明白,这是对方为家庭付出的努力,是应尽的责任,自己不能取而代之。
幸福的婚姻生活,需要两人明确界限并各司其职,痛苦的一方率先做出改变,把本该由对方做的事情还给对方,才能实现家庭秩序的良好运转。
03 与孩子相处 父母应如何保持清晰的界限
毫无边界感的父母,试图让孩子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从而让亲情变成了负担;
边界感缺失的妻子,替代丈夫承担家庭责任,使对方价值感低下,严重影响亲密关系;
而对于家长来说,又应该如何保持边界感,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呢?
《与家人相处的秘密》中有一个典型的案例,一位母亲自述,自己青春期的儿子,总是跟自己对着干,不愿意听她说话,也不好好学习,整天上网玩游戏。而且随着年纪的增长,孩子不但没有变得更优秀,甚至放弃了许多过去养成的好习惯。
这位妈妈非常苦恼,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原来在孩子小的时候,这位妈妈有着很强的控制欲,对孩子的每一件事都要仔细过问。
这种“控制型教育”令人窒息,本质上是妈妈边界感的缺乏,强行入侵孩子的世界,错误地认为这样能帮孩子更好地成长,结果却适得其反。孩子痛苦地觉得妈妈不尊重自己的边界和选择,自己也不必尊重妈妈,所以用对抗的方式回应妈妈的干涉。
表现形式就是叛逆、不听话、抛弃之前的好习惯等。孩子越是叛逆,妈妈就越痛苦,就越想通过干涉来获得掌控感,这是一个互相伤害的过程,也让亲子关系陷入了死循环。
这种纠缠的亲子关系令人惋惜,那该如何改善呢?
作者在书中提出两点建议:
首先在孩子面前做一个真实的妈妈。
可以尝试进行一场真诚的对话,但是注意不要带着指控和批评,而是把自己内心的脆弱、无奈和无力感,向孩子真诚坦露。
就像作家毕淑敏说的:“真诚是一种勇敢坦诚的生活态度,它是我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面对妈妈的真诚,孩子会弱化自己的对抗和戒备心理,也会逐渐展现出真实的自己。
然后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决策。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与家长分离并探索自我的阶段,而边界感差的父母,会直接干扰孩子探索的过程,让孩子无所适从,只能通过叛逆实现无声反击。
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遇到困境时,家长要明确自己的界限,不要代替孩子做决定,更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是多给他一些独立思考的空间,尊重孩子的意愿,相信他具备自我成长的能力。
《小别离》里有一句台词:几乎所有的爱是为了更亲密,唯有父母的爱是为了放手。放手意味着信任与支持,界限意味着尊重和包容,两者结合能让孩子有信心探索生命,完成自我实现的跃迁。
04 结束语
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矛盾和困惑,会不可避免地和家人“相爱相杀”。
到底我们应如何对待最亲近的人?
这本《与家人相处的秘密:爱、界限与规则》就像是一本家庭指南,从四个层面跟我们深度探讨如何与家人相处:疗愈原生家庭的创伤、善待自己的伴侣、张弛有度的亲子教育、老人管教孩子的方法论。
书中的案例分析与指导意见,让我们明白家庭矛盾背后的原因,教我们明白爱、界限与规则,让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避风港。
莫尔说:为了寻找想要的东西,我们走遍全世界,回到家,找到了。
在与家人相处时,有任何困惑,你都可以打开这本书,疗愈自己,让家,成为我们最温暖的归属。
网址:家人总是越界很苦恼?6大策略,教你学会与家人幸福相处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14337
相关内容
有福之人教你如何简约生活,越少越幸福幸福婚姻与家庭的策略
这样相处,你的家庭会更幸福和睦.docx
幸福生活的秘诀是什么,你的幸福策略从这里开始
幸福生活的秘诀是什么?你的幸福策略从这里开始
幸福家庭的烦恼
提升中职教师职业幸福感四大策略.doc
与家人相处的“幸福法则”
家庭生活方式与幸福感提升策略
大学教师幸福管理策略及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