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芳:新时代广西儿童文学的 文化自觉与价值内蕴

发布时间:2025-05-07 21:57

古代瓷器的纹饰蕴含的美学价值 #生活知识# #生活美学# #传统文化美学#

广西儿童文学在国内原创儿童文学版图中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后劲足,属于有极好的历史传承、文化基因与时代创新精神的地域儿童文学发展形态。新时代广西儿童文学自觉践行儿童本位理念,立足现代儿童心理学,将优秀传统文化、伦理美德与家庭亲情、儿童现实问题深度融合,创作出一系列贴近时代与人民,积极呼应当下儿童成长所需,思想内涵丰富,民族性、儿童性、文学性兼具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形成值得关注的广西儿童文学现象,为中国儿童文学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极具独创性的地域文学经验。

代际传承发展回应儿童心理

王勇英创作积累已有二十余年,她以现代儿童观围绕广西乡土、民俗风情、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历史记忆展开创作,致力于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探索儿童主体性建构之途,她对现实型、幻想型等多种儿童文学文体都有实践与创新。近年来她同时沉潜油画创作,在原创油画绘本、系列美绘童话打造上亦有代表性作品。王勇英的新作《狼洞的外婆》是一部回归生活常识、直面儿童心理、强调代际传承力量的优秀儿童小说,是她对儿童文学长期实践感悟、追求艺术精进的标志性突破之作。

《狼洞的外婆》讲的是女孩白果如何在外婆的抚养下重归生活正轨的故事。“狼洞”是个地名,是城乡接合部的一个街区。它与白果想象中的山洞和狼外婆形成巨大反差。王勇英善用童年隐喻符号处理儿童心理空间与社会生活间的矛盾与张力。白果从小父母离异,母亲常把她一个人关在屋里,白果不与人打交道,也不爱说话。白果的心理成长就是一个从封闭的“狼洞”缓慢走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狼洞的外婆提领她完成的。王勇英以白果的精神蜕变探讨一个现实问题——我们如何去拯救父母缺位、缺爱的童年?对于儿童来说,“生”之要义究竟是什么?白果在外婆家里,喜欢洗发水的气味、香皂的气味,喜欢外婆的汗味,喜欢外婆稳稳的、实实的脚步,喜欢外婆瘦而小的身板散发出的力量。一个咕吱咕吱的老电风扇能让白果哈哈大笑,喂养四只喜鹊让她的朋友越来越多。《狼洞的外婆》完全从生活细节出发,紧贴儿童心理规律去写儿童成长,是以文学故事诠释儿童心理学的读本,整部作品从表层到深层都洋溢着精神分析的智性光芒。

《狼洞的外婆》突出了外婆的人格,她身上强大的母性力量不禁让我们想起广西的民间童话《一幅壮锦》与叙事长诗《寻找太阳的母亲》,王勇英在新时代对广西儿童文学民族精神的发扬极具时代价值。近年来,作家们对代际传承的当代性审视体现出儿童文学深刻的文化反思。王勇英用“狼洞”隐喻儿童普遍的心理困境,用“狼洞的外婆”象征成熟的、睿智的成年力量。外婆是中国式长者的典型形象,他们身上秉具的生命韧劲与巨大的包容性正是中华文明特质的具象化呈现,他们在生活常识与人生经验内教育儿童的过程对教育功利化时代的父母与老师都具有振聋发聩的启示意义。

文化基因与儿童的精神成长

广西儿童文学作家普遍关注儿童成长问题,且秉持非常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追求“有根”的儿童本位写作,积极致力于打通当下儿童现实与历史文化记忆间的脉动,在民族精神谱系内推进儿童主体性建构,梁安早的《鹰王》是具有代表性的新作。《鹰王》写的是瘦弱胆小、但心地善良的瑶族男孩沈安格的成长故事。“弱”变“强”是世界范围内儿童文学的母题,它标识了儿童文学文类的价值使命——就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助力儿童主体性建构与完善的独特话语系统。它不是一个抽象命题,具有强烈的文化主体性与文化实践属性。栖居于沈安格灵魂深处的是嫘渥山山顶的鹰王,他渴望自己像鹰王一样强壮有力,他总是在想象世界中获得鹰王的羽毛而让自己实现身体与心理上的蜕变。民间传说在沈安格的生活中如影随形,成为其意识与潜意识深处巨大的精神力量。为呈现历史文本的当代价值,梁安早在创作中使用互文的方法,将瑶族民间传说、民间童谣有机融入有关沈安格的成长叙事文本中,让历史与当下、精神与现实融为一体。

在行动与实践中写成长,而不是在理念与概念中演绎成长,是梁安早遵循的基本原则。沈安格的童年故事既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又有共性的童年游戏精神,读来一波三折,趣味盎然。沈安格正是在与同伴们的多种探索性实践活动中逐渐变得强壮起来,他在抚养小猫头鹰的过程中习得了成长的节奏,内化了成长的规律。小猫头鹰被他起名为“勇士”,是他的成长镜像。历史记忆,民间传说与谚语,儿童与动物间的亲密关系,祖辈与父母的陪伴,野外实践,儿童朋辈间的深刻影响,这些都是沈安格由弱变强、主体性充盈的精神资源,梁安早在一个完整的故事架构中有机融入了这一切价值要素。当沈安格在水中镜像看到那个结实、健壮的男孩时,他的心里涌起一阵欢乐,爬上大树的沈安格情不自禁地放声高唱山歌。从行动自主到人格强大,作家梁安早探索的就是一条极具本土性与现代性的儿童主体性发展道路。《鹰王》作为地域儿童文学所秉具的独特的认识功能与陌生化的审美效应也是可圈可点的。

用大爱哺育瑶寨儿女走向世界

新时代广西儿童文学在多种文体类别上集中发力,文体的丰富度既反映本土写作素材的多样性,更彰显广西儿童文学作家对文体的高度自觉。郭丽莎的《光明烛》根据“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莫振高校长的真实事迹创作,是一部儿童传记小说。作为非虚构创作,儿童传记小说以其特有的真实性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近年来专门为孩子打造的名人传记类图书增多,尤其是科技强国背景下关于科学家的图书被重点关注。《光明烛》写的是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原校长莫振高,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学校长,没有什么惊天伟业,但是却用大爱与教育情怀托举了1.8万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教育强国的责任担当,《光明烛》记述了人物事迹、奋斗历程、人生经验、思想智慧、仁爱精神等,文本写实性很强;同时达成文本的审美价值,在语言风格、形象塑造、心理表现、细节描绘、情节组织等方面获得艺术感染力,使得真实人物事件与文学的创造性魅力相映生辉,实现儿童文学非虚构写作的突破。为了达成这双重目标,郭丽莎在田野调查、素材积累、情感积淀、艺术剪裁、语言雕琢上都下足功夫。

莫振高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校长爸爸”,他对学生的大爱化在点滴行动中。他除了用个人工资资助贫困生,还不惜一切筹资助学,到企业、工地为贫困学子“化缘”,他的动人事迹很多。郭丽莎以“一”来命名每章,意味深长:“一趟家访”“一场变故”“一个中秋”“一段挫折”……十三个“一”串联起莫校长战胜贫困振兴教育的破冰之旅。教育是爱与爱的传递,心与心的交流,作品以受资助的学生陈月为主线叙述视角,围绕学生心理活动与真切的情感起伏来结构全篇。陈月谨记莫校长的寄语:“短暂的物质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永远的精神贫穷”,如何做精神上与行动上高尚的人,让瑶寨儿女走向世界,莫校长书写了一部教育的大书,他培养的学生传承了他的教育理想。郭丽莎还原了一位可亲可敬校长的人格魅力,打造出一部文风朴实生动、文笔细腻感人的优秀传记作品。莫振高校长是千千万万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典型代表,由他传承发扬的教育家精神也是广西儿童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精神支撑。

探索以儿童为中心的文化传承道路

民间文化与地域文化是图画书创新的富矿,广西儿童文学作家将民间传说与民间艺术进行融合与转化,为孩子们打造出别有审美韵味的原创图画书,吴烜作文、杨云作图的《百鸟衣》是一部标志性作品。吴烜认为“百鸟衣是一个南方生态的特殊记录”,百鸟衣被誉为“穿在身上的民族史诗”。如何引领当下儿童深刻认识民族图腾,如何将百鸟衣积极建构为儿童心理图式,两位作者在故事讲述与艺术表现形式上都下了很大功夫。

百鸟衣的传说有多种版本,吴烜选择苗族版本中与自然生态有关的传说为创作蓝本,她聚焦女孩阿巧的生活,讲述百鸟衣的来历,探索出了一条打通历史与当下、以儿童为中心的文化传承道路,写出了真正属于孩子们的百鸟衣故事。绘者杨云别开生面,运用苗族刺绣与蜡染相结合的方式再现童真童趣,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融入童年日常生活。《百鸟衣》整体文本完美再现了苗族人民崇尚自然、热爱生活、创建美好家园的生态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无声地传递给儿童。

广西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广西儿童文学作家心系家乡热土,重视本土精神资源的文学转化,积极致力于将不同行业的先进人物事迹讲给孩子们听。覃冰作文、闫静静作图的《大国工匠郑志明》以图画书的形式展现了郑志明从普通钳工成长为“大国工匠”的故事。郑志明出生于普通工人家庭,父亲是个木工,幼时的郑志明心中就埋下了当一名万能钳工的梦想。覃冰用细腻生动的文字,将郑志明从学徒到高级技师、首席技能专家、大国工匠的成长历程娓娓道来。作品注重人物真实心理活动刻画,虽然相关内容专业性很强,但精彩的人物事迹与作者深入浅出的表达,辅之以鲜艳传神的图画,使得中国精度、科技创新、产业报国、大国工匠等概念距离儿童不再陌生遥远。在儿童本位、民族精神与文化传承的多重价值合力中,新时代广西儿童文学行稳致远,正在创造不朽的篇章。

(作者系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本文系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陈伯吹儿童文学基金专业委员会高校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横向课题“中国当代西部儿童文学史”阶段性成果。)

网址:李利芳:新时代广西儿童文学的 文化自觉与价值内蕴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39549

相关内容

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内涵及价值意蕴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艺术品鉴赏的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
西方儿童文学中的兔子
传统家文化的伦理价值意蕴
深挖太极拳文化底蕴 赋能新时代活力
数智时代儿童成长的新境遇、可能代价与教育冒险
构筑医德新高地:中华传统文化医德思想的现代价值与实践
刘铁芳:|重新认识儿童:过充分的儿童生活——儿童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观点]萧放: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