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的课堂高效化教学

发布时间:2025-05-07 22:55

'美妆课堂'提供高清化妆视频教学 #生活技巧# #化妆技巧教学# #化妆教程app#

生活化的课堂高效化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涵盖了社会生活在内的综合学科,很多内容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教学中要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活经验,打造贴近学生实际的课堂,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认为,构筑生活化课堂,使教学“回归”学生、关注学生,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切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这样教学才会因此而变得“有用”和“有意义”。只有联系生活,构建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学生才会兴趣盎然而不枯燥地进行学习。

  一、开发生活化的课程资源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生活和了解社会,充分开发和利用文本资源、人本资源、环境资源、社会资源和生活资源等,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1.开发和利用校内生活资源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其间的喜、怒、哀、乐,同学之间的故事都可以让学生去说、去讲,用自己的身边事来引导自己有所获、有所悟。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我们的校园》这一课时,我就带领学生有顺序地参观了学校的各个地方,激发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我还带学生到楼梯上去练习“上下楼梯靠右走”,通过练习,学生理解了什么叫“靠右走”;通过练习,学生明白了靠右走是为了不和别的同学相撞,从而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

  2.开发和利用家庭生活资源

  家庭是每一个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是第一任启蒙老师,也是思想品德的最好教育者。在这里,他们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品德教学。家庭的职业、家长的职业道德以及家长的所见所闻都是现成的资源,采用请家长来校、走访家庭或是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让家长现身说法,言传身教,因是出自家长之口,比教师的讲解来得更有说服力。比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我随爸爸去做客》《我跟妈妈看演出》这两课时,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同时,本课程所需要的有关资料,仅靠自己在学校的学习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家长朋友一起帮着去查找和整理一些资料。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我的一家》这课时,学生纷纷拿来了全家福、家人的生活照片,也精心地准备了自己难忘的家庭故事,愉快地分享了故事中体现的浓浓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温馨。

  3.开发和利用社会生活资源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生活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品德教育的一片天地。要打破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界限,不但将时间延长至45~60分钟,而且还要将学生带进社会,领入生活。通过将学生带到野外亲自看一看、闻一闻、找一找等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周围社会大环境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致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怀。还可以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和虚假的宣传广告,还有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现象来引发学生思考等等。只要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思想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当地的革命旧址、烈士陵园以及名优集团的创业精神等,都可以作为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

  二、关注生活化的教学细节

  1.师生关系生活化

  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其首要前提是教师的正确定位,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还给学生说“不”的权利。同时,“蹲下身”用虚心的态度以学生为师,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让品德课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舞”。在与学生的互动中,用生活化的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才会有心灵的碰撞。

  2.目标定位生活化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现代生活教育观则认为,教材只是凭借的材料和工具。在教学中,我们究竟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是教学科知识还是以知识为切入点,回归生活,感悟人生?在新课程改革中,这似乎不应该是个问题,却大有反思的必要,毕竟我们早已驾轻就熟的东西中恰恰少了些类似目标的考虑。

  3.教材处理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下的品德课教材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维和活动空间,供教师和学生自由地发挥。如果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课本上根本就没有多少个字,只要几分钟就结束了。故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要进行适当地处理、增删甚至变更,选取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不再是纯粹的教条,不再远离学生的生活,还可以结合现有教材和本地实际,开发“生活中的教材”,自编教学内容。

  4.问题设计生活化

  课堂提问是司空见惯的,可问题的内容往往是课本教条的翻版,答案就在教材上,既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也没有学生思考的余地,学生兴趣不大。问题的创设,其内容必须是学生生活的内容,既结合教材,也围绕学生本身生活。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品德课的主要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按照生活德育理念,应以真实生活为基础,并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融会贯通,无论是课首引入、课中展开和课尾处理,都应体现生活特点。   1.引入生活

  品德课不是简单的道德知识与技能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德性的过程,按照生活德育理念,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基础性资源,是师生在课堂交互作用的起点。精彩的导入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课堂一下子“热”起来,而且还能使学生在瞬间就呈现出生命活力。

  【案例1】《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集体的力量大》。这一课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集体力量的无比强大。一个人办不到的事情,很多人在一起,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就有可能办到。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可以通过课本中的《运水果》的故事来突破,但是总觉得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能说明问题的“折筷子”的游戏来做好相应的铺垫。请学生上来体验折筷子的游戏,给一根,轻而易举折断了,再给两根,有点费力,但还是折断,然后给一把筷子,结果怎么也折不断。整把筷子请其他的同学也来折,可……游戏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游戏,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后,揭示课题。

  这个游戏中蕴涵着团结,力往一处使,力气就大的道理。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筷子多了就折不断了。这是对道理的最为朴素的认识。在课堂中,《运水果》的故事学完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对“折筷子”的游戏有什么新的认识。这时学生对道理的认识就深刻得多了。

  2.课中展开生活

  坚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自主活动为载体,注重在活动中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情,促进其德性的自我建构,就像打开了一面生活的画卷,让学生走进去,开始活生生的生活。课中展开,一方面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发生感悟,另一方面要注重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师生的共进共长。

  【案例2】《品德与社会》中《做事不拖拉》一课。我先播放了动画片《等明天》,学生立即被片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聚精会神地观看屏幕上的每一个画面,专注的神情告诉教师,他们已经被那个因做事拖拉而被雨淋得无家可归的小猴子所吸引。等动画片播放结束后,学生开始若有所思,然后我请他们思考:“假如小猴子由于贪玩,造房子的事就一直等到明天,会等到怎样的结果呢?”学生兴致勃勃地展开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小猴子会被冻病的。”“小猴子会越来越可怜。”……抓住小猴子这根主线,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做事拖拉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延伸到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使学生“懂得今天的事情今天做”的道理,在自我体验中加深情感,感悟道理。

  3.课尾延伸生活

  学生品德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连续性、系统性的教学行为,通过学生德性渐进发展和积累,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基于这种思考,一节课的课尾不能戛然而止,而应富有创意地向生活实践中延伸。总的说来,就是注重与生活实践接通,回归到生活中,为学生行为实践提供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表现平台。

  【案例3】学习了《我们的社区》,让学生带上照相机、采访笔走进社区,拍下社区的图片,了解社区的设施、功能,了解居民对社区的需求,提出对社区的建议。

  四、开展生活化的体验活动

  1.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本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本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走访、调查、观察,认识生活,扩大视野,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教材的理解,然后把调查访问取得的成果在课堂上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案例4】《农产品的家园》的教学。在认识农产品的乐园――现代化的农村时,教师通过认识大棚蔬菜来达成这一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棚种植已推广,这也是现代化农村的一个重要特点。本班学生中就有一个学生的家长就是进行大棚种植的。笔者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通过让学生采访该家长,初步了解了有关大棚的知识,接着通过观看采访视频,缩短了学生与大棚的距离,加深了对大棚的认识,感受到农村的现代化气息,看到了真正的农产品的乐园。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环节中设计的各项活动,都是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时,活动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各个分目标层层递进,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教材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的学习就是在头脑中把它还原成客观现实的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教材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如,编排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感悟。

  【案例5】在教学《主动认错》这一课时,在学生明白“认识并改正错误,还是好孩子”时,还设计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这一环节,设计犯错误情境。

  生活实际:课间,小芬玩耍时,不小心碰翻了讲台上的墨水瓶,墨水流出来,弄脏了放在旁边的作业本,当时没有人看见。上课时,老师问到这件事,小芬会怎么做呢?

  (1)学生两人一组讨论,交流。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示:

  a.怕老师批评,不承认。

  b.老师没问自己就不说,问到自己再承认。

  c.主动向老师承认。

  (3)教师小结过渡: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难免会遇上一些像小芬这样的小错误,当别人不知道的时候,我们也要主动承认,这样可以养成诚实的好品德。

  你犯了错误后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为什么?

  3.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教材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所学内容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案例6】《谢谢你们,我的父母》教学片段。上完《孝心献老人》一课后,教师给全班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后任务:“回家为自己的长辈洗一次脚。”第二周的品德课是《谢谢你们,我的父母》,教师请学生汇报“洗脚”过程,学生纷纷讲述了劳动情况以及自己的内心感触,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正在这时,教室里却传出了一阵抽泣声,教师寻声一看:原来是品学兼优的陆××。他站起来十分委屈地说:“我爸爸不让我给他洗脚,我完不成任务。”“为什么呢?”望着老师疑惑的目光,陆××小声地说:“我爸爸说他的脚臭……爸爸还说……还说……堂堂男子汉不能干这种低三下四的活。”陆××的回答引来了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课堂气氛十分尴尬。这时,教师略一沉思,对大家说:“陆××的爸爸怕自己的脚臭不让陆××尽孝心,如果你是陆××会怎么办呢?”经过一番讨论,学生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加倍体会到父母的爱心。

  4.写一写,感悟生活

  学生获得的知识,不管是从书本得来还是从教师得来,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还是从同学、家长处得来,很多都是零碎的、不系统的,或者说只能是感性的认识,这就有必要让他们整理归纳、概括总结,以小论文或以感想的形式写出来,既可以留作资料,也可以推荐到班级、学校以及其他刊物上发表。一来使他们的认识达到理性的升华,感悟生活;二来可以体会成功喜悦,提高积极性。

  总之,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生活,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坚持从生活中来,回归到学生的童真、童趣,才能使生命的活力演奏得异彩夺目。

生活化的课堂高效化教学

网址:生活化的课堂高效化教学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39695

相关内容

优化数学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数学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doc
高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双减”政策下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docx
高中化学生活化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doc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与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
基于高效课堂的高中生物教学优化策略分析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高中政治课堂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
生活化教学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有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