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第一天的建议:发呆5分钟
建议分成5天,每天30分钟以上 #生活技巧# #健康生活小窍门# #运动技巧# #有氧运动频率#
+关注
假期结束,不少人重新回到工作状态时,由于生物钟紊乱等因素,难免出现精神不振、心情不好、效率不高的情况。
面对这种状态,最好及时调节情绪,比如合理发发呆,适度“摸摸鱼”,让脑子放松一下,接下来才能更高效工作。
从心理学角度看,发呆是大脑对复杂的外界事物进行处理时产生的一种应激反应,是不经意间出现的一种自发的安静状态。
此前,国家卫健委等部门推出的“5125”健康生活理念中,建议每人每天抽出5分钟发呆。
“5125”健康生活理念:
建议每天给自己留5分钟发呆时间;
每天运动1小时、掌握1项运动技巧和加入1个运动社群;
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摄入25种以上食物。
1
合理发呆有哪些好处?
1
减压的同时保护大脑
人在高压状态下,情绪和认知都容易“出错”,如控制不好脾气、不能高效工作等。
发呆时,人脑意识活动减弱,将自己与外界隔离,控制和降低内部压力,让人体暂时处于一种舒缓状态,是很好的精神调剂手段。
压力大时偶尔发呆是大脑的自我保护,有利于保持正常运转,不因超负荷而宕机。
2
提高认知能力
发呆时大脑并非“不动”了,美国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的神经学学者马库斯·雷切利发现,人在发呆时,与记忆相关的脑区如海马体、内侧前额叶等反而更活跃了。
这些大脑活动可以帮助整理、消化大量信息,让认知功能更有效。

3
改善负面情绪
放空时,人们好像停止了思考,这种安静的氛围会让情绪得到平复。同时,发呆时人的呼吸会变慢、应激激素分泌减少,这些都有助于稳定情绪,让人轻松、愉悦。
4
增进创造力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奥林商学院和智利天主教大学的联合研究发现,发呆对于激发创造力方面作用不小。对于尽职负责的人来说,效果更好。
日本东北大学一项研究同样表明,发呆可以增加大脑白质活动,增强创造力。大脑白质活跃意味着更能看清事物间联系,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办法。
原来发呆也要讲究姿势
比起时刻提醒自己专注,允许自己偶尔发呆,是现代人“重启生活”必需的能力。
和冥想等有意放空不同,发呆对环境、时间要求比较低,但仍有几个高效“放空”技巧:
最好在独处时发呆
偶尔发发呆虽好,但要注意场合,例如和别人谈话时,对方正等待回应,却发现你在发呆,就会认为你不够专心。
最好在自己一个人工作或独处时发呆,避免招来误会,也不会耽误工作。
给头部支撑效果更好
如果头部有条件靠在椅背,或用手臂支撑头部,发呆效果更好,因为头颈部肌肉放松更有利于产生松弛反应。
此外,两类人经常发呆需引起重视:
老年人: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如果经常不自觉发呆,出现记忆力严重下滑及流口水现象,要警惕老痴症或心脑血管病。
儿童:发现孩子经常发呆,或在玩耍、进食、说话时突然中断,伴有表情呆滞、凝视、手中物体掉落等,需要警惕多动症或失神性癫痫。▲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上班第一天的建议:发呆5分钟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41544
相关内容
身心健康新理念:每天发呆5分钟国家卫计委倡导健康生活理念:建议每天发呆5分钟
国家卫计委推出“5125”健康生活理念:每天发呆5分钟
每天发呆5分钟、运动1小时 来看“5125”健康密码
国家卫计委倡导健康生活理念:每天发呆5分钟—新闻—科学网
一学就会的手指操,每天5分钟,延长寿命、预防老年性痴呆!
每天写,每天5分钟
每天锻炼5分钟就可降低患痴呆症风险-健康报网——健康门户
生活也需要“断舍离”,每天5分钟,拥有更健康的生活!
亲子阅读的几点建议——记中一班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