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
——习惯决定命运。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于1989年首版于美国。它所传授的内容不是某种流行时尚或管理技巧,而是经过时间的考验并且能够指导行为的基本原则。通过彻底思维的改变达到行为的改变从而加强了组织内部的管理机制、培养组织内部的共同语言和价值观;
史蒂芬·柯维,于1932年出生于美国犹他州盐湖城,于2012年去世。他信仰摩门教。曾于犹他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于哈佛大学获得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于杨百翰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代表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要事第一》等。
部分目录
1.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2.七个习惯——概论
3.习惯一: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
4.习惯二: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
5.习惯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
6.你不是一座孤岛
7.习惯四: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
8.习惯五:知彼知己——同理心交流的原则
9.习惯六: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10.习惯七: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的原则
我对成功学的理解是什么呢?那些讲的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缺乏细节可操作性不强的学说就是成功学。有人说,“听过了很多道理,但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身体力行。《道德经》里面早就说过了,“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论语》讲“为仁由己,而由人乎?”从内在获得力量与智慧是儒家非常讲究的一个东西。柯维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当时一些学说重点在交给人们人际交往的技巧,是治标不治本的,他提倡从内在着手进行改变,通过内在的变化来影响外在表现。这两种想法,不能武断地说谁对谁错,适应的环境不同罢了。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只有内功没有招式就像觉远和尚一样只能被动挨打;只有招式没有内功就像赵敏一样不能打持久战。
然而,内在的改变是痛苦而艰难的。几乎每个人都有思维定式或者说自己的思考模型,我们要尽量让自己的思考定式更加科学更加客观,要让自己的思考模型更加丰富。有些人一辈子守着一个思维定式,如果有了好的结果,人们可以称赞他始终如一;但是如果没有得到好结果,人们会讥讽他冥顽不灵。
最终决定我们人生的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也就是我们的习惯。习惯的形成受到三个部分的影响:意愿(想要做),知识(做什么,为何做),技巧(如何做)。
柯维将他总结的7个习惯建立了一个模型。他将人生分为了3个阶段,依赖期,独立期和互赖期。依赖期主要指的是成年前的阶段,这时我们的自我意识还不完全,三观的形成和建立主要受到家人和环境的。
当我们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时,逐渐进入独立期,这时我们开始自发地对自己尚不完善的思维模型进行改善与发展。这时我们的关注点主要还是放在自己身上,我认为很像一个人的大学时代。在这段期间,柯维提出了3个习惯:积极主动、以始为终和要事第一。每点都可以展开,但是这里不再赘述,根据字面意思也可以直观地理解它们。
但是没有人是一个孤岛,我们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外部世界密不可分,从而进入了第三阶段的互赖期。这时要具备3个重要习惯:双赢思维、知己解彼和统合综效。
最后一点,其实和最开始的一点一样,就是要有开放的态度,即不断更新。“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八个字是可以品读终身的。现在有些人把“学”局限在追求学位上,未免太过浅薄。
“品德成功论提醒人们,高效能的生活是有基本原则的,只有当人们学会并遵循这些原则,把它们融入到自已的品德中,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幸福。 没有正确的生活,就没有真正卓越的人生。 戴维·斯塔·乔丹( David Starr Jordan),美国生物学家及教育家。”
所谓物极必反。由于成功学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以至于人们对这个词听得太多了,而产生了逆反心理。实际上,大部分成功人士在分享自己的个人经验,或谈论对成功的要素时,其所谈及的一些核心思想都是类似的。只是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偏好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表述方式而已。成功学有没有用,有时主要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身体力行一些好的原则。一个听过1000个真理,却实行不了1个的人,远不如只听过100个真理,却能把其中10个变成自己日常生活一部分的人。
“从这200年来的作品中,我注意到一个令人诧异的趋势。前150年的论著强调“品德( Character Ethic)”为成功之本——如诚信、谦虚、忠诚、节欲、勇气、公正、耐心、勤勉、朴素和一些称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本杰明·富兰克林( Benjamin Franklin)的自传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它主要描述一个人如何努力进行品德修养。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人们对成功的基本观念改变了。 由重视“品德”转而强调“个人魅力( Personality Ethic)”,即认为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以及长袖善舞的圆熟技巧。
这种思潮朝两大方向发展:一是着重人际关系与公关技巧;二是鼓吹积极进取的心态。由此衍生的行为和习惯,有些的确是金科玉律,例如“态度决定成败”、“微笑比皱眉更能赢得朋友”以及“有志者事竟成”等等。但另一些却显然是玩弄手段,甚至是欺骗性的。例如运用技巧赢得好感,假装对他人感兴趣以套取情报,或虚张声势,甚至以威胁手段达到目的。”
人们对成功的定义以及对成功方式的探讨,与时代和环境有很大关系。即使在同一个时代,不同社会中,人们对成功的看法就不完全一致。人们对获取成功所需要的某些品质的看法,也未必相似。比如,在一个典型的东方社会中,一个过于直率的表达自己想法的人未必是受欢迎。而在西方世界中,情况可能恰恰相反,那些显得更沉默寡言的人,反而未必受重视。
“只重技巧就仿佛考前临时抱佛脚,纵使有时顺利过关,甚至成绩还不错,但没有日积月累的付出,绝对无法学得精通。 试想如果耕种也临时抱佛脚会有多荒谬。春天忘了播种,夏天忙着享乐,秋天能收获什么呢?耕种是一个自然体系,必须付出代价,一步一步完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捷径可循。”
据说,齐白石曾对他的学生许麟庐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其他人根据他们自己的人生经验所总结出来的技巧,很可能是极具参考价值。但也仅此而已。那些慷慨的人,为了其他人方便学习自己的方法,把自己的核心思想浓缩为精简的结论。如果后人只捧着这些结论奉为圭臬,无法领悟其所以然,无法创造出自己的所以然,那么就要落入窠臼跳不出来的。
别人做出他们的判断,往往有更深层次的客观和主观原因,这其中的种种缘由可能是学习者不清楚。好比一个人要形成自己自洽的世界观。一定需要深入的进行思考。最终建立起自己看待世界和为人处事的方法和原则。
““思维转换( Paradigm Shift)”一词由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他的经典之作《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书中最先提出。库恩在书中阐释,科学研究的每一项重大突破,几乎都是首先打破传统,打破旧思维、旧模式才得以成功。”
事实上,我们理解这个世界以及做出任何一个行为都是基于脑海中特定的模型和假设。我们不一定能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思维模式的存在。但它的确影响了我们如何对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作出反应。我认为,人与人最本质的不同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就是说,我们脑海中的思维模式的差异,导致了我们行动的不同。不同的人,即使拥有了相同的条件,甚至遇到了相同的问题,但他们很可能采取不同的看法,以及采取不同的行动。
“我曾经体验过一次小小的思维转换。那是个周日的早晨,在纽约的地铁内,乘客都静静地坐着,或看报或沉思或小憩,眼前一幅平静安详的景象。这时候突然上来一名男子与几个小孩,孩子的喧哗吵闹声,破坏了整个气氛。那名男子坐在我旁边,任凭他的孩子如何撒野作怪,依旧无动于衷。这种情形谁看了都会生气,全车的人似乎都十分不满,最后我终于忍无可忍对他说:“先生.你的孩子太闹了,可否请你管管他们?”
那人抬起眼来看我,仿佛如梦初醒般轻声说:“是啊,我想我是该管管他们了。他们的母亲一小时前刚刚过世,我们刚从医院出来。我手足无措,孩子们大概也一样。” 你能想象我当时的感觉吗?我的思维转换了,看此事的角度也瞬间改变,想法、感觉和行为都变了。我怒气全消,不需要再克制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因为他的痛苦已经让我感同身受,同情与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原来您的夫人刚刚过世?我感到很抱歉!您愿意和我谈谈吗?或者我能为您做些什么?”一切都变了。”
世界或许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作用在我们肉体上而产生的一切刺激,最后还是通过我们的主观意识,才能对我们产生影响。这意味着,即使客观环境是不可改变的,它加在我们身上的感官体验是不可变化的。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改变自己脑海中对这些客观事物的理解来体验到不同的感受。
比如说,在2020年上半年,我被迫不能够在春节回家回家,学校的实验室也被关闭,我只能每天待在寝室。最开始时,我感到沮丧。可是当后来我把这段时光当成一段绝好的阅读书籍的时光时,我就能从这种相当单纯、甚至近乎枯燥的生活中体会到乐趣。现在已经6月份了,我已经过了这样斯巴达式的生活近6个月的时间,仍然不觉得乏味。并不是因为客观环境变了,而仅仅是因为我的看法和态度变了。
“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拥有,才会真正懂得分享。许多人在家庭或婚姻中只知机械式地付出,或者拒绝付出和分享,可能正是由于他们从未体验过拥有,而且缺乏自我认同和自尊。所以教育孩子应该要有充分的耐心让他们体会拥有的感觉,同时用足够的智慧告诉他们付出的价值,另外还要以身作则。”
“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曾说:“重大问题发生时,依我们当时的思想水准往往无法解决。” 里里外外地审视自己之后,我们发现那些在个人魅力论影响下产生的问题是如此地侵筋蚀骨,根本不可能再用个人魅力论里那些肤浅的方法解决。 我们需要新的、更深层次的思想水平,即基于原则的思维定式,它能正确引导我们实现高效能,改善人际关系,解决深层问题。 这种新的思想水平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要阐述的内容,它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要求“由内而外”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 “由内而外”的意思是从自身做起,甚至更彻底一些,从自己的内心做起,包括自己的思维定式、品德操守和动机。”
实际上,这种由内而外的自我修养的过程,在《大学》中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诚心正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很明确的自我完善和进化的阶段。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意识和态度。然后通过观察客观事物去学习获得知识。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然后才去影响家人,影响社会,甚至影响一个国家。
“如果能够真诚地理解这些原则,并将其融人生活,相信我们一定能不断发现艾略特( T.S.Eliot)这句话的真义:我们必不可停止探索,而一切探索的尽头,就是重回起点,并对起点有首次般的了解。”
“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古希腊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品德实质上是习惯的合成。俗语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我们说,优秀是一种习惯。优秀实际上良好习惯在长时间下产生的自然结果。我们有时可以在短期之内违背自己的本性,强迫自己去做一些与自己习惯相左的事。但是如果我们放在一个更长期的时间跨度来看。我们最终还是会回归到一种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结果,只有从改变自己的态度,改变自己的习惯着手,才是治根之法。
““成熟模式图”( Maturity Continuum)即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分别为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 依赖( Dependence)期以“你”为核心——你照顾我;你为我的得失成败负责。 独立( Independence)期以“我”为核心——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负责;我可以靠自己;我有权选择。 互赖( Interdependence)期以“我们”为核心——我们可以做到;我们可以合作;我们可以融合彼此的智慧和能力,共创前程。 依赖期的人靠别人来实现愿望;独立期的人单枪匹马打天下;互赖期的人,群策群力实现最高成就。”
就我自己而言,我还处在于一个独立期。我对自己的期望是,我希望自己能够在30岁时,进入互赖期。那时候,我不再像现在一样,不懂得如何在集体中行动,而只能搞个人英雄主义。无论个人再强大,其能力也是有上限的。学习如何发挥出团队的能力,远比学习如何使用自己的能力,更为困难和复杂。但如果希望成就一番事业。这种使用团队的力量就如同使用自己的个人力量一般娴熟自然的能力,是一定需要学习的。
“唯有在金蛋(产出)与鹅的健康和幸福(产能)之间取得平衡,才能实现真正的效能。虽然你常会因此面临两难选择,但这正是效能原则的精髓所在。它是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之间的平衡,是好分数与刻苦努力之间的平衡,是清洁的房间与良好的亲子关系之间的平衡。”
好比我们有一把刀,如果我们花费了过多时间用来磨刀,而不将它轻易使用,就会使得这把刀能够产生的实际价值过小。而如果我们过多的使用这把刀,却很少对它进行维护。那么,这把刀的使用寿命就会大大缩短。在这两者之间寻求平衡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我们需要在产能与产出之间寻求某种平衡。这个平衡可能不是一个具体的点,而是一个范围。每个人的实际环境都不同,其平衡点也都不同。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实际上根据这种流行看法而绘制的社会地图一共可以分为三种,也可以说是已经被广泛接受的用来解释人性的三种“决定论”,有时单独使用,有时交叉混合使用:基因决定论(Genetic Determinism):认为人的本性是祖先遗传下来的。比如一个人的脾气不好,那是因为他先祖的DNA中就有坏脾气的因素,又借着基因被继承下来。
心理决定论(Psychic Determinism):强调一个人的本性是由父母的言行决定的。比如你总是不敢在人前出头,每次犯错都内疚不已,那是与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你的童年经历分不开的,因为你忘不了自己尚且稚嫩、柔弱和依赖他人时受到的心灵伤害,忘不了小时候因为表现欠佳而遭遇的惩罚、排斥和与人比较的感受。 环境决定论( 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主张环境决定人的本性。周遭的人与事,例如老板、配偶、叛逆期子女,或者经济状况乃至国家政策,都可能是影响因素。”
“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为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弗兰克尔曾指出人生有三种主要的价值观,一是经验价值观( Experiential Value),来自自身经历;二是创造价值观(Creative Value),源于个人独创;三是态度价值观(Attitudinal Value),即面临绝症等困境时的回应。这三种价值中,境界最高的是态度价值。”
“消极被动的人,言语中往往会暴露出推卸责任的意图,例如:“我就是这样做事的。”我天生这样,这辈子改不掉了。 “他把我气疯了!”责任不在我,是外界因素控制了我的情绪。 “我根本没时间做。”又是外界因素——时间控制了我。 “要是我妻子能更耐心一点就好了。”别人的行为会影响我的效能。 “我只能这样做。”意味着迫于环境或他人。 左边一栏的语言源于决定论的思维定式,其本质就是推卸责任。我负不了责任,我无法自由选择回应的方式。”
我自己曾经试图和和有些人探讨过他们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有时候,对方拒绝承认他们出现在这些问题。有些时候,他们自己也认识到自己身上存在这些问题,可会抱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态度,声称我就是这样一个人,那有什么办法呢?
“曾经有一位学生这样向我请假:“请您准我的假,我必须随网球队到外地比赛。” 我问他:“你是自愿,还是不得不去?” “我真的不得不去。” “不去会有什么后果?” “他们会把我从校队中开除。” “你愿意出现这种结果吗?” “不愿意。” “换句话说,为了待在校队,你选择请假,可是缺课的后果又如何呢?” “我不知道。’“仔细想一想,缺课的自然后果是什么?” “您不会开除我吧?” “那是人为的社会后果,而不能留在网球队,就不能打球,那是自然后果。缺课的自然后果是什么呢?” “我想大概是失去了学习这堂课的机会。” “不错,所以你必须权衡后再做出选择。如果换成是我,我知道我也会选择网球巡回比赛,但千万不要说你是被迫这么做的。” 最后这个学生当然还是参加比赛,但却是出于自己的选择。”
我自己就不止一次犯过这种错误。我在研究生一年级时,曾经和D谈过对自己对未来的一些期望。其中我提到我必须读博士。D根据我自己的个人特点指出,读博士对我来说,不一定是一个好的选择。可是我拒绝接受D的这种观点,我反复强调,因为家人的期待,所以我不得不这样做。最后,我们两人之间的讨论不欢而散。
现在我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内心的真实想法是因为我自己出于某些目的想要读博士。但是这些目的可能是我觉得难以启齿的,所以我宁愿把做出决定的压力推卸到家人身上。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假托外界压力来掩饰自己真实想法的做法。或许这种推卸的方法不一定总是错误的。因为有时候暴露自己的真是想法也未必合适。但是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正在推卸责任。以便自己能更理性的去思考这样做是否正确。
19/01/15
20/06/17
网址:203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49596
相关内容
家庭影音新体验 悠豹203 HTPC机箱评测教育科学学院小教专203(三年)班召开“绿色低碳,节能先行”主题班会
乐陵:整理遗物发现203发子弹,他立即报了警
空气环境净化宣传标语203个
Dohia 多喜爱 床上四件套 全棉秋冬加厚双面磨毛床单被套四件套1.5床203*229cm 204.5元(需用券)
#健康中国行动203...
可倾斜式工作台,最大载重150=kg,MH.pdf
宏伟路 古黎园 精装好房 楼层 出行方便独立厨房干湿分离,宏伟嘉园二手房,35.8万,2室1厅,1卫,50.61平米
一种具有防霉防潮功能的橱柜的制作方法
便于存放的多功能砧板.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