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充实每一天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读书分享乐趣# #轻松愉快事件#
多个家庭的认可。作为一家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民营企业,用我们的爱心为所有贫困学子撑起一天空他们学有所成。
书,怎么读?有两个说法,值得推荐。一是清末文人孙宝瑄的,他在《忘山庐日记》中说,书无新旧,无雅俗,就看你的眼光。以新眼读旧书,旧书皆新;反过来,以旧眼读新书,新书皆旧。
林语堂说得更有趣:只读极上流的,以及极下流的书。中流的书不读,因为那些书没有自家面目,人云亦云。
最上流的书必须读,这不用说,谁都会这么认为。可为什么要读极下流的书呢?极下流的书里,泥沙混杂,你可以沙里淘金——因为社会偏见,很多先知先觉者的著述,最初都曾被查禁。
金克木有篇文章,题目叫《书读完了》,收在《燕啄春泥》(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中,说的是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人言,少时见夏曾佑,夏感慨:“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
他当时很惊讶,以为夏曾佑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才觉得有道理: 中国古书不过是那么几十种,是读得完的。这是教人家读原典,不要读那些二三手文献,要截断众流,从头说起。
其实,所谓的“经典”,并不是凝固不变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甚至不同性别,让经典的定义在移动。谈“经典”,不见得非从三皇五帝说起不可。善读书的,不在选择孔孟老庄那些不言自明的经典,而在判定某些尚在路上、未被认可的潜在的经典。补充一句,我主张“读经典”,但不主张“读经”——后者有特定含义,只指向儒家的四书五经,未免太狭隘了。
01 读书,读什么书?
读书,读什么书?读经典还是读时尚,读硬的还是读软的,读雅的还是读俗的,专家各有说法。除此之外,还牵涉到不同的学科。
我的建议是, 读文学书。为什么?因为“没用”。
没听说谁靠读诗发了大财,或者因为读小说当了大官。今人读书过于势利,事事讲求实用,这不好。经济、法律等专业书籍很重要,这不用说,世人都晓得。我想说的是, 审美趣味的培养以及精神探索的意义,同样不能忽略。
当然,如果说对于志向远大者来说,文学太软弱了,无法拯世济民;可那也不对,你想想鲁迅存在的意义。
饶宗颐先生曾在北大演讲,提到法国汉学家戴密微跟他说的两句话:中国文学世界第一;研究中国,从文学入手是最佳途径。公开发表时,这两句话都被删去了,大概是怕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以为是挟洋人以自重。可后面这句,其实很在理。
从文学入手研究中国,照样可以广大,可以深邃。而且,我特别看重一点:从文学研究入手,容易做到体贴入微,有较好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所有这些,都并非可有可无,不是装饰品,而是直接影响你的学问境界与生活趣味。你看外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们的著作中对于文学经典的引述与发挥,你就明白,中国学者对于文学的阅读,普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太浅。
02 读书的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确实应该发扬光大,我想提醒的是,今天谈“传统”,有两个不同的含义。晚清以降,中国人与西学对话、抗争、融合,并因此而形成的新文化,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新的传统。
比如,谈文学,你只讲屈原、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雪芹,不讲鲁迅,行吗?
说到读书的策略,我的意见很简单:
第一,读读没有实际功用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
第二,关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连的现当代文学。
第三,所有的阅读,都必须有自家的生活体验作底色,这样,才不至于读死书,死读书。
古今中外,“劝学文”汗牛充栋,你我都听了,效果如何?那么多人真心诚意地“取经”,但真管用的很少。这里推荐章太炎的思路,合起来,就三句话:学问以自修为主;不明白处则问之;将人生忧患与书本知识相勾连。借花献佛,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读书的诀窍”。
·
网址:陈平原: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59938
相关内容
读书|陈平原: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功利心次之陈平原: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古城
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二手书墟 把阅读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陈平原:读书的姿态
二手书墟:把阅读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二手书平台:让读书成为一种省钱的方式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陈平原:理想的书房,应该是一个知识地图
换书,成为一种时尚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