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奖励?聪明父母也容易走进的教育误区!

发布时间:2025-05-13 14:20

教孩子走路:鼓励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自由走动,父母在一旁引导。 #生活知识# #生活妙招# #日常生活窍门# #育儿知识与技巧#


文 / 无才编辑部 雪燃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女子无才便留德”(ID:wucai6de)

育儿群里,一位妈妈小F,和我们分享她与女儿的一段对话:

女儿:“妈妈,老师今天夸我了,说我数学学得很好!你要给我什么奖励?”

这位妈妈回答:“要什么奖励?好好学习不是你应该做的吗?”

我的另一个朋友Z,有一个才上一年级的儿子。

某天,聊到孩子的话题,我问他:“你儿子喜欢上学吗?”

他说:“喜欢啊!”

我很好奇:“你有什么绝招?”

他很得意地告诉我,因为他和儿子都喜欢某品牌某系列的汽车,所以父子俩一起制定了一个小目标——只要儿子在学校集齐2000个小星星,他们就去买这辆车。“所以,我儿子现在的学习热情可高啦!”

上面的场景大家熟悉吗?

这样的对话,是否也在你和你的孩子身上发生过?

大人喜欢用“奖励”教育孩子,深信奖励教育是有用又实用的方法:

孩子挑食,家长就哄孩子:“吃一口给1块钱!”

孩子不想写作业,家长告诉孩子:“你写完作业,我带你去吃你爱吃的那家甜品!”

孩子考试分数不到预期,家长就跟孩子谈话:“下次考试考了100分,我带去新开的游乐园。”

小 孩子也喜欢获得奖励,并理所当然地认为“我做得好了,你就应该奖励我”:

我作业写完了,你要给允许我多玩一个小时的游戏!

我被老师表扬了,你要给我买我看中好久的乐高玩具!

我考试考了100分,你要答应我提出的一个条件!

但这一定有效吗?

奖励,除了能在短时间内让家长的目的见效,对孩子长久的人格形成、习惯养成,又是否会带来副作用?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复孩子对奖励的索求?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奖励会伤人—— 这不是我说的,这是有实验支撑的。

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德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想过没,一旦你习惯用外在奖赏而非兴趣、好奇心奖励自己,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买不起兴趣和好奇心了?”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做了一个实验:

他随机抽了两组玩家去做一个拼图游戏。每组要完成4个拼图,实验一共3次。

第1次,两组都不给奖励。

第2次,其中一组,每完成一个拼图,会获得1美元奖励;另一组没有奖励。

第3次,两组都不给奖励。


实验结果是怎样的呢?

在第1次实验,两组玩家玩拼图的时间差不多;

在第2次实验,获得奖励的那组玩家玩得时间更久。

但在第3次实验,玩得久的反而是之前没有获得奖励的那一组。

这是心理学史上第一次通过实验证明了“奖赏会伤人”,这个观点后来也被心理学界广泛采纳了。

为什么奖励会伤人呢?

德西以及其他心理学家经过持续研究,发现了一个被大家忽略的真相——外部奖励,可能会削弱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这个东西并不玄乎,它是一种力量,让人可以发自内心想去做一件事。这种力量可能是兴趣、好奇心或者个人意志。

奖励会削弱内在动机,是因为它可能会破坏人们尤其是孩子们的自主意愿和胜任能力。

奖励变成控制

我小侄子,用现在的流行语形容,是个躺平派。

说好了跟姐姐一起学轮滑,她姐姐滑得很好了,他却坐着不动。

他也不爱上学,哄也没用,奖励也不好使。

就这个问题,我曾跟他开展过一场对话:

我问:“你为什么不喜欢上学啊?”

他说:“老师太凶了!”“作业太难了!”“是爸爸妈妈让我去的,不是我自己想去的!”

我又问:“那放假呢?”

他们说:“喜欢。因为可以不用上学、不写作业、不用早起,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是的。你看,这就是对学习缺乏内在动力的孩子常说的话。

他们觉得,自己被外部力量控制了。

他们认为,促使他上学习的力量,是爸爸妈妈、老师,或是希望得到的某些东西,比如:爸爸妈妈的喜欢、老师的小红花、喜欢的玩具……唯独没有他们自己的意愿、兴趣与好奇心。

“都是你要求的,不是我自己想要。”

在这种心态下,孩子是缺少自主性的,很难感受到愉悦。这也是现在很多小朋友厌学的一个原因。

此外,根据“贝勃定律”,当一个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其同样的刺激,其感受也将减弱很多。 所以,就算奖励一开始有效,如果有一天,你停止奖励了,或者给不了他想要的,他还会不会有动力?

我的朋友Z和他儿子就存在这个风险。父子俩都喜欢的车,买买买,但买完这次之后呢?

如果孩子缺乏内在动力,仅靠奖励能走多远?

奖励成为交易

还记得开头举例的那位孩子说的话吗?

“妈妈,老师表扬我了,你要怎么奖励我?”

这是孩子在跟家长谈交易。

孩子在潜意识里认为:奖励与行为是挂钩的。

它的风险是:过于看重奖励,可能把原本的兴趣扼杀掉。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人家,住在一个安静的小院里。后来来了一群小孩,总喜欢往他的院子里扔石头,这让他很烦恼。然后,他想出一个办法。

他告诉这些小孩,他喜欢听扔石头的声音,让他们每天来扔,扔一次给每个孩子1块钱。一开始小孩子们很高兴,干劲十足。但随着给的钱逐渐减少,到最后一分都没有了,小孩们再不肯去扔石子了。困扰老人家的问题也解决了。

如果把这场景换一下,换成孩子学钢琴、打篮球,你会不会觉得似曾相识?

很多孩子都是“扔石子的孩子”,他们原本是因为喜欢、觉得好玩才扔石子的,但当孩子们知道扔石子可以获得报酬后,心态会发生变化。

慢慢的,他们对扔石子本身的兴趣被获得物质报酬的兴趣取代,直至消失,变成了“你给我奖励,我就做,你不给我奖励,我就不做。”

奖励好用,但别用错了方法

我观察身边的例子,有两种物质奖励方法很常见:

比如,两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考高分,都对孩子说如果能考出好成绩,就会送孩子一款心心念念的物件。但他们做法却略有不同。

一个家长说对孩子说:“如果你考到XX分以上,就给你买一个新手机,好不好?”

另一位家长说则是这么说的:“如果这次你能考到XX分,为了认可你付出的努力,给你买一个新手机。”

同样可以得到新手机,你更喜欢那种方式?

我更喜欢后者。

因为,后者的奖励是对孩子努力的认可和奖励,用得好,不仅不会破坏内在动机,甚至还能增强。因为孩子们会形成一种价值判断:通过努力,我可以收获我想要的东西。

很多高自尊、高胜任力的孩子,就是这么培养出来的。

前者的奖励,却会对孩子有所暗示:爸妈奖励我,不是为我努力,而是为我考到的这个分数。 于是有些孩子可能就会想: “考不到就考不到,大不了不要奖励了呗”。

这种方式也可能让孩子形成一种错误的价值判断:“我不行,我什么都不做好。”时间久了,孩子可能被养成低自尊、低胜任力的性格。

如 果奖励用不好会有风险,那么不用奖励,我们如何让孩子觉得“我想要”“我能行”?

“我想要”是给孩子自主选择和行动的能力。

我认识一位心理咨询师,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很擅长抓住孩子成长中的一些典型事件,对孩子进行自主性的教育。她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情绪背后是需求。”

当孩子生气、发脾气时,她这么做:

第一步,让孩子找个能让自己情绪平复下来的地方,告诉他:“你先去那边呆一会儿,等冷静下来了,再来跟妈妈聊一聊好吗?”

第二步,平等地和孩子对话:“现在可以告诉妈妈,你是怎么想的吗?”

第三步,帮助或引导孩子,按照他的想法制定计划。是的,这个是一定要孩子亲自参与的。

当两个孩子因吵架哭着跑来找她,希望她能站在自己这一边时 ,她这么做:

第一步,先引导两个孩子向对方提出一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告诉我吗?”……让两个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诉求;

第二步,让两个孩子就各自提出的“需求”进行协商:“我知道你的想法了,但是我觉得这样也不错,你觉得呢?”“我们各退一步,你这样,我这样,你觉得呢?”让孩子自己通过沟通达成一致是关键。

第三步,让孩子按照商议好的去做。不要怕错,过程中有问题再调整。


我这位咨询师朋友的核心教育原则是: 引导孩子自行探索、体验,并决定要什么。

这时候你可能会说:“如果我的孩子什么也不想干,没情绪没需求,只想躺平怎么办?”

的确有这样的孩子。

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事就是让孩子明白一点——自主不是放纵,自由也是有界限的自由,人要自己的每个选择负责。

可以怎么做呢?

以我家娃不想写作业为例:

第一步,我们会让孩子知道,写作业是你应该做的事,就像爸爸妈妈要工作一样。

第二步,我们会给孩子多个选项,引导孩子在诸多可能性中进行选择。比如,关于写作业的时间,我们可以让他选择:你是想“晚饭前写作业”、“晚饭后写作业”还是“第二天早上起来写作业”?

第三步,我们会将各项选择的可能后果告诉他:“晚上完成作业,第二天早上就可以晚一点起床。而第二天早上起来写作业,必须要忍受早起。你可以接受吗?”

就算孩子觉得能接受,家长也别急赤白脸,别忙着批评孩子“你怎么说不通呢?”就让他这般去试一次,自己去感受一下做出这个选择的后果,也无妨。

这里想要多说一句:对于某些就喜欢躺平、拖延的孩子,根据他们的喜好,给予适当的夸奖或物质奖励,让孩子先行动起来也是非常必要的。 即使是短暂的动力也没有关系,因为内在动机虽然可以慢慢培养,但什么不干却是绝对培养不出来的。

“我能行”是给孩子胜任的能力。

说到这,我想到我家娃学游泳的情景:

学游泳是孩子自己选择要学的。

但第一天学完,就哭着说不想学了。

为什么呢?

因为怕水,总是被水呛,所以学习进步比其他小朋友要慢。孩子觉得自己学不会、学不好。

但后来,在我们的坚持下,还是继续学了下去。

大概到了第三节课,她开始喜欢上游泳。

因为克服了怕水这一点后,她学得越来越好,甚至比其他小朋友学得都好,老师还重点表扬了她。最后在结业的时候,她还高兴地邀请我们去参加她的结业课。

发现没,从想学,到不想学,再到喜欢……中间促使她转变的,就是“胜任”能力。当她觉得自己能胜任,学习游泳的内在动力就充足了,学得也会越来越好。


什么是胜任力呢?

非要做到最好或者拿第一,这不叫胜任感,这叫完美主义。往往孩子们会觉得太难以达到,打击到自信心。

完成轻轻松松就能搞定的事情,也不叫有胜任感,孩子们会觉得无聊、没有成就感。

我们要给孩子营造的胜任感,一般要具备以下条件:

要有一些难度、一些挑战,但又不过于困难,多付出一些努力就能达成目标;

要有意义——是孩子觉得有意义,不是家长、老师或者其他人觉得有意义。

回到开头的问题:育儿群里的那位妈妈,怎么回复女儿最好呢?

她有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她告诉孩子:好好学习本来就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但这只是第一步。

孩子获得老师的表扬,就是想要奖励怎么办?当父母的还得硬端着不给吗?

其实只要不过分,可以给,但要有技巧。

所以,第二步,妈妈可以先问孩子:“闺女,你想要什么奖励?”同时告诉孩子:“妈妈很欣赏你努力学习的态度和行为,你也能当妈妈的小榜样了,所以妈妈决定给你这个奖励。”

第三步,还可以继续给予孩子一定的激励。比如:“我闺女真上进,我相信你会坚持下去的,是不是?”我们可以借这个机会,让孩子将“努力”“上进”等品德跟“学习”这个行为联系在一起,进而慢慢培养起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

现在,如何进行奖励教育这个问题应该难不住你了吧?

本文转载自“女子无才便留德”,由旅居德国的硬核妈妈无才姐创办,无才姐,资深留德华,淡定俩娃妈,当你感到烦躁、焦虑、挫败的时候,不妨用一杯下午茶的时间,看一看无才姐的歪理邪说,看看这个才华有限而热情有余的女子,是如何把一地鸡毛的生活过成了科学段子,本文由无才姐团队原创,作者雪燃@无才编辑部

各位读者朋友:近期由于微信公众号改版,如果您希望及时关注渡过最新内容、看到渡过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大封面和完整标题,强烈建议大家打开渡过公号主页,为渡过公号设置星标,方法如下——


第一步:点击公号主页右上角的三点


第二步:在弹出的选项中点击最上面“设为星标”


设置成功后的效果

网址:鼓励=奖励?聪明父母也容易走进的教育误区!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62983

相关内容

现代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第一教育:李玫瑾走进“智慧父母成长课堂”,鼓励家长用心读懂孩子
父母教育孩子有哪些误区慎入,教育孩子有绝招家长们不看就晚了
父母教育孩子“36计”——顶端新闻
鼓励孩子的五个小窍门
聪明的父母选择这样爱孩子(亲子教育篇)
父母和孩子亲子教育的小技巧有哪些
带孩子小妙招推荐:聪明父母的养育秘籍
家庭教育父母该怎样做?智慧父母的三要
父母和孩子亲子教育有哪些小技巧?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