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得懂、用得上”,心理学原来如此实用有趣

发布时间:2025-05-15 00:14

懂得理财的人,更懂得如何用钱生钱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理财生活智慧# #金钱哲学#

每个人当下遇到的困扰或难题,或多或少都与自己的性格和看待问题的视角有关,而这种性格和思维方式与原生家庭密不可分。一旦认识到了这种关系, 很多问题也随之找到了解决办法。

没有人能替自己解决具体问题,但心理学却能帮助你更懂自己、更理解他人。

改变不了已经发生的事情,那就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这便是心理学的魅力。

《用得上的心理学》作者、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王明姬做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品味书香》,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知识,犹如讲故事般娓娓道来,把生活解释清楚,让问题迎刃而解。

今天,青豆君摘编出本次访谈的精彩内容,分享给大家。

主持人:小马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品味书香》栏目主持人

嘉宾:王明姬

《用得上的心理学》作者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

“明姬心理工作室”创始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聘请授课教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特邀心理专家。

1

1

1

主持人:每年的出版市场,都会出现大量的心理学著作,但其中很多内容和我们生活相离甚远,尤其一些专业术语,常常让人费解。我们这本书叫做《用得上的心理学》,意在力图让大家看得懂,更强调它的实用性。请问王老师在拟定书名时,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王明姬:好的。其实我从事心理学的研究已有十多年,在这些年的研究过程中,我有很多朋友都会请我帮他们推荐(心理学)书籍。他们常说,网络上找到的有关心理学的书籍,很多是大部头经典著作,往往翻过几篇,就会失去阅读兴趣,除非是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专业人员,普通人很难读下去;还有一些书,只是贴着心理学的标签,写一些心灵鸡汤(而无实用性)。所以,大家常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如何才能够真正看得懂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究竟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

所以,基于此问,我决定要写一本大家在生活当中真正用得上的心理学书籍。

我给“用得上”设定的标准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说明白,第二个则是能实践。所谓的“说明白”——心理学与数学一样属于理科,它有许多实验数据分析,以及逻辑推理验证,这让很多零基础的读者望而却步。我希望我写的书能够让一个完全不懂心理学的人也能够看得懂,并且在看完之后,他可以在生活当中自己去实践操作。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样的一本书,应该称之为心理学科普读物。

那么,怎样让零基础的人能够看明白呢?首先我们需要说明白。

我还记得在我刚开始写书时,文风还会偏向学术范儿。每每写完,我会发给身边不懂心理学的人来看,询问他们的阅读感受。我的“首批读者”给了我非常中肯的建议:他们希望我写的内容能够贴近生活,否则,太过枯燥的作品,容易成为“催眠读物”。于是我删掉了大量的数据图表分析,并在每篇文章前都添加一个案例,这些案例大多从我们身边的现象入手,透过现象探究其背后的心理学规律。在这本书刚刚出版时,我们还在网上发起千人共读活动,当时共计有900多位读者参与我们的活动,大家一起用16天读完了这本书! 反响非常热烈。

当时在共读营当中,大家热情洋溢的赞美留言让我体会到身为作者的价值所在,但更令我感动的是:在这900多位读者当中,年龄最小的只有9岁,她和自己的妈妈共读《用得上的心理学》部分篇章,并分享她的阅读感受;年龄最大的读者高达75岁,他会请他的儿女将书中的内容读给他听。这样的年龄分布说明这本书确实把心理学说明白、讲透彻了,它的科普性和通俗性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第二个标准叫做“能实践”。如果仅仅是看得懂,那书名就应该是“看得懂的心理学”,所以关键是看懂之后,如何在生活当中去运用这些知识。有许多心理学的研究结论我们都很了解,比如:我们应该保持乐观豁达以帮助于我们长寿、我们的生活应该自律、我们要能抗得起挫折、我们不要让自己陷入悲观……这些结论性的东西大家都知道,但我们应该如何做?

“我现在不开心,你怎样让我变得开心起来?”

“我是一个极易陷入悲观思考的人,怎么样能让我感受到乐观的快乐?”

……

所以“方法”是我在每一篇章当中特别强调的部分。

在书中的每篇文章后,我会列出一些具体可行的办法,比如焦虑和抑郁的自评量表,读者可以给自己打分以评价自己现有的心理状态;冥想、书写感恩日记、面对镜子练习微笑等难度不高但实用性很强的练习……这些练习意在鼓励读者多去尝试,从细小的动作开始改变。事实证明,许多读者在按照书中的指导在生活中实践后,得到了非常良好的正面反馈。

1

2

1

主持人:感谢王老师的精彩回答。接下来我们要打开这本书,给大家讲讲本书的构成。

王明姬:好的,这本书总体上分为四个大篇章,每个篇章针对一类心理问题来给出相应的观点建议。第一个篇章叫做“揭开心理学的神秘面纱”,其实心理学离我们并不遥远,我记得十几年前,我和别人讲我是做心理学研究的,别人会说:那你看看我现在在想什么。

类似的问题,在十多年的研究生涯当中,我被无数次问到。包括我遇到的一些来听我上课的学生,在课间跑来找我说:王老师,你能看出来我什么时候发财吗?(笑)

所以,人们有时对于心理学会有很多误解和误读。为了正本溯源,我在本书的起始部分,先和大家解释清楚心理学是什么、它能做什么,然后我们才能正确运用心理学,第一章的内容即是如此:生活当中处处都有心理学,教育孩子要有儿童心理学,读懂孩子的心理才能给他最好的教育;夫妻之间有两性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平衡两性关系;在我们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积极心理学——这也是现在非常热门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所以心理学其实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无处不在,但似乎又很难为它定下一个非常精准的定义。

这是因为至今为止,心理学已经有了一百多个学科分支,而且和许多学科都形成了交叉融合的研究领域,所以心理学确实在我们生活当中处处可见。

在第一章讲完心理学各种各样的用途后,第二章主要讲的是“直面原生家庭的烙印,与自己握手言和”。一段时间以来,“原生家庭”这个话题都不曾降温,包括前段时间的热播剧《都挺好》,再一次把亲子关系、家庭创伤推上了风口浪尖。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没有办法选择自己出生的家庭,没有办法选择父母,我们的童年可能很多时候都只能被动地去承接这种爱的表达,这种表达方式是当年年幼的我们没有办法去理解的,甚至是无法去接受的,有时甚至在我们心里留下了创伤。

比如,曾经有一位读者给我留言:小时候她特别喜欢养小动物,但是她父母不允许她这么做,有一天她在路上见到一只流浪猫,出于怜悯,她将小猫抱回家并哀求父母留下这只小猫,这位读者的父母在表面上应允了,第二天趁她上学的时候,就带走了这只小猫。这件事情给她内心留下了极大的创伤,甚至去质疑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连我的父母都可以罔顾我的心意,用谎言来欺骗我去拯救一条小生命,那么在这世间还有什么人的话是值得我相信的! ”

父母不经意间的一些小小的举动都可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但最要命的是父母完全没有觉察到,这样的事情会在孩子的内心留下伤痕。每一位父母都觉得我们在穷尽心力地爱我们的孩子,有时候只是自我感动,感觉自己付出太多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回应。前两天,上海出现了一个非常吸睛的事件——17岁少年纵身跳桥身亡,网友对此展开讨论,大家的关注点都放在他母亲对他的教育方式上,甚至有一些人揣测这位母亲平时对孩子一定非常恶劣,导致孩子多年负面情绪积累,才做出了极端的决定,但我认为这和青少年处于青春期情绪不稳定有一定关系,因为青春期的稳定性和成年人不一样,是一种大起大伏的状态,而且会以比较负面的情绪为主导,孤独、愤怒、委屈都是常有的情绪。

这个案例的确让我们非常心痛,其实还有一些更加极端的案例,比如中国南部某省的一名高三考生,他从小镇来到市区去参加高考,但因为没有坚持考完,走出考场没多久,就选择跳入水库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人们在他的临时住所发现了这名少年的遗书:“如果你们发现了我的遗体,请把我就地火化,不要让我回去,不要让我再看到我的父母。我不想让他们见我最后一面,看到他们我就觉得很烦。 ”

就是这样的一种决绝的表达,更让我们为父母及子女双方感到心疼,到底是积累了怎样的过往,让孩子和给予他生命的父母产生如此深远的仇怨。所以在第二部分的内容中,我希望大家能够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学会自我成长。我们要去理解自己的父母,在教养我们的过程中,他们也是在不断地摸索前行,不能做到事事完美,我们不能总是躲在创伤的背后,为自己的某些不成功寻找借口,我们有义务去面对自我,发展自我。

常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我个人认为婚姻并不是爱情的坟墓,但它是爱情的试金石,成年之后,我们面临择偶、经营婚姻关系的问题,当经过了几十年之后的婚姻,我们的爱情在两人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蜕变,第三章“看清婚姻关系的本质”主要和大家探讨“婚姻关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第四章篇幅相对较长:“懂孩子才能更好地爱孩子”。很多读者在拿到书之后,可能直接就翻到了第四章,这与我们的父母对育儿知识的渴求有很大关系。本书四章不同的内容就是人一生不同的几个阶段,小时候与父母在一起,长大后和爱人相处,自己成为父母后,面临与孩子相处的境遇,这就是《用得上的心理学》的全部内容。

1

3

1

主持人:每个人当下遇到的困扰或难题,或多或少都与自己的性格和看待问题的视角有关,而这种性格和思维方式与原生家庭密不可分。一旦认识到了这种关系,很多问题也随之找到了解决办法。没有人能替自己解决具体问题,但心理学却能帮助你更懂自己,更理解他人,改变不了已经发生的事情,那就去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这便是心理学的魅力。接下来,让我们赶紧打开这本书,给大家讲一讲书里具体写到的一些内容。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有关抑郁症的话题。抑郁症一直以来都是大众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而且现在逐渐被媒体放大,包括一些名人拥有抑郁症倾向或患有抑郁症。明姬老师在书籍开篇就提到了抑郁症,抑郁症到底是怎么回事?给大家讲讲你写到的内容。

王明姬:抑郁症这个话题是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的,随着最近十年来越来越多患有抑郁症的公众人物被曝光,人们才开始慢慢地把抑郁症——一个过去看起来距离我们生活很遥远的病症,和我们生命当中的一些人联系起来,“啊,原来那个人他当年的生活状态是处于抑郁的状态!”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生活,其实例子特别多,比较常见的有产后抑郁、有退休后产生的抑郁、有初入职场人际关系不协调所导致的职场抑郁以及创业失败后精神压力过大造成的抑郁……以及之前提到的青春期存在的焦虑和抑郁。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抑郁跟抑郁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抑郁,是一种心理的状态,比如,当我们遇到了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在这段时间内,我们的情绪会比较低落,这时我们拥有的是抑郁的情绪,但我们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但是如果我们带着这样的情绪再持续走下去,不进行干预、调整、平衡的话,它就有可能发展成为抑郁症。

走到了抑郁症我们就要对它进行分级:轻度、中度、重度。轻度到中度的期间,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自我调整、运动或其他方式来缓解抑郁的状态,达到中度以上的抑郁症必须要服药来进行治疗,一旦到达中度至重度这个期间,就一定要服用抗抑郁的药物,而且必须要谨遵医嘱来服用药物。我们曾在临床上遇到一些来访者,在被抑郁症折磨得非常痛苦时,他找到了心理医生并服用了抗抑郁的药物,可能两至三个月,他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这让他误以为自己已经完全康复,就自己把药停掉,停药后抑郁症再次复发,且走向了更高的等级。

所以抑郁症治疗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过程,我们必须要重视。书中关于抑郁症的这部分内容我推荐大家认真阅读,这样我们会对自己的心理状况建立基础了解。

1

4

1

主持人:我们继续带大家解读。我们刚才说到孩子与原生家庭的关系问题,也是这些年被谈论的比较多的问题。在这本书的第二部分中,明姬老师提到了“中国家庭八种暗伤”以及“与父母决裂12年后,如何治愈与和解”。

王明姬:“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随着近些年社会发生巨变,中国家庭不断产生一些隐忧,就是我们所说的这种暗伤。比如在我们家庭当中,父亲都不太会具备赞美的能力,总是一副严厉的面孔;或者很多父亲坚信“严是爱,松是害”——我对你越发严格就意味着我越爱你;夫妻两个人是有分工的,为了平衡关系,我要扮演一个严父的角色……

在我的咨询室里,曾经来过一个30多岁的男性来访者,他向我哭诉自己多年的经历:我生活的30多年,一直在追求父亲对我的认可,但至今为止,我都没有听过父亲对我的一句赞美。

还有一位女性来访者,表示她一直认为她父亲不爱她,父亲的目光总是放在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身上,如果她取得了第二名,总是会询问第一名的成绩。当她终于考取满分获得第一名,父亲又会挫去她的骄傲……在很长一段时间,她觉得自己从未得到父亲的爱。直到她年至40岁,当时他的父亲已经接近70岁,这位女士患上了急性肾衰竭,急需肾移植,她接近70岁的老父亲立刻和医生表态:“你拿我的肾去给孩子配型吧!一个不够,两个肾全部都摘走。”这一刻,女儿才意识到,她的父亲是这样地爱她。

“我的爸爸原来是用那样一种很隐晦的、很深沉的、他以为对的方式来爱我”,父亲的不善表达,以及母亲的表达过度,对孩子的成长都会产生很大影响。中国的父母通常都很勤奋,他们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工作,而忽略照顾孩子的重要性。

我经常听到一些父母不正确的言论,他们认为孩子三岁前不记事,所以在这段时间只需要认真工作就可以了。实际上,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因为孩子跟他的主要抚养者之间需要去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在孩子两岁以前的婴儿时期,依恋关系是孩子和抚养者之间最初的、最紧密的一种情感连接,是这个时期一定要建立的,如果父母的照料不足,那孩子就会选择跟身旁的亲属,比如奶奶、姥姥甚至和家里的阿姨保姆来建立依恋关系。长此以往,当孩子年龄达到三岁,父母希望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但在孩子的心里,此时的父母可能是可有可无的存在。

比如在《妈妈去哪儿》这档节目中,黄圣依的儿子小安迪接受采访:

“你害怕爸爸妈妈变老吗?”

“不怕”

“为什么不怕?”

“因为他们变老了,我就长大了,我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那你害怕孤单吗?你觉得孤单吗?爸爸妈妈工作那么忙。”

“我不觉得孤单,因为我已经习惯了。”

孩子说出的这句话,让许多父母感到心酸!中国家庭的暗伤其实是我们为人父母要时刻警醒自己的。我自己也是一位母亲,每当我完成一部分内容的写作,我会反复的地重新审读,提醒自己的同时,也建议他人在生活中注意这些问题。

1

5

1

主持人:爱情婚姻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男人和女人的想法不一样,导致很多人不能顺利地进入婚姻状态,在《用得上的心理学》当中,明姬老师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关于“择偶”这件事,男人和女人他们有不同的想法,因此导致了种种情况的出现,这是非常有趣的切入视角。

王明姬:关于这部分内容,我是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切入:从漫长的人类繁衍史来看,男性有时候会启动“长期择偶策略”——男性将目标对象作为未来的伴侣看待,有时候,男性也会采取“短期择偶策略”——与目标对象进行短期约会,并没有把她作为结婚的对象来考量。

相对来讲,女性会更容易启动长期的择偶策略,女生与男生在交往之初,也许就会考虑到彼此是否拥有未来等等,所以双方的立足点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对于爱的表达和解读也是不一样的。这就导致在恋爱期间,可能我们会误读恋爱对象释放的某些信息。

1

6

1

主持人:“空巢老人”一直是这些年的社会热点,“老年人应当如何面对孤独”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明姬老师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些建议。

王明姬:在《用得上的心理学》中,有一章是专门写给老年人的。我们经常提到的“老年人的节后空巢症”,即是每到过年过节,孩子们像候鸟一样从四面八方返回家中,这会让老人特别开心,时间推至节后,孩子们再次各奔东西,老人又陷入思念儿女的困境中。这种大起大落的情绪,特别容易引发老年人的某些心理隐患。在该章节,我为老年朋友介绍了一些如何面对孤独,对抗孤独,摆脱孤独的办法。

主持人: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的节目只能到这里了,感谢明姬老师做客我们的节目,推荐给大家《用得上的心理学》,这本书的确和我们的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可能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

网址:“读得懂、用得上”,心理学原来如此实用有趣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70862

相关内容

《地理学与生活》读书心得(通用5篇)
分享简曼·用得上30堂生活实用心理学
关于阅读的学习心得:如何用阅读提升自己
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实用10篇)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通用10篇)
懂得正确的消费心理学
读育儿书心得体会(通用32篇)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通用17篇)
《积极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8篇)
学习心理学心得体会(通用18篇)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