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世园会 | 首批新绿标三星认证项目

发布时间:2025-05-15 18:07

绿化项目管理中,首先要明确项目目标和预期效果 #生活技巧# #园艺绿化建议# #绿化项目管理#

摘自《绿色建筑》2019年第2期,作者: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裴智超 黄欣 曾宇 蒋璋 吕亦佳;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事务协调局 白彬彬 董辉

本文介绍了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绿色生态规划的理念与特色,介绍生态世园、文化世园、智慧世园、可持续世园建设的实施策略,详细说明了世园会在生态保留、生物多样性、海绵园区、生态水脉、文脉传承、以人为本智慧观览、智慧建筑、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等方面的规划及实施情况,为同类生态园区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背 景

绿色建筑强调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这种建筑理念是建筑行业智慧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从上世纪末开始,世界博览会已越来越注重绿色、环保,智能、低碳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以下简称“世园会”)是经国务院批准在北京延庆举办的A1类大型国际园艺展览会,是继昆明世园会、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之后,我国举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专业类世界博览会。

本次世园会作为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促进绿色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作为弘扬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和居民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契机,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文化合作交流,推进“三个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园区的生态建设从生态规划和绿色建筑两大板块进行统筹,建立了完整的生态指标体系,包括能源、气象、园艺、固废、水资源、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场地低影响开发、运营监管平台等,打造智能、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园区。

项目概况

2019北京世园会位于北京市西北部,位于延庆区妫水河沿岸,总占地面积约960公顷。园区分为围栏区、非围栏区和世园村三部分,其中围栏区用地面积约为503公顷,非围栏区用地面积约为399公顷,世园村用地面积约为58公顷。

围栏区内集中展示世界园艺文化、园艺科技及绿色生态环境,主要展馆有中国馆、国际馆、生活体验馆、演艺中心等,其中中国馆、国际馆和生活体验馆是典型的绿色展览建筑。世园会总体鸟瞰见题图所示。

2019北京世园会园区于2018年12月荣获了“2018年度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称号。

图1 2018年度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奖牌

图2 2018年度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获奖证书

世园会规划理念及特色

1 规划理念

2019北京世园会的目标是为了弘扬绿色发展理念、彰显生态文明成果、推动园艺及绿色产业发展,举办一届独具特色、精彩纷呈、令人难忘的世园会,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美丽中国展示区。为实现这一目标,世园会建立并在实施中始终贯穿四大理念:

1 生态优先,师法自然

充分尊重现有生态及景观环境,充分利用现状山水林田肌理,保护提升现有生态系统,使森林、水系、湿地三大系统和谐共生,对园区进行合理布局、优化空间、满足功能、节约成本。

2 传承文化,开放包容

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充分展示中国近三千年园林艺术、园艺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创新性地向世界展现中国神韵、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园区中部西侧打造一条具有东方神韵的山水园艺轴,东侧搭建融和绽放的世界园艺舞台,使现代园艺与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在这里完美结合。

3 科技智慧,时尚多元

运用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将园艺与科技融合;在新一代物联网、大规模设备协同控制等技术的基础上,以海量数据为核心,提供全面的智慧手段,保障世园会的管理、服务与运营。

4 创新办会,永续利用

推动园区绿色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搭建区域旅游发展框架。会后园区将发展旅游业、园艺花卉产业、养老休闲度假产业,助推京津冀绿色产业发展。结合周边特色旅游资源发展,将园区打造成为区域性大型生态公园、园艺产业的综合发展区、京北区域旅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完整的旅游服务体系和延庆春、夏、秋、冬“四季旅游”框架。

2 规划特色

2019北京世园会围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美丽中国展示区的规划目标,组织开展了25大项,62专项规划工作,作为世园会建设的技术支撑。世园会综合规划内容框架如图3所示。

通过深入、完善的专项研究、规划工作,世园会深入贯彻落实规划理念,力求突出以下五方面的特色:

体现以人为本的世园会 体现文化多元的世园会 体现科技创新的世园会 体现生态提升的世园会 体现产业发展的世园会

世园会绿色生态亮点

2019北京世园会通过全面、合理的生态规划,充分利用现状自然资源,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从生态保留、生物多样性、海绵园区、生态水脉、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以人为本、智慧世园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研究与实践。

图3 园会综合规划内容框架

1 生态保留

为尊重世园会园区场地已有的自然生态环境,防止建设性破坏,避免重复性建设,节约环境资源,减少投资,使生态系统有效循环、稳定运行,同时提升园区景观,世园会进行了场地现状总体分析和评价。场地现状分析如图4所示。

图4 场地现状分析

生态保留的范围要保证全员生态系统完整性,使全园生态系统能有效的循环运行,能够做到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完善。世园会在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通过植入生态斑块、廊道、基质等生态理念,划定园区现状保留的区域范围。生态保留总体策略如图5所示。

图5 生态保留总体策略

2 生物多样性

世园会生态规划基于对不同生物的栖息地的选择研究,筛选合适的目标物种,结合场地特征与景观功能分区,选择适宜的区域,遵循低扰动开发策略、以近自然化改造的方式来丰富区域物种,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增加游园趣味,实现科普宣教的功能目标,打造生动的生态世园景观,营造多样化的生物生境。达到低扰动开发、近自然化改造和丰富生物多样性,提升科普宣教功能的目标。

世园会结合当地生物及场地特征,调查现有生物群落、生物种类及数量。根据调研结果,筛选当地常见鸟类、鱼类、蝴蝶、蜻蜓、蜜蜂及青蛙等生物作为生境营造的目标物种,通过植物配置与主要环境因素的优化或改造,为目标物种提供觅食、庇护及繁衍的场所,满足其栖息与生存的环境需求,从而创建多样化生物生境,丰富生物群落,完善生物循环系统。生境营造如图6所示。

图6 生境营造示意图

3 海绵园区

世园会通过低影响开发措施、水质保障及径流污染控制策略的实施,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实现雨水在园区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建设“海绵园区”。同时,采取雨水控制与利用措施,减少雨水外排量,降低径流污染,加强雨水回用;并采用设置沉砂池等初效过滤方式,保障水体水质。园区内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90%,非市政道路、广场的透水铺装率不小于70%。保存场地内原有的沟渠、湿地及坑塘,并加以优化使其具有游赏和汇水功能,采用植草沟等生态沟渠排水,蒋雨水通过草沟、旱溪、砾石沟、线性收水沟等排入汇水终端(如图7所示)。

图7 生态沟渠分布

4 生态水脉

世园会的生态水脉是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指引下,坚持最小扰动的原则,将现状鱼塘、水渠、湿地最大程度的保留下来,并结合新的规划思路与布局,合理增补水域面积和设置部位,从而在园区内构建一条“融于景观、控上保下、多效复合、贯穿园区”的水系主脉,集汇水、蓄水、净化、传输、供水、等多功能于一身。

“生态水脉”由动脉和静脉组成,动脉负责水体循环,包括灌溉、景观补水供给。静脉主要指区域内相对静止的可见水体,起到水景观效果、水再生净化、污水及雨水过程水调蓄等作用。人工湿地为生态水脉的起端和源头,通过承纳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经湿地净化处理,维系园区的优质非传统水源用水需求。生态水脉规划如图8所示。

图8 “生态水脉”规划图

5 绿色建筑

世园会在规划前期制定了《世园会绿色展览建筑建造指标》和《2019世园会绿色适宜技术指引》,并根据这些指标体系和技术路线,进行园区的规划、建造设计和实施,园区内中国馆、国际馆、生活体验馆等大型公共建筑100%达到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

世园会结合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博览建筑评价标准》、《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遵循突出特点、因地制宜、标准协调、鼓励创新的原则,建立了三大类、20个指标构成的世园会展览建筑指标体系,并在实施建设中严格落实。指标体系框架如图9所示。

图9 世园会绿色建筑体系架构

1 中国馆绿色建筑实践

中国馆用地面积4.8万平米,总建筑面积2.3万平米,中国馆引入地道风技术在夏季进行对新风进行自然冷却,冬季利用浅层土壤的蓄热能力对新风进行加热,可以算短空调开启时间,有效降低建筑空调能耗。中国馆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如图10所示。

图10 中国馆主要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示意图

2 国际馆绿色建筑实践

国际馆用地面积3.6万平米,建筑面积2.2万平米,国际馆屋面由94把花伞构成,花伞设计不仅体现建筑造型的美观,还具备遮阳、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和雨水收集作用,既改善建筑室内热环境,还起到节能、节水等作用。国际馆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如图11所示。

图11 国际馆主要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示意图

6 可再生能源利用

世园会的能源供应进行合理规划,统筹考虑多能互补形式。世园会可再生能源主要由太阳能、浅层地热能、深层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从园区内可再生能源资源、技术适宜性、相关政策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世园会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指标为:中国馆:60%、国际馆40%、温室:100%。世园会地源热泵系统应用如图12所示。

图12 世园会地源热泵应用示意图

世园会采用多能互补的能源方案,其中,冬季采暖采用深层地热、浅层地温、水蓄能和调峰燃气锅炉,夏季制冷采用浅层地温、水蓄能和调峰电制冷冷水机组。水蓄能系统如图13所示。

图13 水蓄能系统示意图

7 以人为本

世园会根据充分考虑人性化设施,如遮荫、休息座椅、休息区、卫生间等设施。

1 座椅布置充足舒适

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布置方式,共布置了940个休息座椅,其中,室外休息区座椅设置遮阳防雨措施,园区内休息设施的间距不大于100米,还配套设置了自助售货机、饮水处、展览电子地图等设施。详见图14。

图14 林荫休息座椅示意图

2 优化卫生间配置

世园会男女卫生间厕位数量比为1:3,全园设有62处无障碍卫生间,实现无障碍卫生间100%全覆盖,设置了无性别卫生间及母婴室。

8 智慧世园

围绕“绿色生活、美丽家园”的主题,依托增强现实技术(AR),融合虚拟现实技术(VR)空间定位等技术,依据世园需求开发了一套智慧观览系统,实现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打造“不一样的世园会”。

世园会开展了交通仿真模拟和舒适度评估研究,对于园区出入口、道路和场馆的人流情况进行模拟预测,用以优化出入口和道路设计方案,实现世园会的智慧交通。智慧交通系统道路客流规模评估如图15所示。

图15 道路客流规模模拟评估

综合管廊就是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 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智慧管廊可实现对管廊内各工程管线进行在线监测、报警,通过物联网平台实现数据分析、管理等。世园会园区建设地下智慧管廊总长约3.4公里。世园会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如图16所示。

图16 地下综合管廊佳设示意图

总 结

2019北京世园会作为大型国际盛会,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和延庆地方特色,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生态产业发展新模式。2019北京世园会进行合理的生态规划,不仅能充分利用现状自然资源,还能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治理,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打造示范性生态世园。

世园会规划工作的理念是由多部门合作、多学科融合、多环节联动、多课题支撑的,世园会生态规划是在吸取国内外既有生态园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外大型博览会的实施运行情况,提出了符合自身特点、体现自身特色的生态指标。世园会的生态保留生态修复、提升生物多样性的低扰动开发、多能互补的能源利用形式、低影响开发的海绵园区建设、创新科技应用的智慧园区运行、注重以人为本的文化世园实践等,体现了2019北京世园会在绿色生态方面的积极研究、探索与实践过程与成果,世园会的生态实践将为国内外同类园区生态建设提供经验与借鉴。

网址:北京世园会 | 首批新绿标三星认证项目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74817

相关内容

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案例—北京市定福家园北里3号院1~3号楼
星誉北京(售楼处)2024新首页-星誉北京官网电话-欢迎您!
北京市首批低碳消费品推广目录出炉 11款产品入选
北京市首批低碳消费品推广目录出炉 11款产品入选
2024官网发布丨北京城建·星誉北京售楼处丨星誉北京欢迎您-最新
北京世园会:在园艺中感悟自然之美
全友家居成国内首批荣获“绿色供应链五星认证”企业
【临空智库】建筑领域绿色认证系列介绍之——绿色认证体系概览
上海电气核发首批绿证并签署首份绿证交易合同
北京朝阳首批42名街头艺人获认证 街头表演将成城市艺术新常态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