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自然中探索与成长 户外教育藏有“大学校”
户外探险,大自然中的亲子教育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亲子生活互动# #亲子成长记#
几乎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的发明与创造,都埋藏着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灵感。我们从雷电中发现了电,从草木中发明了纸……而现在的孩子却常常被拘于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他们更习惯于从课本中,从实验室里去汲取知识,而缺少向外自由探索的空间。
适当地开展户外教育,让孩子们去拥抱自然,让他们去听、去看、去触碰,直接在自然环境、社区环境和个人环境中,去完成教与学的过程,让探索精神、发现能力、生态保护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在自然中滋养与成长。本期主题策划,将针对户外运动类、自然科学探究类、社会人文类、艺术类四大户外教育主题,解构户外教育的方法,让孩子回归自然的本源,收获探索的勇气与力量。
01
如何开展户外教育
户外教育是在户外环境中开展的,强调多感官的直接体验,并综合自然环境、社区环境和个人环境的接触来实现教和学的方法。这种教育模式已经经历了上百年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并受到多个国家的推崇。那么,它是如何通过主题课程的开展,来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发现能力的呢?
主题课堂
户外探索课程主题范围广,涉及户外运动、自然科学、社会人文、艺术以及哲学等领域。
户外运动类——户外运动能力是培养向外探索能力的基石。如期到达目的地开展其他调查研究,掌握户外运动技能是最基本的要求,强调对高山、溪流湖泊、丛林、夜间等自然环境下青少年户外适应能力的培养。
自然科学探究类——涵括天文地理、动植物、数学应用、环境影响和保护等学科内容。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设计方式,从具体情境出发,强调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环节。依靠实际情境解决问题的“低重心”探究设计,对青少年早期科研思维的发芽生长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社会人文类——着眼于社会文化和当地人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教育,渗透着历史、人文地理和价值观教育,对青少年了解本国历史具有现实意义。
自然美育类——自然美育是在自然环境中长久滋养孩子身心的养育方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滋养、一种影响、一种感受……带孩子走进自然,倾听自然中的声音、接触自然中的动植物、寻找自然中的仪式感,在孩子心中播下一颗自然的种子,用感受、感知、探索、创造来灌溉生活的美好。
强调情境拓展
户外教育强调从具体的情境出发,开展多学科的综合性活动。以山地徒步活动为例,鼓励青少年从具体情境出发深入探究,培养青少年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力——比较山地的多样性、对比多样的天气,观察天气是否受不同地点的影响等。这种为他们量身设计的主题活动调动青少年群体多种感官参与,促进科研思维的养成。
诱导深度分析
除了情境性以外,户外教育也要求体现探究过程:问题如何提出,从哪些概念切入,怎样搜集相关信息、处理和分析以及如何评价和反馈等,让学生从参与学习出发,进行规划设计,深入分析,比如在定向越野活动中,完成方向确立、速度估算、策略选择等。青少年的“一小步”将会是他们未来科技创新灵感爆发的源泉。
02
走进自然
打好向外探索的基础
户外运动的能力是开展户外探索活动的基石。我们通过徒步或攀岩,划行或骑行……抵达目的地,才能真正开始活动的旅程,让孩子在真实与自然之中,培养探索精神,提升发现能力、协作能力和生态保护意识。
活动指南
走进歌乐山发现自然的秘密
重庆是一座山水之城,开展户外教育的资源非常丰富,还有些线路可以做到“一条路径、多项体验”。我们以歌乐山为例,这里就可以完成徒步、崖降、丛林生存等多项户外教育。
小铁路徒步线 还原童真
◎路线:梨树湾小铁路—歌乐山碧波矿坑—下山。
◎徒步装备:运动鞋、运动衣裤(带一件干内衣/隔背巾),登山杖(如果没有,树枝也可以)、双肩包,足够的水和午餐食物、雨具等。
从杨公桥轻轨站出发,沿着一条见证历史岁月的废弃小铁路开始徒步,无论是细雨还是暖阳,都会让这趟旅程乐趣满满,山里翠绿清幽,充满大自然的气息,行进至半山腰处俯瞰城市,美景尽收眼底。
◎小任务:矿石的收集与辨认。
崖降歌乐山 完成自我挑战
户外运动的诸多类目中,大多都带有探险性,属于极限和亚极限运动,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刺激性。但是只要做好安全措施,掌握高空下降的实操技能,就可以带着孩子去挑战不可能,大胆地拥抱自然。
绳降是在教练的指导与保护下,借助景点的自然落差,利用绳索由岩壁顶端下降,参与者可以自己掌握下降的速度、落点,到达地面。虽然绳降并不需要严格的专业技巧,但参与者必须克服对高度、速度的恐惧,具备勇往直前、坚持到底的决心。
◎任务一:学习绳降的结绳技巧。
◎任务二:思考1~2种野外净水方式。
◎任务三:思考1~2种野外生火方式。
03
走进自然
打好向外探索的基础
自然教育是孩子全面成长、陶冶情操的重要一环。我们可以遵循孩子的视角,以绘本、故事、游戏、实验等方式激发孩子兴趣,引导孩子体验自然、了解自然,达到自然探究的目的,提升孩子的学习力与创造力。
绘本式探究:绘本中丰富的图画,可以让孩子更加清楚地认识自然,了解其中的生物和动植物的习性。选择一本孩子感兴趣的绘本,根据书中的植物、动物、自然现象、天文星象,来到户外体验感悟。
故事式探究:有趣的故事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发现、探索自然的美,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
游戏式探究:通过好玩的游戏,孩子可以更多地接触体验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动植物,加深对大自然的认识。
实验式探究:不同的实验能帮助孩子了解自然现象的规律,形成理性思维。
活动指南
家庭版自然探究之彩云湖研学如果周末想带孩子去彩云湖湿地公园,家长可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兴趣点,设计自然科学探究活动。如:开展植物观察,从观察湖边绿色植物的形态、叶子等外观特征,了解植物类别及特征;或者开展动物观察,从观察湖中的鱼类、鸟类、两栖动物等物种的形态、特征、分布等,了解湖中的动物物种;又或者探究彩云湖水质,从观察湖水颜色、浊度、气味及其他水质参数,了解水质检测的方法和结果的意义;最后还可以研究生态系统,从观察湖中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相互关系,了解湖中生态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
◎任务一:寻找图片上的动物,记录其颜色、体型、性别、叫声、数量等。
◎任务二:分析动物的行为,包括飞行、捕食、群居、繁衍的方式。
◎任务三:探究动物的栖息地,探索动物栖息的生态环境因素,如水源、食物来源、栖息地等。
◎任务四:绘制观鸟地图。彩云湖寻鸟之旅,给孩子留下了满满的惊喜。它们都在哪里?如何生活?请把鸟儿们画下来,在地图上标注合适的位置,上学后将这份观鸟地图分享给班级同学吧。
04
社会人文实践
立足本地资源 开展微研学
利用重庆本土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学习。如母城的老街旧巷、各类博物馆、富有特色的非遗小镇,包括公园、动物园,这些都可以给孩子提供人文类体验探究的机会。
人文行走之旅
行走重庆老街旧巷:开埠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巴渝本土文化等共同构建了重庆城文化的骨肉血脉。即便先不急着进博物馆,就算到重庆的老街旧巷去走一走,你都会感觉到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比如,如今成为朋友圈网红打卡地的龙门浩老街,是当年真正的“洋人街”,也是抗战时明星大腕的聚居区;而同样位于江岸的弹子石上新街一带,当年政要云集,商贾熙攘;渝中区的朝天门、通远门、山城巷、金刚塔、白象街、中山四路等地,更是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值得亲自用脚步去丈量。
参观博物馆、纪念馆:什么才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城市代表性博物馆应该是答案之一。作为百馆之城,目前,重庆拥有的国家等级博物馆达23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有5所。重庆自然博物馆(前身为峡区博物馆)是重庆第一座博物馆,于1930年开馆,已经90多年历史。除了这些国家级博物馆外,还有很多名人故居、小而美的专题类博物馆等,都值得去参观。在传统印象当中,人们逛博物馆,往往是隔着玻璃观看一些藏品,只能看个热闹,但现在很多博物馆都采取一些创新举措,综合利用同期声、光影特效等技术,逼真地还原历史现场,还特别针对孩子设计一些游戏互动项目,让人获得沉浸式的历史文化体验。
动手体验非遗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看似高深莫测遥不可及,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遍布巴渝大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现象,是现存的、固化的巴渝文化坐标。其中离我们生活比较近的,如蜀绣、剪纸、年画、漆器、陶艺、石雕、泥塑等,都可以带孩子去体验。
也可以选择一个历史古迹或旅游景点,比如钓鱼城、大足石刻,全家人通过查资料,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或艺术渊源,撰写解说词,制作纪录片。不管是电影剧本创作或纪录片解说词的撰写,都可提升孩子对文字的感知力,并在拍摄中提升综合能力。同时,作品的最终呈现,可增强孩子的成就感。
活动指南
巴渝非遗文化—荣昌安陶“安富场,五里长,瓷窑里,烧酒房,泥精壶壶排成行,烧酒滴滴巷子香……”这首流传了数百年的民谣,至今仍在渝西川南交界处的荣昌安陶小镇传唱。荣昌安陶工艺独特,生产历史悠久,是中国的四大名陶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这里体验陶艺制作,既能满足孩子“玩泥巴”的快乐,又能让孩子在创作中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任务一:找找看,家里有哪些陶制品?与父母一起查资料,列举陶制品与瓷制品的区别。
◎任务二:可先去三峡博物馆或重庆自然博物馆,参观人类不同时期烧制的陶器,并思考,为什么陶器的烧制是人类发展中的里程碑事件?当人类还没有学会制陶时,一般用什么作容器?
◎任务三:古代日用器皿的陶器,你了解的有哪些?还有哪些常见的陶艺品?
◎任务四:查查看,重庆还有哪些国家级或市级非遗项目,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05
自然美育探究
体验 探索 创造生活的美好
自然美育是在自然环境中长久滋养孩子身心的养育方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滋养、一种影响、一种感受……带孩子走进自然,倾听自然中的声音、接触自然中的动植物、寻找自然中的仪式感,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自然的种子,用感受、感知、探索、创造来灌溉出生活的美好,培养孩子的审美理解力、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
语言 艺术 行为
为孩子播下热爱自然的种子
诗句让孩子感悟春天的美好
孩子的语言源于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他们的巧言妙语常常会给我们带来许久的感动和美的享受。整理有关春天的诗句,用美好的话语、词句启迪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感悟生活中的美好,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
音乐、美术让孩子热爱艺术
父母可以从声乐教育的角度,给孩子播放优美的声乐名曲,以乐声打动人心,引发孩子对音乐美的感受和思考,让孩子充分地品味和解读音乐艺术的魅力;除此之外,父母可以将优秀的美术作品呈现给孩子,让孩子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提升自身对艺术的感受力和理解能力,从而让孩子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热爱美术,热爱艺术。
爱护环境培养孩子的优良品格
培养孩子的行为美,就是要以现代的行为准则有效地规范孩子的各项行为。父母开展孩子行为美的教育,在自然中教会孩子不乱丢垃圾,热爱小动物,保护环境,为孩子埋下一颗颗热爱自然的种子。
美育任务打卡
让孩子在趣玩中发现
文:新家长报编辑部 新媒体编辑:高原 本文选自《新家长报》1193~1194期《去自然中探索与成长 户外教育藏有“大学校”》
声明: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新家长报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新家长报。本公众号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新家长报联系。
网址:去自然中探索与成长 户外教育藏有“大学校”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87372
相关内容
托班教育系统中的户外活动与自然探索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中自然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幼儿自然教育如何组织户外探索与实践活动?
幼儿早教中的户外活动与自然探索.pptx
中学校长共话AI教育:探索未来教育变革与学校转型之路|2025教育领航者同学会
托班教育系统中的自然探索教育
中学生自我兴趣探索与成长策略.docx
如何借助教育技术开展户外亲子运动、科学、艺术、文化、自然与社会适应探索活动?
幼儿园教师亲自然教育与户外活动实践.docx
教科学子三下乡:亲近自然,探索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