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生活 学会“断舍离” 改变你一生

发布时间:2025-05-19 08:19

分享一本改变你生活方式的书:《断舍离》——整理生活与心灵。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生活趣味分享# #读书心得分享#

整理生活 学会“断舍离” 改变你一生

「人生」跟「收拾」是同一件事,因為清出空間,才有地方安放「未來」,接收「好運」!

日本第一整理士教你丟什麼、留什麼, 短短一分鐘,養成讓人生煥然一新的習慣!

為什麼能夠實現自己夢想的人,桌面都特別乾淨整齊?

因為會收拾整理,才能擁有真正想要的!

成功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透過收拾整理,改變了人生」。

收拾,是實現你理想人生最快速的方法。在工作上懂得收拾的人,由於所處環境與思緒都井然有序,不僅做得快、品質佳,也會獲得旁人的信賴。像這樣會做事的人,通常人生也都很充實。

其實人生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盡情與美好的人事物相遇,形成美好的循環。收拾也一樣。擁有的物品或資訊,必須先好好消化、活用,才能納入新的物品或資訊。所以「收拾」=「優質人生」。

收拾,沒那麼難。只要你能重新設定一次,剩下的,每天就只要花一分鐘去持續就好。

讓日本第一整理士幫你養成「收拾的習慣」,並讓收拾成為改變你人生的契機!

天天有好事,就從收拾開始!!

「你的人生」跟「周遭的狀態」是息息相關的。

只要把周遭收拾好,人生就會開始好轉。

聽起來好像有什麼魔法,但其實很合理。

無論善於收拾或拙於整理,敬請看看《這樣整理,天天都有好事發生:日本第一整理士教你一分鐘改變人生》,相信你會感受到──「收拾」對人生帶來的驚人改變!!

  “断舍离”的概念,会不会让你茅塞顿开、焕然一新?

  不晓得你有没有不再需要但却保留起来的东西?比如10年前买的套装,明明不穿,但就是不想丢掉,一直搁在那,形同“垃圾”。尽管“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却还是会留着,就是“执着”,那是一种觉得可惜的心态,所以渐渐地会开始习惯房间里慢慢堆积的物品。

  《断舍离》作者、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倡导以“断、舍、离”概念为基础的整理术,教人发掘自己和物品之间的关系,可以毫不犹豫地“整理”家,进而也和心中的废物说再见。 

  什么是断舍离?断,是断绝不必要的东西;舍,是舍去多余的废物;离,是脱离对物品的执着。山下英子强调,就是能够分辨生活和生命中重要和不重要的事物,将不需要的事物断然舍弃,重新取回物品所占的空间和能量,就像改善体质一样,利用距离自己最近的环境,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甚至改变人生。

  事实上,人生该断舍离的,不只有居住空间而已,投资理财更需要。

  请你试着回想,在投资理财的过程中,是不是也常有这样的念头:“卖掉这档股票,就会赔掉我两个月的薪水!”“反正摆着,它总有一天会涨回来的!”谁晓得绩效一年比一年惨!这里的问题是:

  第一不懂“判断”。对市场不熟悉,不清楚投资目标,没依照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投资工具和方法。

  第二不懂“舍得”。投资放着不管,不懂止损。

  第三不懂“抽离”。因为幻想未来“万一还会涨回来”,过度执着于一档股票、基金。

  假设及早懂得将“断舍离”应用在投资理财上,也许就不用承受“眼睁睁看着亏损”的压力这么多年了。

摘自北京日报

————————————————————————————

書摘 - 斷捨離: 史上最強人生整理術

之前讀了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學到整理最大的重點在於丟棄, 只要留下自己現在有用的東西, 但是, 執行起來還是有點困難. (要去摸著良心, 然後問自己這台電腦心不心動, 決定要不要把他丟掉, 怕馬上要另外再花一筆錢來買)

於是看到這本 "斷捨離" 的介紹, 就開始看, 順便做點筆記, 這本書主要是比較有順序的告訴你要怎麼作, 比較有想像空間. (書名就把 斷、捨、離 解釋得很清楚)

完整書名: 斷捨離: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改變30萬人的史上最強人生整理術!

官方介紹: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改變30萬人的史上最強人生整理術──《斷捨離》

註: 若從上述連結到博客來買書, 我可以得到一點贊助金.

書摘 - 斷捨離

雜物(Clutter): 不要的廢物

Clut-ter 名詞: (不需要的物品)凌亂. 散亂的東西. 雜亂.

Clut-ter 動詞: 到處亂丟, (無用的情報)塞滿腦子.

雜物管理師: 協助客戶重新審視佈滿住宅中的物品, 從自問和物品之間的關係開始, 讓客戶丟掉現在的自己覺得「不需要、不舒服、不愉快」的物品. 最後, 住宅整理乾淨了, 客戶也能順便和心理的廢物說再見. => 住宅和內心雜物的顧問

什麼是斷捨離?

經由整理, 從「看得見的世界」走向「看不見得世界」. 為此, 要採取得行動就是:

「斷」: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

「捨」: 捨去多餘的廢物

而不斷重複「斷」和「捨」到最後, 得到得狀態就是

「離」: 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斷捨離和單純的打掃、整理不一樣, 不須以「好可惜喔」、「還能用嗎」、「不能用了嗎」為思考點, 而要自問「這個物品適合自己嗎」, 也就是說, 主角不是「物品」, 而是「自己」.

斷捨離就是利用「物品和自己的關係」為主軸, 取捨選擇物品的技術.

不是「這個物品經常使用」->「留下來」

而是「我要用」 -> 「必要」的思考模式.

主詞永遠都是自己, 時間軸則永遠都是「現在」.

對現在自己來說不需要的物品就儘管放手, 只選擇需要的物品.

要讓生活擁有「清爽的環境 = 神聖的空間」.

面對物品就是面對自己, 整理房間就是整理自己.

並非心靈改變了行動, 而是行動為心靈帶來了變化, 只要行動, 心靈就會跟上腳步.

換句話說, 斷捨離就是「動禪」.

斷捨離 的過程: 與其說是過程, 其實只要了解思考模式, 就會開始「察覺」, 接下來的程序就會自己啟動, 試過的人都會無可自拔地持續斷捨離.

「斷捨離」是「不整理的魔法」

在斷捨離, 我們極為重視「收拾」

「收拾」的定義: 篩選必要物品的工作。篩選時的關係軸是「自己和物品的關係」, 以及「現在」這個時間軸。也就是說, 試問這個物品和自己現在的關係是否還存在, 進而選擇.

把物品裝進垃圾袋塞進儲藏室, 並不叫整理, 只不過是把物品放到看不見得地方罷了, 只能算是移動. 斷捨離的重點, 就是將物品感到屋外.

貫徹「捨」的動作, 就會出現 只有對於現在的自己來說最必要、最適合, 仍舊有存在價值的物品, 才會被留在這個空間裡.

時間 = 「現在」

最後只留下真正喜歡、必要的東西, 這就是「斷」的狀態。

斷捨離的定義: 在實行這個「斷」和「捨」之後, 進而開放對物品的執著, 處於輕鬆自在的狀態 (= 離)

斷捨離的機制

選擇「適合現在的我」的物品

斷 + 捨 = 離

斷 -促進代謝-> 捨

捨 -將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 換成 需要、適合、舒服-> 斷

斷 (行動 doing)

購物前三思

不要的物品不接收

只添購必要的東西

捨 (行動 doing)

整理廢物

賣出、贈出物品

縮小喜好範圍

離 (狀態 being)

甩開執著 

了解自己、愛上自己

心情好

選擇「適合現在的我」的物品之後, 連「整理」都不用了!

和整理、收納術的不同?

斷捨離的目的並非「把房間弄乾淨」.

整理、收納術主要著眼於「如何保管物品」, 斷捨離則是永遠以不斷代謝為前提, 是一種讓居住空間可以經常疏通的狀態.

主角不是「物品」, 而是「自己」.

「覺得可惜 -> 收下來」是以物品為主角的想法.

斷捨離的機制, 只要自問「這個物品和自己的關係還存在嗎」, 並藉此縮減物品數量就好了.

斷捨離 vs 整理收納

目的

斷捨離: 代謝、替換(主動)

整理收納: 保管、維持(被動)

主角

斷捨離: 自己

整理收納: 物品

焦點

斷捨離: 與自己的關聯性

整理收納: 物品 or 自己 or 送東西來的對象

中心思想

斷捨離: 感性 適宜 需要、洽當、舒適

整理收納: 物質 浪費 能用 or 不能用

時間

斷捨離: 現在

整理收納: 過去 未來

思考模式

斷捨離: 選擇、決斷

整理收納: 迴避

手續

斷捨離: 少

整理收納: 多

技術

斷捨離: 不需要

整理收納: 需要

收納容器

斷捨離: 不需要

整理收納: 需要

篩選物品才能「察覺」

「人類最大的罪, 就是不快樂」

取回物品所佔的空間和能量

自己究竟把多少時間、空間, 以及維持、管理的能量都給了物品了呢?

先診斷出物品從您身上奪走多少能量, 接著透過縮減物品的行為, 即能自我改善, 這就是斷捨離的精隨.

從櫥櫃開始的自我改革

這些東西值得我花這麼多精力、時間、金錢和勞力收納嗎?

物品呈現適量得狀態, 適量得程度音生活方式和職業不同, 無法概一而論. 總而言之, 就是「自己能夠掌控」的量, 自己能夠對所有物品有概念的量. 能不能完全掌握現存物品的位置, 能不能物盡其用.

從「倉庫」改稱為「住家」, 由「住家」改稱為「自在空間」

斷捨離帶來的意識、環境、氣場變化

斷捨離前 => 當不了物品的主人

氣場等級: 腐敗 (垃圾場狀態 堆積 大量 判斷等級)

對物品的量和品質都沒有自覺

初級

氣場等級: 停滯 (倉庫狀態 脫序 過多 分類等級)

開始對物品的質與量有意識, 可以判斷需要與不需要, 正面迎戰對丟棄的猶疑

中級

氣場等級: 新陳代謝 (住家 整頓 適量 選擇等級)

可以快速判斷要與不要, 不再把可惜當藉口, 已經習慣整潔與果斷

大師 => 與物品和平相處

氣場等級: 向上提昇 (自在空間 機能美感最低限度的量 嚴選等級)

懂得嚴選、善用所有物品, 丟掉的東西也可以降到最少, 享受清爽的滿足感

「斷」和「捨」都是 doing、行動 action. 不斷重複 doing 之後, 就會來到感覺的世界, being, 也就是狀態.

我們經常不由自主地會從物品的外在判斷好壞

丟掉家裡的一個垃圾, 就能磨練內在智慧.

每樣物品都確實使用、完全掌控, 並且與喜愛的物品「相親相愛」生活在一起.

物品要使用才有價值

與物品的關係

物品不用就沒有意義

物品要用的到才好

物品在每個當下都要適得其所

物品在最恰當的地方才顯得美麗

斷捨離的目標: 整個社會上的物品都能適得其所

我們會因為折扣而蒙蔽視線, 看不見「是不是真的適合自己的品味」

究竟多長的時間才算是「現在」? 這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 然而一定會有最適合自己的「現在」.

丟不掉 = 不想丟掉

儘管「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 卻還是留在家裡, 就是執著.

逐漸習慣房間裡的物品慢慢堆積, 就很類似便秘的症狀, 以及後續的感覺麻痺.

稍微借助外力, 整個斷捨離過程其實可以靠自己完成的.

探討如何丟東西的用字遣詞, 就可以看見人們內心深層的一面.

雜物和灰塵代表 停滯運、腐敗運

不是垃圾, 但卻是「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物品, 也就是雖然能吃, 不過卻過了保存期限而不在好吃的東西, 就像是「乾掉的火腿」。

本質上已經形同腐敗

除掉廢物、垃圾、灰塵, 就能除掉「停滯運」和「腐敗運」

雜物分三類

不用的物品: 茫茫然地保管、放著不管的物品, 或者根本忘記有這個物品存在, 還有一直沒能丟掉而覺得良心不安的物品.

在用的物品: 基本上會用, 但並不是特別喜歡, 用法也很隨便. 在一團混亂之中, 不被愛惜的物品.

執念的物品: 有強烈的執念和回憶, 怎麼樣也捨不得丟的東西, 東西本身有強大的能量.

認清自己和物品之間的關係

時間軸一定要鎖定在「現在」

在斷捨離之中, 比起凌亂, 堆積在過去和未來的物品才是大問題.

別說一年一次了, 為了幾年一次的事情花錢, 說到底也只是「虛榮」而已吧.

現在區域、過去與未來區域 (存在的關係, 結束的關係)

現在區域 - 非日常, 日常 - active = 使用中

過去與未來區域 停滯運、腐敗運的起首 - inactive = 愧咎和不安的集合

「總有一天會丟掉」 「可惜」 「總有一天會用」 「懶得處理」 「雖然不用但是不想丟」 .. etc.

active 的物品其實只佔整體的兩成而已

那些「無人寵幸」的衣服所散發的能量, 就像尋求歸屬感、認同感的慾望沒有受到滿足的負面情感.

重新思考住家環境的意義

公式: 量 x 場所 x 時間

我們從環境所接收的能量, 並非是加法而是乘法.

提昇居住空間意識 - 擺脫不知不覺

「漢人有關聯的環境」或「和場地有關聯的環境」

「近的環境」或「遠的環境」

「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改變的環境」或「不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改變的環境」

居住環境是可以靠自己改變的環境, 打造出可以好好愛自己的空間

佛羅倫斯.南丁格爾 - 護理筆記 (Notes on Nursing: 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 Not):

認為保護家人的健康是自己的義務, 在實行面卻也一定都會輸給各種怠惰和無知, 做的到一時, 過一陣子又故態復萌.

這種「怠惰和無知」主要有三大要點:

不覺得需要每天親自檢視建築物裡的各個角落

不覺得空房間也需要流動空氣、陽光、清掃

覺得只要打開一扇窗戶, 就可以充分流動空間... 等等.

斷捨離法則 - 先從整理腦袋開始

「自我軸心」的訣竅 - 注意提問時的主詞

「覺得可惜」 - 讓 物品當了主角 的狀況.

本來物品就是因為「用的到」才有價值, 很多人卻將物品當成主語, 才會說「眼鏡可以用」、「筷子還能用」

就機能面來說, 早就腐敗了.

注意自己提問時的主詞, 是「我」還是「物品」?

只要用不到就丟掉, 才會逐漸形成: 「因為真的能用我才在用」這種思考模式.

將物品比喻為人際關係, 了解「現在」

被她人環繞著生活

選擇對「現在」的我來說必要的朋友

「雜物IQ」的提升

只挑選出真正需要又喜歡的等級

選擇物品的訣竅要思考的並非物品是否「可以使用」, 是否「用的到」才是問題的關鍵。

斷捨離將 「掃除」明確分為「收拾」、需要收納術的「整理」, 以及 掃、擦、刷的「清掃」三種類.

「掃除」是需要順序的.

掃除

「收拾」: 篩選物品, 「斷」、「捨」

徹底「收拾」才能進一步實踐「整理」和「清掃」

「整理」

移動物品

整理、收納、分類的階段

「清掃」

把不要的物品送出家門, 才是斷捨離中「收拾」的意義.

丟不掉的物品, 是不是五次之中有四次不會使用呢?

「可惜」並不是丟棄物品的特赦令, 而是對於物品的珍惜.

活著就是不斷地選擇 - 鍛鍊「選擇力」

不要給自己太多

我們會無法行動的最大原因之一: 選擇太多

能夠實現「總有一天」、「到時候」的沒有別人, 只有自己

雜物出動 - 斷捨離實踐手法

減少物品 = 徹底整理, 根本不用整理、收納.

先把收納家具丟掉.

減少物品指南 - 果斷、勇氣、覺悟

利用單點完美主義提高動力

將焦點放在地點才會有效, 選擇地點就會意識到時間.

只整理一個抽屜也無所謂, 就算是從塞滿發票的錢包開始動手也無訪.

只放食物的冰箱、只放鞋子得鞋櫃 .. 等等.

透過單點完美主義, 來開啟「收拾」的切入口

根據目的不同選擇場所

思考「我想透過斷捨離得到什麼」

重視健康和安全 - 從生存基本的地方開始(吃、睡、排泄)

從深層心理施力 - 看不見得地方、不想看見得地方等等. (倉庫、不太會打開得收納櫃)

重視運勢 - 玄關、臥房

丟掉的時候請說「對不起」和「謝謝」

贈予的人多半都不記得那麼清楚

丟掉東西的時候, 將「對不起, 謝謝」這個情緒說出來.

讓給別人的時候, 不是「給」, 而是「請收下」

「在我這裡沒辦法物盡其用」, 但是「你應該可以善加使用」, 所以「能不能收下呢?」

將大、中、小「三分法則」落實於整理、收納

所有整理都用 「三」分法則, 持續的分成三類, 就可以自動整理好物品.

重點: 不要從細項開始分類

ex: 廚房: 掃視整個環境, 然後分成「食材」「烹調器具」、「餐具」三大類.

持續三分法, 可以避免整理物品時的混亂.

利用七、五、一「總量規制法則」打造空間

「看不見得收納」只能放滿「七成」 (花費功夫收納不需要的物品, 是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的.)

註: 為什麼要空出三成? 因為這會讓人有想要好好整理的心情. 三成的空間會成為物品的通道, 物品有了轉圜空間, 就會讓人想收拾整齊.

「看得見的收納」最高限度是「五成」 (讓人看見一大堆東西, 根本稱不上美觀)

「展示收納」收納量「一成」, 最低限度.

限制物品數量後, 「清潔、擦拭、打亮」就會變得很輕鬆.

伴隨總量規則的「置換法則」

永遠使用前五名物品的最棒的我

規制總量來嚴選愛好, 自動升級為高層次的自我.

一個動作 & 自立、自由、自在法則

一個動作法則 - 將收取物品需要的動作縮減至打開門, 拿出來等最多兩個動作.

自立: 不管在什麼時候, 都要想到讓收納「立起來」, 就是讓物品「自立」.

自由: 選擇的自由.

將收取物品需要的動作縮減至打開門、拿出來等最多兩個動作, 省去無謂的動作, 就不會有多餘的壓力.

每次主義

遵循本能和物品打交道, 物品只會有增無減. 關鍵是「每次」.

「自動法則」: 自動整理的程序

斷捨離世讓自己變得值得信賴的訓練, 最後也能脫離「不會整理的我」!

斷捨離並不是提倡節約和清貧生活

物品是自己本身的投影。既然這樣, 物品還是又棒又新最好。

斷捨離的基礎 - 「和物品的相處方式」

物品要使用才有價值 - 斷

意識到物品的量和質, 戒「斷」用不到的物品, 停止超出所需份量物品的流動.

物品在此刻需要它的地方才有用處 - 捨

過去使用的物品, 如果現在不需要了, 就不應該抱持「說不定有一天會用到」而漫無目的的收納著. 要有計劃性地送到現在需要的地方, 保持「捨」去物品時的流暢度.

物品要在該在的地方, 才會美麗的「離」

詢問物品和自己, 同時重複「斷」和「捨」, 選出現在最適合我的物品。篩選、嚴選出來的物品放在各自該在的空間, 彷彿自然地回歸一般「離」開。

整理眼睛看得見的環境, 同時也調整自己的想法與生活方式。

發表於 2012 年 10 月 09 日 由 Tsung

网址:整理生活 学会“断舍离” 改变你一生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998009

相关内容

学会生活断舍离,舒适家庭从整理开始
“断舍离”学会收纳你的人生
断舍离——如何高效整理生活
断舍离:由物到人的生活整理术
【生活美学】《断舍离之厨房整理篇》
当“断舍离”成为一种生活哲学
断舍离生活的整理小技巧盘点
《断舍离》:整理哲学重塑百万人生活方式
简单断舍离生活
断舍离:正能量翻倍的生活整理术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