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治理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实践转向
研究古代家具,体会实用性与审美的统一 #生活知识# #生活美学# #传统文化美学解读#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李艳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美学逐步从对美学理论的反思、论争与建设,转向对审美文化的研究。审美文化研究关注具体的审美现象与审美实践,如日常生活审美化、音乐审美、电影审美、审美体制、审美教育等。通过对大众消费主义时代审美文化的批判性阐释,将美学研究导向审美经验与审美实践的维度。这种转向激活了美学研究的实践意识,强化了美学与生活世界的关联,突出了美学作为“感性学”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建构功能。随着审美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一些美学研究者从文化治理的角度出发,将审美文化纳入文化治理的视域,不断探索审美治理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审美治理将审美视为文化治理的一种途径和策略,充分重视审美的经济生产力、政治与意识形态的整合力、文化领导权建构的推动力以及日常审美生活的凝聚力,强调审美对建设伦理道德、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法国思想家福柯在分析权力的历史时提出了治理问题。在他看来,治理与统治不同,统治主要强调权力主体的规训与惩罚,治理则更多强调权力关系双方的协商与认同。英国文化理论家本尼特借用福柯的治理理论,提出了文化治理的概念。本尼特认为,文化是一系列的治理关系,文化治理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审美文化来转变人的思想与行为。他强调审美在治理中的作用,审美并非是文化治理的外在之物,而是文化治理的重要机制。文化治理是一种审美地塑造主体的技术,通过借助审美的形式,实现感性的分配与情感结构的转变,最终促成文化领导权的建构与共同文化的形成。文化治理最终指向审美治理,而审美治理则指向生命的自由实现与解放。
审美治理更加强调审美的实践性,强调审美在文化治理中的介入与建构功能。审美不仅是个体寻求超越的生存方式,而且是国家、社会与个人共同运用审美技术实现社会通往自由王国的桥梁。由于福柯和本尼特未能对审美治理的物质前提展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致审美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最终跌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审美幻象之中。审美治理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质基础,任何将审美治理视为普遍的政治与文化技术的思想,都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同样强调审美的解放功能,人遵循审美规律展开的实践是真正的属人的实践。人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同时也是人逐步消除异化劳动与异化人性,最终实现人的类本质的过程。审美解放必须以消除社会分工、私有制、阶级压迫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劳动异化为前提,唯有让劳动成为自由自觉的人类实践,才能消除人类自身的异化,使审美走向普遍的人类自由,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西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审美治理的论述,往往站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立场,更多强调审美治理建构资本主义精神生产与文化领导权的政治功能。我们在借鉴审美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时,应回到社会主义语境,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强调审美治理的社会主义属性。要想真正发挥审美治理在文化软实力、意识形态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坚持物质与精神、国家与个人、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首先,审美治理应立足于具体的物质实践,以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为理论前提,在充分把握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审美治理思想。审美治理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意识形态实践,应成为推动物质世界变革的重要精神动力。
其次,审美治理应将国家的文化治理实践同个人的感性审美实践结合起来。审美治理强调国家层面的审美制度建设、审美文化政策、审美教育、审美生产力的发展等。国家通过审美治理,促进形成自由的审美机制,个体则在审美治理的引领下,朝向人的自由个性发展。
再次,审美治理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审美的“无用之用”转化为具体的审美生产力。国家以审美治理来促进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的良性发展,个人则以审美化的修身伦理实现主体的完善。
文化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把文化治理纳入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文化治理必须通过审美的感性形式将具体的文化精神内化为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从而使人民群众在共同文化的审美感召下,形成普遍的政治意志与文化领导权。就目前而言,中国的文化治理、审美治理还处于起步阶段。要想真正使文化与审美治理有所作为,就必须摆脱经济实用主义的局限,在审美制度、审美机构、审美文化、审美教育等方面下足功夫。
当前应重视培育实践型知识分子,让更多通晓审美文化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审美文化政策、审美文化生产、审美体制建设与审美教育中去。同时应大力发展公共审美机构,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审美文化实践。知识分子应该将审美批判与审美治理实践结合起来,努力建构良性和谐的审美治理环境,共同推动中国当代审美治理体系的建设与审美文化的发展。
[责任编辑:李澍]
网址:审美治理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实践转向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005276
相关内容
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当代中国转型期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探析
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结构——从“审美日常生活化”到“日常生活审美化”.docx
日常生活审美化视域下生活美学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审美意识培育 —新媒体时代下的审美素养研究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研究综述
当代中国社会的审美教育
日常化、审美现代性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可能
《赫勒日常生活与审美文化理论研究》
日常生活审美化背后的审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