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AI”无碍 前沿科技为残障人士点亮生命之光
AI语音识别技术,让残障人士也能无障碍沟通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科技生活变迁# #人工智能普及#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一段吐字不清的声音通过云端转录技术变得清晰可辨;坐在轮椅上的残障人士借助外骨骼机器人重新迈开步伐……在“上海助残周”系列活动现场,电子导盲犬、智能假肢、手语交互设备等数十种前沿科技助残产品集中亮相。
随着科技发展,AI也走进了残障人士的生活,为他们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和“飞毛腿”,演绎科技向善、有“AI”无碍的暖心故事。
导盲机器人
成为视障者“新眼睛”
“虽然在运动领域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出行困难仍是我不得不面对的困难。”残奥会冠军张亮敏是一位视觉障碍者,在5月9日“上海助残周”闵行区主题活动上,她在一款导盲六足机器人的引导下走上了舞台。作为闵行首批科技助残志愿体验员,张亮敏希望把这款科技产品分享给更多视觉障碍人群。“随着智能盲杖、导盲眼镜、六足导盲机器人的推出,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成为我们的‘眼睛’,希望自己作为体验员,能够帮助更多视觉障碍者,为他们点亮生命之光。”
“六足导盲机器人”,其研发团队来自上海交大,不仅能精准导航避障,还具备人脸识别、路径记忆等功能,已在机场、宾馆、赛场等多个场景投入试用。
“传统导盲犬培养成本高、周期长,机器人是更有潜力的解决方案。”研发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高峰介绍,该设备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可实时构建周围环境三维地图,并通过触觉反馈系统引导使用者安全出行。
28岁的视障者小陈如今能独自逛街购物,他的“秘密武器”是一套智能辅助系统:“读屏软件帮我‘听’文字,盲文显示器转换电子资料,AI图像描述技术让我‘看见’世界。”
这是科技带来的福音。在长三角残健融合运动会科技市集,联汇科技展出的AI智能眼镜引发关注,这款搭载Om智能体大脑的设备,不仅能提供精准快速的导航提示和避障预警,还有辨人识物功能。
“智能眼镜可以即时识别人脸和物体特征,通过语音播报的方式进行描述。同时,大模型也会存储这些信息,包括空间布局、物品位置等,视障人士可以通过语音指令,让眼镜帮忙寻找物品。”工作人员一边演示一边介绍,通过提供导航、避障、识物等功能,搭载语音助手的智能眼镜,可以让视障人士的出行和居家生活更加便利,有效提升视障群体独立生活的能力。
科技助残产品要想真正“走到”残疾人的“心坎儿”上,精准了解用户需求是关键。工作人员说,企业通过线上社群沟通、线下交流会等形式,定期邀请视障用户参与产品需求调研与功能测试,确保产品真正满足用户的日常需求。
手语大模型
破解“沉默的墙”
我国2780万听障人士长期面临沟通困境。上海广播电视台与上海科技大学联合开发的“润爱无声”人工智能手语大模型,正打破这道无形的屏障。项目团队采用穹顶光场采集技术,精确捕捉高精度的手部动作和面部表情数据,建立起完善的手语大模型语料库。
通过自主研发的多模态高精度动作捕捉系统,结合手部光学和解剖学数据以及自然语言处理高维度信息的积累,展开手语大模型的训练和应用场景的特殊训练。
通过这套系统,聋人可以实时接收到由普通人讲话转化成的手语和文字,聋人的手语也可以实时转化成AI语音和文字,让人“秒懂”。“随着语料库的逐步丰富和系统迭代,精准度将进一步提升。”“润爱无声”团队成员陈珉光说,目前已研发手语识别模型和手语生成模型,可实现汉语文本与手语动作的双向精准翻译。
“润爱无声”手语大模型项目组还与徐汇区牙防所深度合作,开设了全国第一家牙科助聋门诊,帮助听障患者完成从预约挂号到治疗的全程交流,成功实现了医生与聋人患者间的无障碍交流。
手语导览项目还让文物“开口说话”。“润爱无声”团队和上海博物馆东馆合作,打造了人工智能手语文物导览项目。为攻克文博领域专业词汇在手语中无通用表达的难题,团队联合文博与手语领域专家,采集了青铜、陶瓷、书画等八大领域的专有手语词汇。“比如‘鼎’的手语,表达为伸出三根手指,象征鼎的三足,四足鼎则伸出四根手指,充分体现了手语的象形与视觉特性。”陈珉光说。目前,上博东馆已落地100条手语文物导览视频及手语交互服务站,助力聋人朋友无障碍领略博物馆魅力的同时,也推动文化艺术的普及传播。
AI技术
让“无声”变“有声”
“我是一位残疾人艺术团舞蹈演员,舞蹈让我认识自己,交流让我了解世界。”在“上海助残周”闵行区主题活动中的科大讯飞展台,一位听力障碍演员的发言通过语音修复技术清晰传递。科大讯飞与华为联合开发的这项服务,能实时转换模糊发音为标准语音。
“不仅是听障人士,面向视力障碍、运动障碍及情感障碍等不同类型残疾人,我们致力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为他们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科大讯飞副总经理刘园虎说,未来,科大讯飞将依托完全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底座,结合残障人士的实际需求,开发专用领域的通专结合人工智能模块和应用。通过精准画像、动态感知、资源匹配、主动服务、动态反馈和模拟预测等机制,构建可持续服务的决策体系,使现有助残服务力量能够服务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在科技助残成果展示区,还有一款脑机AI轮椅,患肢体残疾的刘女士体验后兴奋不已,“坐上这辆轮椅之后,我只需通过眼部运动,无须肢体动作,就能实现轮椅的前进、后退、转向等操作。”据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款产品运用多模态脑机AI技术,能精准识别大脑控制意图,实现轮椅多向运动控制,方便上肢有障碍的肢体障碍者和渐冻症患者等人群,帮助他们走出家门、走进户外,更好地融入社会。
随着更多科技产品的落地应用,无障碍社会的构建正逐渐变为现实。闵行区活动现场还发布了闵行区科技助残应用场景地图。这张地图将在全区14个街镇(莘庄工业区)阳光家园和7家康复之家逐步推广,致力于打造科技助残“15分钟生活圈”,让残疾人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前沿科技带来的便利,也为助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搭建了重要平台。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网址:有“AI”无碍 前沿科技为残障人士点亮生命之光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013522
相关内容
科技助残新机遇:揭示AI助力残障人士生活的前沿科技应用“黑科技”点亮残障人士“无碍”生活
“黑科技”点亮残障人士“无碍”生活【6】
科技助残,点亮残疾人“无碍”生活
“黑科技”让残障人士开启“无碍”生活
科技赋能,点亮残障人士新生活
助残科技创新成果集中亮相 “黑科技”点亮残障人士美好生活
残障人士日常生活无障碍设计
脑机轮椅、视力帮手、便携洗浴机……AI助残系列产品问世 深圳:科技点亮生活之光
智能辅助器具亮相博览会,助力残障人士无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