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美学第五章自然之美
自然景观美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欣赏山水之美。 #生活知识# #生活美学# #自然景观美学#
第五章自然之美静谧的大自然在自我人生面前展示的是一片宛如世外桃源般的美,它没有俗世的喧嚣与纷争,更没有为名为利的逢迎与倾轧,有的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清丽风光。——朱光潜
一、自然美中的“乐山乐水”
自然美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它的形式胜于内容,所以,更多的时候它的存在形式就是一种美。也因此,人生审美追求在自然审美活动中首先是被其形式所吸引。
一、自然美中的“乐山乐水”
在中国古代哲人那里,庄子则更是从哲理的高度论证了大自然之美与生命之快乐的必然联系。“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所以他主张的审美人生是:与天地并游,与自然合一,寄情山水,逍遥闲处。
一、自然美中的“乐山乐水”
《诗经》中便有许多描绘自然美的诗句。譬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文人郭熙曾对山水之美如此地推崇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旁也。……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林泉高致·山水训》)
二、自然美中的“比德”自然美中的“比德”是更重要的审美形式。作为对自然美的另一种欣赏形式,“比德”是指把对自然存在物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联系起来进行欣赏的一种方式,由于它往往寄寓的是道德品性方面的象征,故称“比德”。在西方的教育学理论中就有一种以大自然为课堂、为教材的自然主义教育学流派。譬如法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卢梭就十分推崇大自然对人格的教育意义。
三、自然美中的“畅神”如果说自然美欣赏中的比德形式还只是注重对德性情操方面的陶冶作用的话,那么,魏晋时期形成的“畅神”说则更丰富和拓展了它对自我人生心性神情方面的全方位审美陶冶作用。也就是说,作为对自然美欣赏的另一种形式,畅神所带给审美主体的审美享受是全方位的,是整体意义上的审美熏陶。
三、自然美中的“畅神”自然美欣赏中因畅神而带给人生丰富多姿的审美享受当然是审美主体的一个再创造过程。自然美能带给人生以“畅神”的审美享受,这种审美享受由于大自然之存在的丰富多样性而必然是丰富多姿的。自我人生心性方面的丰富性也因此能在这其中得以折射和回应。
三、自然美中的“畅神”譬如汉代理学家周敦颐喜爱莲花,他在其著名的《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譬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就曾用优美的语言描写水:“水,辽阔的、一平如镜的、宁静的水在我们心里产生宏伟的形象;奔腾的瀑布,它的气势是令人震惊的,也是令人神往的。水,还由于它灿烂透明,它的淡青色的光辉而令人迷恋;水把周围的一切如画般地反映出来,把这一切优美地摇曳着。”
四、一点实践启迪我们处于一个崇尚自然美的时代。但是,我们却非常遗憾的发现,现代人在对自然美的欣赏过程中往往有颇多的误区,其中的表现形式就是:我们往往是一种虚荣心、从众心理等而去旅行。这样,我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就不可能达到如古人在“比德”中所生成的那般丰盈优雅的美学境界,而我们的自我人生便会因此而丧失了心灵、情操和气质美的一个重要生成途径。梭罗说:旅游的真谛,不是运动,而是带着你的灵魂,去寻找到生命的春光。
四、一点实践启迪我们或者是仅仅为了赶时髦而去关注大自然,于是,我们往往来去匆匆,根本没有任何心思去发现“自然美”带给我们人生和情操方面的启迪。我们或者是为了纯粹的休息和娱乐而走进大自然。所以,除了能够让自己的身心得以放松之外,我们根本领略不了古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子语)“道法自然”(老子语)的丰富情趣。
网址:人生美学第五章自然之美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14531
相关内容
生态美学自然之美自然美、社会美、生态美——从实践美学看生态美学之二,兼答李庆本博士
第六章 黑格尔的自然哲学
“自然美”生活自然美
第一章 《心灵世界的自然哲学》
美学概论 课件 第八章 审美教育.pptx
人与大自然和谐之美
人与自然的共生之美
吉林大学:《美学》第四讲 自然美 社会美.ppt
第七届手作之美 ▎自然生活之道——精彩活动开始还有6天